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文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灵魂和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步入国际化道路提供文化自信和民族性保障,避免文化交流中出现"失根"现象。因此,高校应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系统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通过景观建设、制度完善、精神凝练、品牌培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是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面临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机制欠缺等现实困境。对此,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打造了"专业+美德"的文化育人新模式,在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教育载体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性探索初步形成了多元育人共同体,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其成功实践为高职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职业教育提供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北大荒精神中“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特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奋斗品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北大荒精神诠释包括了甘洒热血、赤胆忠心的爱国情怀;敢于开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畏艰苦、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忧公忘私、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深入探究北大荒精神的当代价值,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北大荒精神的融合与互动,满足北大荒精神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为推进伟大事业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群众性、非意识形态性,可以跨越文化传播过程中因异质文化特性造成的阻碍和鸿沟,从而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考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价值、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传承与传播龙狮项目的历史和成功做法等,提出要通过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方式来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承与传播路径,即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介质,发挥海外侨校及华侨华人的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搭建渗透式的传统文化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传承、创新、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辨过程,是高校科学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的新动力与"新能源"。新时代高校通过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制保障、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校园网络文化体系、搭载新媒体传播手段等途径实现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一项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因为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其灵魂是思想,即民族价值观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需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会通点。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文化的双重属性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视角。文化的民族性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相通性,文化的时代性体现着二者的差异性,文化这一双重基本属性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沃土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提供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等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资源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生活实践中对两者关系的科学把握,还需结合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等四对矛盾关系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共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精华"与"糟粕"同时存在、传播内容尚未实现现代转换、传播定位过于注重知识化商业化娱乐化等问题,制约了传播实效。应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方向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现代转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引导功能的充分发挥、新技术应用的批判反思等方面,创新传播路径、完善传播体系、依托媒介融合优势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全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软实力,蕴含着后世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生长点和优秀基因,是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是我们在文化激荡的世界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新时代语境下,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0.
付启元  谭志云 《唯实》2021,(1):28-3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理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转化为新文化;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转化对象,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转化目标,关键是以文化人。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必要性,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可能性。通过阐释与阐发、教育与宣传、监督与保障,以文化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杨迪君 《湘潮》2013,(1):139+14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可行的。从教育目标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都以培养人的德行为目标。从教育内容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以国家和民族未来、个人全面发展为内容来教育人。从教育方法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类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近年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已上升到国家层面。在民间,办书院、学国学的人也越来越多。2012年9月,以规模宏大的贵阳孔学堂(一期)建成为标志,传统文化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重返"人们的生活。大成殿、杏坛、讲堂群、六艺学宫、乡贤祠、阳明祠、奎文阁等建  相似文献   

14.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习近平就对中华优秀官箴文化给予了高度关注并结合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作风能力建设的需要而加以引用和阐发。此后的30年间,他始终重视发挥中华优秀官箴文化的镜鉴作用,不断推动中华优秀官箴文化的价值发现与发掘,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作了生动的示范,同时也使中华优秀官箴文化的研究逐渐走出冷门而进入到"显学"的行列。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阶段、新境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更高的历史高度加以审视,突出的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立场、文化基因、文化风范,彰显出更为鲜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入新的发展阶段。"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两个结合"是"走自己的路"的深化扩展,也是文化"两创"的必然要求和延伸发展。"两个结合"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水平,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实际的契合点,发挥中华民族的语言魅力,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6.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日益显现,要做到科学统筹推进、深挖核心内涵、拓展丰富载体,打造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7.
隋灵灵 《理论学刊》2023,(5):159-168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观、辩证观、实践观和历史观等哲学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中国传统哲学价值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方针,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实践路径。新时代,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正确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从而更好地区分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正文化自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的文化自信到底源自何处、底气何在呢?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强大文化基因。不忘本来,方能赢得未来。中华优秀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爱国情操,"天下大同"的人类情怀,"修齐治平"的心性修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本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博大而精深,"养,"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民惟邦本"的政治理念,"民贵  相似文献   

20.
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在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和而不同"、"贵和执中"等价值观念基础上,吸纳了传统文化制度设计上的协商争论理念发展起来的。因此,协商民主植根孕育于中华传统文化,并在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推进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进而实现二者的互动发展。而要进一步实现协商民主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良性共进,必须在制度、实践、组织、理论基础和时代内涵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推动协商民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