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如冰 《湘潮》2014,(4):31-33
19l3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1914年春,第四师范并入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在当时的湖南,一师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1912年夏入学的浏阳热血青年陈昌(1894-1930,字章甫),与毛泽东一接触,即被他的政治见解和社会活动经验所折服,与他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相似文献   

2.
正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从这里走出了斩荆披棘的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革命烈士罗学瓒也曾在此上学,他是毛泽东的同班同学。他与毛泽东相交相携的真挚友谊也为他短暂一生增添了亮丽色彩。立志在匡时罗学瓒,号云熙、荣熙,1894年生于湖南湘潭县马家河镇。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与毛泽东成为校友。四师并入一师后,罗学瓒与毛泽东同分在第八班,两人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同学。与大多数同学不同,  相似文献   

3.
何叔衡和他的女儿萧重周文党的"一大"代表何叔衡烈士,1876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沙田乡杓子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13年,他离开家乡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尔后由一个反封建的穷秀才成长为伟大的坚强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一向思想开明,追求进步。其所作所为对...  相似文献   

4.
一位革命者曾在自己的照片后写了一首诗,诗中有两句是:“我愿生如闪电般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的确,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如闪电般耀亮。这位革命者就是高君宇。 高君宇1896年生于山西省静乐县的一个地主家庭。高君字小时候听了许多义和团英勇抗敌的故事,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经常和本村少年在游戏中喊:“杀洋人,保中华。”辛亥革命时,他首先剪了辫子,并说服带动了许多人这样做。1912年,高君宁到太原的山西省立第一中学读书。在完成课业之外,他大量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进步思想的熏陶。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北京大学。在《新青年》等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的反封建思想愈加成熟。  相似文献   

5.
国师岁月我叫裴瑞昌,是裴世昌的弟弟。我大哥裴世昌1915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遥县东泉镇西戈山村。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受"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思想进步,爱国爱民。1931年在平遥中学读书时,就因为参加反对镇压声援"九一八事变"的爱国学生运动,被反动校长开除。1933年夏天,大哥考入山西省立国民师范高师班,当时的国师很难考,有3000多人报  相似文献   

6.
丁毅 《党的文献》2006,(4):80-81
毛泽东一生嗜好读书,《楚辞》是他最喜欢读的古籍之一,而其中屈原的作品更是他常读的。毛泽东一生多次谈到屈原。毛泽东初读屈原作品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1913年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次年合并到第一师范)读书时。根据之一,是毛泽东在这一阶段学习期间留有课堂笔记《讲堂录》,在这  相似文献   

7.
老彭轶事     
中共党员彭伯周(1905———1996),山西省定襄县人。父老乡亲和同志战友们习惯地称他为老彭。1927年底,彭伯周于太原第一师范毕业后返乡从教。历任定襄县立第一高小教员,定襄县立第二高小校长,定襄联合高小教务处处长。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调任抗日民主县政府教育科科长,翌  相似文献   

8.
风雨人生 舒同,又名舒文藻,1905年11月25日出生于江西东乡县一个贫苦农家,从小聪颖好学,苦炼书艺。10多岁时就为邻里书写祝寿牌匾和名言警句,以“书艺神童”,闻名乡里。 15岁的舒同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读书学习,当时受“五·四”运动影响,他积极投身学生进步活动,1926年加入党组织,任东乡县委书记兼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县党支部书记。1927年革命失败,被名列江西省反动政府通辑令之首,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走投无路的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人尤其湖南人,从权贵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学子,大多佩服曾国藩.毛泽东也无不表示过推崇师法,受过其人的种种影响.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致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期间的《讲堂录》,毛泽东记录了  相似文献   

10.
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使黄克诚加深了对毛泽东的崇敬1922年夏天,黄克诚刚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读书,毛泽东就在这年4月从长沙来衡阳宣传革命,他先后在湖南学生联合会厅堂和第三师范风雨操场,发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改造、中国农民运动等问题的著名演讲,他还在衡阳发展了蒋先云、黄静源、唐朝英等一批共产党员。黄克诚从同学那里了解到毛泽东演讲的内容,觉得他讲的都是穷苦人的心里话,很受教育和启发。从此,黄克诚便开始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积极参加第三师范进步学生的活动。黄克诚还发起组织了“永兴县旅衡学…  相似文献   

11.
青年毛泽东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春四师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被编入一师本科第八班,至1918年6月毕业,他在一师共学习了五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当时虽不是什么名牌大学,却汇集了一批有名的学者,是湖南一所著名的师范学校.青年毛泽东当时20-25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和当今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年龄大致相当.一师求学五年正是他辉煌人生的起点,在此求学期间,青年毛泽东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如曾留学日本和英国,学贯中西的杨昌济先生、袁吉六、徐特立、黎锦熙、方佳夏、王季范等良师,同时结识了一批才俊如蔡和森、何叔衡、罗学赞、周世钊等.青年毛泽东在校期间不仅勤奋好学,博取众长,而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其读书生活多姿多彩.青年毛泽东这段求学生活,给当今大学生如何求学仍留有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党史文汇》2014,(2):F0004-F0004
正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太原革命历史陈列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北路245号。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始建于1919年6月,是阎锡山创办的师范学校。然而开办不久这里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用来传播进步思想、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党团组织的坚强阵地,成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重要的活动基地之一。1924年,青年团太原地委在此建立了社会主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20,(7)
正袁吉六,新化洋溪区苍溪乡戴家凼村人,一生热心教育事业,治学严谨,先后任湘中各大学、师范、中学国文教员。1913年,湖南省公立第四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第四师范")创立,袁吉六被聘为第四师范教员,后转第一师范教员。毛泽东1913年考入第四师范,1918年在一师毕业,一直是袁吉六的学生。由于袁六吉蓄着长胡须,所以人们一般都称他为"袁大胡子"。袁吉六是精通文字学的国文教员,最重视古文教学,而毛泽东由于受梁启超的  相似文献   

14.
晋东南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晋城是山西东南部的重要城市之一,文化教育比较发达,在太原等地求学的青年甚多。在晋城有历史悠久的获泽中学和乡村小学。在长治设有山西省立第四中学、第四师范学校等中等学校。两地均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与一些工厂。  相似文献   

15.
正杨效椿,1911年7月8日出生在山西省万荣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28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高师科,在校学习期间受到共产党员教师的影响,思想和行动逐渐向党靠拢,1936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七七事变后,他辞去万荣县实验小学校长之职,投身抗日救国的洪流。1937年11月,杨效椿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月考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战争年代,他曾任新四军新八团和淮西独立团政委、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四旅政治部主任、淮南支队司令员、路西地委书记、江淮军区第四分区政委、巢湖地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杨效椿曾任安徽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人事厅厅长,安徽省检察院检察长,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创建于1919年,是阎锡山为培养小学教师而办的学校,1937年由于日军入侵、太原失守而停办。在民主革命时期,这所学校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一大批革命青年曾在该校秘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及抗日救亡活动,逐步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  相似文献   

17.
1916年,毛泽东23岁,他已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两年。他逐步摆脱纯粹的课堂学习,转而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特别可贵的是,他作为一介书生,却怀有强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开始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乃至国际关系的战略思考。他不仅大胆而准确地预言了20年之后将要爆发的抗日战争,而且充满激情地、乐观地描绘了太平洋战争和中美联合对日作战以及二战后,中美两围之间日益接近、建立通商贸易往来,并科学地认为中美邦交必将成为“千载之大业”!  相似文献   

18.
散木 《党史博览》2012,(5):41-44
徐名鸿(1897~1934),字翱翔,广东丰顺县人.早年在家乡读书,1912年随父亲赴广州,在广东师范专科学校附中求学.此后,他又随父赴北京,在20岁时考入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即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1919年8月毕业. 读书期间,徐名鸿不仅刻苦学习,而且思想敏锐,积极探索救亡和振兴国家的道路.他迅速接受进步思想,投入新文化运动,进而广泛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刊,成为当时北高师学生爱国运动的领袖人物.他曾发起和参加了五四青年进步社团之一的工学会,并随会员一起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不久,又与北高师的同学匡日休、周予同、董鲁安等将以“半工半读、泛劳动主义”为宗旨的工学会改组为以“普及教育、改造社会、救国自强”为宗旨的平民教育社,并创办了《平民教育》杂志及讲演社等.毕业后,他因表现出色而留校担任国文系助教兼师大附中主任.  相似文献   

19.
刚刚在病榻边采访了李一清老人,访问记还没有脱稿,就传来了李老于1996年3月28日0时49分在北京逝世的噩耗。我们谨以此文作一支小小的花束,来表示对李一清同志这位同乡老前辈的深切悼念和深深敬意。李一清,原名李裕源,1908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县城南关一个贫民家庭。1924年,他在太原进山中学读书时,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开始寻求革命真理,进行进步活动,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李一清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在刻苦读书的同时,积极参加爱国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从清华大学毕业返回太原。先后在成成中学和女子师范…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1994,(Z1)
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有四位老师对他的思想和业绩有过重要的影响和帮助。首先是杨昌济先生,即杨开慧同志的父亲。杨先生教伦理和哲学。毛泽东学问渊博,中西哲学无所不况,是与杨先生的早年教育分不开的。其次是袁吉六先生。他是湖南保靖的举人,在第一师范教书多年,写得一手好字,作得一手好古文。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能写古文。乃得力于袁吉六先生.”第三位是徐特立先生。他是我国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前辈,是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在1937年庆贺徐老60寿辰时,毛泽东宣读了热情洋溢的祝寿信:“你是我二十年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