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保证。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原则,是在同党内外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产生的,也是在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产生和确立的,不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回顾毛泽东在这方面的贡献,对于加深领会理解邓小平同志建  相似文献   

2.
巴基斯坦前总理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华一贯友好,曾多次到中国访问。特别是1963年、1972年、1974年和1976年曾4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据布托的女儿贝娜齐尔(即贝·布托)的回忆:“我父亲经常称赞中国革命及其领导人毛泽东,是他领导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推翻了旧社会。”“作为象征中国革命的个人礼物,毛泽东送给我父亲的那顶帽子就挂在他的更衣室里。”毛泽东送给布托的是一顶解放帽,布托经常戴着这顶帽子在各种场合出现,尤其是在向广大民众作演说的时候更要戴着它。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的过程,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大众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探讨了"大众化的概念、大众化的本质、大众化的范围、大众化的途径"等问题,从而具有了"内容通俗化、表述现象化、宣传普及化"等特点,对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新的历史时期,重温毛泽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对我们现在以及今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他领导中国革命的传奇一生中,连结着一个传奇的地方:井岗山。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写道:“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到的原因。”而位于湘赣边界的这块红色区域要历史上的另一件奇事,出了5位共和国元帅——在新中国威名远播的十大元帅中占了“半壁江山”之多!回顾毛泽东与老帅们之间的相识、相知、相助、相商以至于相斗的微妙关系,是颇令人深思的。这里,就从由井岗山走向中南海的毛泽东与5位老帅的命运讲起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革命和改良的辩证关系为视角,审视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作者认为,农村革命与乡村建设是毛泽东和梁漱溟在探讨救国之路过程中得出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也是他们各自全力以赴进行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实践.尽管两者在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上大相径庭,一个是革命,一个是改良,但他们都基于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认识和体察,其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从农村做起,复兴中国.  相似文献   

6.
根据俄罗斯解密的前苏联档案材料,毛泽东曾在1947年11月30日致电斯大林,表示在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后,将会让所有民主党派离开政治舞台.斯大林于1948年4月20日复电中表示不同意毛泽东的看法,认为中共在保持自己领导地位的同时,应同民主党派合作,成立联合政府.据此,前苏联领导人米高扬认为,正是由于斯大林的建议,中共才改变了对资产阶级政党的政策.对于这两份电报的真实性和米高扬的看法,中国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毛泽东给斯大林的电报应该是一种带有试探性质的策略之举.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共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中共不可能轻易改变这一政策.  相似文献   

7.
革命与民主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策略在恩格斯晚年的思想中形成了一种结合,即“民主—革命”策略.这种策略以议会斗争作为欧洲无产阶级政党的新的武器,并以无产阶级革命作为改造社会的最终手段.革命是无产阶级废除私有制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手段,而革命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和阶级意识,关于革命的科学认识是恩格斯晚年斗争策略思想不同于19世纪欧洲其他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重要特征.民主是晚年恩格斯依据19世纪90年代变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综合考量经济、政治、军事和城市结构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党的斗争策略作出的阶段性调整.这种策略调整不是“放弃革命”,而是在决定性时刻来临之前把议会民主作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有效手段.恩格斯晚年提出“民主—革命”策略是对《共产党宣言》中表述的阶级斗争的“一般策略”的“具体应用”,这种“具体应用”既“不忽视伟大目标”,也“不忽视新的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策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主义成了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然而,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那里的情况与中国迥然不同,如何用它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就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经过长期的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明白了这样一条真理:马克思主义不是绝对真理,只有把它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科学理论,并指导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①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以中国的话语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精髓概括为"实事求是".正是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走上了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9.
研究德国(原西德)学术界对中国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的评介,这是笔者在德国学习时的一个研究课题。作为中国文化大革命运动的亲身经历者和在德国学习西方政治学的研究者,笔者花费了一定时间,查阅了大量论述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德文专著及文献资料,走访了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德国学者。本文概括地介绍了德国研究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主要学者及其理论观点和学术著作,并对此进行了一些个人评论。主要观点有些德国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的一场历时十年的革命运动,其目的是通过全民教育,来建立一个新的共产主义社会。毛泽东在经济和…  相似文献   

10.
一、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大半个世纪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最基本的工作经验和重要的工作方法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同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早已成为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不能把三者混淆或等同。井冈山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及逻辑起点。这一时期,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在根据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谁是第一个喊“毛主席万岁”的人?有人说是1949年3月,毛泽东设宴款待黄炎培等20多位知名民主人士,第二天毛泽东与黄炎培畅谈,第三天北京市市长叶剑英在国民大戏院开欢迎会时,黄炎培高呼了“人民革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相似文献   

13.
正毛泽东,一位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一生坎坷却铸就辉煌。生在陕北,我从小听过好几个版本的《东方红》,也在黄土地上、在电影电视中感受毛主席的雄韬伟略,更是从祖辈的回忆往事中朦胧懂得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平时工作不忙的时候,我就挤时间翻翻书,其中最偏爱的无疑还是社区工会的那上百册图书,本本堪称精选。近日,仔细阅读了《毛泽东文艺生涯》上下  相似文献   

14.
毛氏宗祠来了“八大家”韶山,毛氏宗祠。这里曾是韶山毛家祭奠宴集的总祠堂。1925年夏,毛泽东携夫人杨开慧回韶山时,以此作为农民夜校,宣传革命。“文革”初期,毛氏宗祠却变成了千千万万参观者“敬购”毛泽东像章的主要窗口。那时每位来韶山参观者,限购1枚像章。人们怀着对领袖的崇敬心情排队购买。长长的购买队伍从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对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的继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相结合 ,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特殊贡献。毛泽东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中吸取的内容 ,主要包括来自中国广大下层民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质朴本色、反抗精神和均平思想。在毛泽东看来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相结合 ,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从而在革命年代夺取政权 ,在革命胜利后保持政权。  相似文献   

16.
1986年.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任达(DouglasR.Reynolds)构思了“黄金十年”这一概念,涵义是说在1898—1907年这十年闻.“日本在每一步都作为中国的样本和积极参与者”.“日本在中国现代化中,扮演了持久的、建设性而非侵略的角色。”在教育、军事、法律、警察和监欲等方面,日本都对中国有过“合作”和“帮助”,而且,清束的“新政革命”也确实很有成就。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是一篇坚持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建党以来十年革命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所作出的一个哲学总结,它正确地反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具体化思想主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样态。  相似文献   

18.
李北方 《南风窗》2007,(3):88-88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写这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时,毛泽东刚刚32岁。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文化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并发展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有关文化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反映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同的文化诉求,分别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理论。革命理论作为毛泽东文化的内在逻辑贯穿于其文化理论始终。  相似文献   

20.
计红绪,是一位多产、高产的作家,“以商养艺”,对繁荣和发展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最近,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和中国诗酒文化协会、中国歌舞团等单位准备联合主办一场大型《毛泽东诗词》歌舞演唱会,为此笔者走访了计红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