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海涛 《今日民族》2008,(2):F0002-F0002,I0001,I0002
彝族源于古代生活于中国西北的氐羌游牧族群。彝族崇虎尚黑,以虎为图腾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神话集《山海经》中记载甘肃古氐羌中的一支为“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古代彝族先民就有“以虎皮裹尸而焚”的习俗。这在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明代陈继儒《虎荟》中也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文献中所说的“老则化为虎”,说的是彝族认为。人年老死后经火化会还原为虎。  相似文献   

2.
杨海涛 《今日民族》2008,(2):F0002-F0002
彝族源于古代生活于中国西北的氐羌游牧族群。彝族崇虎尚黑,以虎为图腾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神话集《山海经》中记载甘肃古氐羌中的一支为“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古代彝族先民就有“以虎皮裹尸而焚”的习俗。这在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明代陈继儒《虎荟》中也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文献中所说的“老则化为虎”,说的是彝族认为。人年老死后经火化会还原为虎。  相似文献   

3.
《史记·货殖列传》有“滇僰”之称,故一般认为滇即僰族。关于僰的族属,或以为是氐羌,或以为是濮僚,于是滇之族属也随之而有氐羌说和濮越说。笔者认为,僰的族属应是氐羌,但滇却并非僰族,而是南方濮越族。一、僰人的史料及其族属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其文曰:“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笮之川”。知僰人在“篇笮之川”。《广韵》铎韵笮字说:“竹索,西南夷寻之以渡  相似文献   

4.
王清华 《思想战线》2005,31(6):68-71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性和审美情趣,从中可看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和一定的历史内涵及文化源流。彝族羊皮褂同彝族一样起源于古代氐羌族群,由于羊皮褂在彝族所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它伴随着彝族社会历史发展一直存留至今,成为彝族历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试论彝族的起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彝族起源问题,是彝族研究中迄今尚无定论的重大问题之一。有同志认为;“云南之为彝族的起源地是丝毫没有问题的。”但更多的同志则认为彝族是外地迁到云南来的:有东来说,认为彝族与古代楚国有关,是楚将庄蹻进军西南时迁来的;有西来说,认为彝族来自西藏,甚或认为来源于欧洲的雅利安人;有北来说,认为“彝族渊源出自古代羌人”,是河湟或赐支河首羌人的南迁;  相似文献   

6.
说“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丰富的史料,对汉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中“叟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颇有新意的看法。作者认为:“叟人”的情况复杂,有时是专称,有时是泛称。它指的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也不是部分氐羌系的部落或部族,更不是今天白族先民,而是指包括青羌、旄牛夷、徙人、青衣羌、西蕃、胡羌、氐、賨等古代民族。南中夷叟、叟兵指的是以今天彝族为主的夷系先民,其他地方的叟人、叟兵则是指不同的民族。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群体有氐羌系统、百越系统、百濮系统。至秦汉时期,氐羌系统中分化出了叟、昆明、(?)、摩沙、巴、蜀、邛、哀牢、滇等民族群体,这些民族群体后来逐渐繁衍分化成今天的藏缅语族各兄弟民族。在考察龙文化与西南古代民族群体的关系时,我们发现,龙对西南古代民族群体的影响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西南古代各民族群体便兴起了崇龙之风。在此,仅就龙与西南古代氐羌系统的联系加以探讨。 一、龙与远古氏羌 氐羌是先秦时期活动于甘青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民族群体,甲骨文中有“羌方”、“伐羌方”、“往羌”、“羌妇”、“获羌”等名称见载。殷商时期,受商族所支配,如《诗经·商  相似文献   

8.
尧、舜时分布在陕西、内蒙一带的渠搜,最初为东夷族的一支。战国至秦时,渠搜的一部分越岷山山脉,沿川西迁徙,与羌族融合,成为叟人。这些叟人南迁至云南、贵州后,成为徒人或斯叟。宋代以后,他们大多融入彝族中。文章由此提出:1.叟人起源于东夷族而不是氐羌;2.渠搜与蜀人不但同时代存在,而且所居的地方不同;3.嶲族或越嶲族与叟不同族;4.渠搜最早出现于尧舜时代,是由河套地区南迁至陇东、川西的,并没有北迁。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五世纪初的汉、晋时期,称今云南、贵州及滇、川、黔、桂连接地带的各兄弟民族为“西南夷”。“西南夷”中的民族成分是复杂的,而《史记·西南夷传》郤说“西南夷”各族“皆氐类也”。即皆为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这只能理解为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在“西南夷”中占大多数。公元前二世纪末,汉武帝开始在“西南夷”地区正式设置了郡县,并把一些汉族人口从内地迁至“西南夷”中进行屯垦。往后,这部分汉族人口逐渐与一些土著的兄弟民族相融合,使部分兄弟民族的情况有所变化;同时内地汉族对“西南夷”的了解也逐步深入,有关的记录逐渐增多。把先后的有关  相似文献   

10.
彝族服饰考     
衣冠服饰,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彝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它的产生、发展、衍变,反映了本民族的历史变迁、地理环境,社会形态和经济生活。一、彝族的历史迁徙与分布据学者考证,以及通过彝族传说的有关资料推测,多数专家认为彝族先民源于我国远古时居住在西北地区的羌部落。从湮远的年代开始,羌部落的一支自西北地区南下,至今川西北一带。大约于殷周之际,又经邛都之西,迁徙到滇西洱海地区。后来其中一支又由洱海逐渐向东迁徙。到战国至秦前后,发展到滇北、滇东北、滇池地区。尔后又及黔西北部,沿乌蒙山脉往东南向威宁,赫章境内迁徙发展,继而朝南又向水城、郎岱拓境,往东沿六冲河流域向毕节、大方、黔西等地区扩张,其后以大方县为中心,居住在黔西北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的部分地  相似文献   

11.
古代人的族属问题,由于汉文史志的记载比较零星,目前学术界对其争议较大。大致说来有百越系统民族说和氐羌系统民族说。过去对古代人的认识,从族称到分布以及与今天的哪些民族有渊源关系等问题,都存在不同看法。笔者近年专就这一问题进行考察,提出过一些观点,如...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主张哀牢夷源出氐羌,上绍昆明,下启南诏,是彝族先民。对于“哀牢即泰族”的恶意杜撰和“哀牢源出濮人”的某些论说,认为前者应当批判,后者可以商榷。“泰人说”是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扩张主义“理论”。此说一出,族属氐羌的哀牢一变而为掸泰,祖述哀牢的南诏一变而与掸泰同源,南沼辖有的我国云南领土一变而为“泰人故土”。于是有数十年间“大泰族主义”泛滥,流毒甚广。“濮人说”在批判帝国主义谬论中为国内不少学者援引。此说予“泰人说”以否定,初步廓清了资产阶级伪科学的迷雾,但由于史实考证仍有疏漏,不能解释南诏何以祖述  相似文献   

13.
狁为允姓之戎的一支游牧部落,周代活动于经水和北洛水中上游一带,到春秋时后期,狁已不见于记载,除一部分已融入于氐羌外,也有融入于华夏族,但主力部份则向西北迁徙而加入匈奴联盟。  相似文献   

14.
段渝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5):146-150
先秦巴蜀地区各族,除巴、蜀两族外,主要为百濮和氐羌两大民族系统。巴蜀地区的百濮,多为商周时代即已在当地定居的族群,也有春秋时代从江汉地区迁徙而来的濮人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四川西南和四川东部。巴蜀地区的氐羌民族系统至少在夏商时代就已出现,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  相似文献   

15.
据彝文文献记载,彝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洪水泛滥的时代,在战胜洪水之后,由始祖笃慕主持,将其子民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支,每两支人为一联盟形式,向一个方向迁徙、拓疆,将彝族先民分向各地,形成古代南中具有影响的民族。后世的彝族把这一次重大的历史活动称为“六祖分支”。弄清“六祖分支”的史实,对于编写彝族历史和中国古代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约五百万人口,集中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  相似文献   

16.
试论古代巴、蜀民族及其与西南民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巴蜀地区的民族问题,是巴蜀史研究中一个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有说巴蜀是藏缅族,有说是苗瑶族;有说蜀为氐而巴为苗,也有说巴为僚而蜀为氐;更有另立巴族、蜀族之名者。真可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笔者对上述诸观点都感到未能惬意,谨愿在这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向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17.
川西南藏族,分布在大渡河以南至雅砻江的下游地带。宋以来的文献称其为“西番”。人数共约五万一千多人。一九五二年十二月,聚居在木里的二万余人成立了木里藏族自治县,其余与汉、彝等民族杂居,未实行区域自治。川西南地带,属著名的古代民族走廊地区。费孝通先生指出:“这个走廊正是汉藏、彝藏接触的边界,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过政治上的拉锯局面。而正是这个走廊在历史上是被称为羌、氐、戎等名称的民族活动的地区,并且出现过大小不等、久暂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一) 关于“濮”的族属、来源等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氐羌系统的民族,也有的认为应属古代百越系统。有的认为起源于西南,也有的认为起源于中国沿海,北起山东,南到广西,延及云南。在此问题上,我与江应樑教授的观点相同,认为濮是属于古代百越系统的民族。这次到云南来,特别注意到云南出土的新石器,因为无论是西南,或是东南起源说都要以新石器时代文化作为基础,并结合文献史料和当时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其他考古学文化,都是东至东南沿海,而沿海贝丘遗址曾发现了彩陶,但不能以此就说彩陶起源于广东。古代不少民族顺横断山脉向云南迁徙,有的沿途由游牧民族  相似文献   

19.
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薇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128-134
中国西南的彝族与纳西族,在民族起源与发展上有着共同的历史源头和文化联系,其传统宗教都是从古氐羌人承袭下来的,并且都受到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因而"毕摩"与"东巴"教有着诸多共同点和相似性.本文试从古称谓与历史源流、主要职能与传承方式及所使用法器和经书等诸方面,对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人口近800万,是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有国土面积4164平方公里,彝族人口8574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5%,12个乡镇中彝族人口占50%以上的乡镇有6个。彝族是最早生活在大姚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土著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