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的重要支撑,其不仅影响社会救助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更关系精准救助、高效救助和温暖救助目标的实现.以赋权理论为指导,在"模式构建-行动路径-优化逻辑"分析框架下,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功能定位,可以从"服务-价值-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建设-发展-整合"相结合的社会工作介入社会...  相似文献   

2.
正在社会救助方式上,过去各级政府一直采取重物质、轻精神的服务,在救助目标上主要是托底线、保生存的模式,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单纯的物质救助越来越难以满足救助对象的多元化需求,迫切需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介入。2015年5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路径与机制。温州市瓯海区积极引入社工介入工作,由管理转为服务,  相似文献   

3.
原会建 《人民论坛》2014,(12):149-15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问题呈现复杂化特征。受其影响,社会救助也遇到挑战。文章认为,增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社会认同、尊重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过程中的专业特色与专业优势、构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联络合作平台,可以更好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实践中的专业优势。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问题呈现复杂化特征。受其影响,社会救助也遇到挑战。文章认为,增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社会认同、尊重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过程中的专业特色与专业优势、构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联络合作平台,可以更好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实践中的专业优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政》2014,(4):30-31
<正>为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研究制定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专项政策,根据民政部关于2014年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活动的统一安排,2014年3月29日,民政部社会工作司支持指导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社会报社在北京大学举办了"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介入研讨会"。来自北京  相似文献   

6.
李全彩 《前沿》2011,(10):8-11
无论是作为一种现象或行为的社会救助,还是作为规范化、系统化的社会救助制度的确立,在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中,无疑是必须而且是重要的。但社会救助政策运行中的低效率却是制约该项政策发挥应有功能的瓶颈。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新型价值理念和个案、小组的人本特点的工作方法,对于破解当今社会救助工作中瓶颈问题有非常大的帮助,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会救助效率思考和实践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文章从当前中国社会救助的种种低效率现象入手,在总结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实际工作的实践基础上,对社会救助效率促进的社会工作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性分析,最后提出了社会救助效率保障的社会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7.
在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中国的社会工作出现了社会性和专业性双重弱化、专业泛化等亟待关注的问题。社会工作的泛化是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界定不清晰而引起工作重心不明确、专业属性和优势丧失所导致的。因此,重新聚焦兼具社会性特征和专业性需求的“社会边缘人群”,将其作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发挥社会工作“促进人与人的交往联系”的专业优势,并将工作重心聚焦到“人与社会的良性连接”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案。而围绕“社会边缘人群”建立的相关理论模型,为社会工作研究和实务提供可参考的框架和指引,从而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与社会性,避免泛化陷阱,更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国社会工作者承担重要社会使命,扮演举足轻重的社会角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化解社会矛盾、改善生活质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社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成为实现党、政府和人民血肉联系的纽带,成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的建构者,成为忠实体现党的最高意志、国家的最高利益和贯彻实施政府社会政策的基层社会实践者.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化实践处境极大丰富发展人类社会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政策框架与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新政     
6月10日,民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意见》强调,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我国基本民生保障的形势与任务发生了新变化,单纯依靠政府提供物质资金的救助方式,已难以有效满足社会救助对象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无法有效化解因社会救助对象心理行为偏差引发的个体和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创新社会救助及其服务提供的内涵、理念与方式,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广泛参与社会救助,建立健全物质资金帮扶与心理社会支持相结合、基本救助服务与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相补充、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服务模式。近些年来,很多地方在发展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看,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存在思想认识不够、人才队伍与服务机构数量与能力不足、可及范围和受益人群有限、支持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与构建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客观需要和社会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各地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入探索,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高校新生入学专业教育现状的分析与解读,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例,探究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新生入学专业教育的可行性,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实践研究,为高校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提供新的发展路径,并在实践中反思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构建以专业服务设计为核心、充分发挥新生自主能动性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公民权利是现代社会救助的源头和重要内容,无论是物质救助、精神救助还是能力救助,隐藏在其后的是公民权利意识的发展,救助的本质是保障救助对象的社会权利。我国社会救助工作实践中虽然从法律上和制度上对公民权利进行了规定,但实践中弱势群体尤其是救助对象的权利被合理或不合理"剥夺"形成权利贫困,要求以一种公权力为基础的主体来帮助权利主体自身权利的维护和实现。  相似文献   

12.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下的社会矛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益关系的紧张和冲突是贯穿在目前我国社会矛盾中的一条主线。利益群体的冲突博弈、矛盾的链式反应与激化冲突、地方政府在矛盾中首当其冲、维权过程目标和手段的脱节正在成为当前社会矛盾的新特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政府行为失当、基层利益矛盾、制度性缺陷、体制的利益倾向性表现出社会矛盾的新动向。应当认真研究这些现实问题,以进一步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互构中的社会失范与社会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社会处在社会失范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共生期;同时,社会失范与社会矛盾又是相互建构的。必须以一种整体主义的思路来矫治社会失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寻求一种善治意义上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既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又强调各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既重视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 ,又重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既主张效率先导 ,又倡导兼顾公平。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表情是社会合作形成和延续的社会心理基石。一般而言,主要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可能呈现出社会幸福、社会安逸、社会冷漠、社会焦虑以及社会愤怒等不同类型的社会表情。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层面看,社会变革状态、社会财富配置、社会发展预期和社会调控能力等共同影响了社会表情的变化。在当代中国,形成和维持有利于社会合作的社会表情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下的社会群体间利益协商制度体系,还需要培育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氛围。  相似文献   

16.
CHEN CHUNAN 《人权》2011,(4):28-31
The term social management has been brought to prominence in China only in recent years. The country has set the objective of building a  相似文献   

17.
I remember the scene vividly:Late last year,I was eating lunch with a Chinese friend who was obviously upset.When I met her at the gate of the student canteen,she tried her best to make small talk,but something was clearly wrong.Her head hung low,her eyes were glued to the floor,and she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率急剧增长,其社会根源在于由于社会制度不公正、社会发展失衡所产生的社会极化。预防和控制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革社会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城乡和谐。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整合与犯罪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分化造成社会杂乱、不稳定局面 ,原有的社会整合、控制基础已被削弱 ,新的社会整合基础尚不稳定并落后于社会分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因此 ,必须对社会分化、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制度进行整合 ,使社会良序发展 ,才能控制犯罪的大规模增长。  相似文献   

20.
贾金玲 《长白学刊》2008,(6):97-100
防范和治理社会风险,确保社会安全运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风险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对转型期社会风险特征及主要风险因素的分析,探讨当代中国应对和化解社会风险的社会政策,对于实践科学发展现、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