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费尔巴哈哲学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促进马克思走出了黑格尔哲学的束缚,而黑格尔哲学则在"什么是存在"这个哲学本体论问题上帮助马克思走出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本体论问题既在时间顺序上也在逻辑层次上引导着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变迁和哲学革命,因而是理解马克思哲学扬弃德国古典哲学的两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针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费尔巴哈的"类"或"人",施蒂纳要求以作为"创造性的无"的"唯一者"或"我"去取代之。由此,他针对全部形而上学类哲学发动了一场彻底的"理论暴动",并最终完成了由费尔巴哈真正开启的对宗教异化的批判历程,建立了一种彻底的关于"个人"的哲学,这种哲学不再是费尔巴哈意义上的"人"的哲学,而是个体"自我"的彻底自由活动的哲学。就此而言,施蒂纳"创立了一种创造性的个人的生命哲学,一种彻底扬弃了全部异化形态的自由哲学",并成为"首位理解思辨哲学之终结和主张一种实践哲学的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施蒂纳的学说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虚无主义,它存在着自身的理论困境,这根源于他既不能真正理解个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本源存在论意义,又不能由此超越个体主义,并释放出"自我"(唯一者)的广阔"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     
<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一次重要飞跃,深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关系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是在对以往哲学遗产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才开辟出新的哲学道路。深入挖掘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真实的扬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视域中,“对象性活动”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哲学术语,是马克思哲学革命标志性概念之一,是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则的奠基石.马克思在与黑格尔与费尔巴哈进行批判性脱离之时,“对象性”原则、“对象性活动”原则起到了十分关键作用.马克思之“对象性活动”原则,既批判并超越了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的纯粹的“理性辩证法”,又批判并超出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关系”,使马克思存在论建基于新的哲学原则之上,并为全新地理解人和自然的本质存在提供了存在论前提.  相似文献   

5.
石兵营  王聚芹 《求实》2006,1(Z4):122-123
"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成就的如此赞誉,以至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核"获得更多营养,而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只不过是份量极轻的"补充".这种思维模式使我们长期认为马克思哲学无非是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营垒的对阵中,对原先的旧唯物主义的"接着讲",很难理解马克思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超越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6.
黄学胜 《唯实》2012,(11):22-27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及整个哲学的批判不是停留于以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辩证法,实现被颠倒的主客体关系的再颠倒,而在于深刻揭示黑格尔哲学"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的形式",揭穿旧形而上学的"意识的内在性",从而提出感性对象性活动理论。这就从根本上破解了整个近代形而上学,实现了思想领域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7.
余佳 《兵团党校学报》2015,(3):65-68,7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同时也是历来受争议最多的文本之一。本文重点选取"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这一部分来看其中马克思的哲学。重点考察马克思与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关系,指出马克思哲学形成的路径依赖,即为在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分析中,逐渐走出马克思哲学自己的道路,同时也在这之中来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在《费尔巴论》中说过:”费尔巴哈突破了黑格尔的体系,并且干脆把它抛在一旁……。”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地喧染,强调费尔巴哈同黑格尔的“彻底决裂”,他们的继承、发展关系却变得模糊了,甚至被人们遗忘了。我们知道:费尔巴哈哲学的突出特点是打上了生物学和生理学烙印的人本主义。应该指出,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人本  相似文献   

9.
叶子犀 《世纪桥》2010,(11):54-5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其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透露出马克思哲学中的自由精神。马克思哲学中的辩证法可上溯到黑格尔,但同时我们将黑格尔哲学定性为唯心主义,因而忽略了其哲学理论中的自由之维。实际上,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或绝对精神,并不是一个绝对抽象的、脱离人与社会的主体,而恰恰是社会的产物,是现实的自由的精神力量。而"以人为本"的自由理念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由精神是有一致性的。本文将从理论上澄清黑格尔哲学中的自由内涵,以此加深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自由精神的理解和领悟,同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阐发这种自由理念的现实意义,让大学生真正地建立起科学的、以人为本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10.
曾凡跃 《求实》2012,(8):29-32
虽然改变世界同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观的主旨,但它们所阐释的改变世界的思想维度和语境存在差异:第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侧重于从新旧哲学旨趣的根本区别的角度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则侧重于从新哲学形态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第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中强调改变世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自身的问题域中强调"全部问题"都在于改变世界;第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纲领性文献所蕴含的改变世界的思想主要是一般思想原则,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改变世界则是其深化和具体化。根据以上差异,有必要就学界长期流行的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些误读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的标题中所用的"终结"一词,其对应德文原意有丰富的内涵,既是结束过去,又要开出新路,其文章的目的和内容也在于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都无法担负这样的历史使命;他们认为要终结旧哲学,就必须深入到旧哲学的内部,特别应从康德到费尔巴哈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中,认清他们的贡献和局限;要开辟新哲学,就必须立足现实,回应时代的呼唤,从理论到现实、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一场全新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2.
费尔巴哈在哲学史上最主要的功绩就是在反对宗教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并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马克思正是通过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开始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决裂,并在此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三部著作当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逐步完成他的实践本体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逻辑学体系的辩证法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体系的梳理,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并指出其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形成与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区别和联系,进而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确立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针对思维能否准确把握世界的问题上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此外,恩格斯还清晰了阐述了对社会历史产生作用的是人的活动,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存在,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进程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同时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秦俊 《唯实》2001,38(8):20-26
本文旨在阐述杜娜叶夫斯卡娅<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一书和1953年关于黑格尔的"绝对"的通信之间的联系.作为哲学瞬间的两个组成部分,1953年通信是杜娜叶夫斯卡娅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基石,而<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则是1953年通信的具体化和回归.正是这两者的完成,最终宣告了哲学瞬间的实现.本文追踪了杜娜叶夫斯卡娅理论中的黑格尔、马克思、列宁根源,并重点分析了1953年"绝对"观念的突破.至此,理论和实践不再分离,一条通向总体自由的道路由此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当前国内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先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再到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二是赞同列宁的两个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观点.文章在分析"主要观点"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建立是一个从现实出发、以现实为立足点的过程,具体地说,在这个过程中又分为五步,分别是新哲学的种子、新哲学的胚胎、新哲学的孕育、新哲学的萌芽、新哲学的长成.  相似文献   

17.
王东  刘军 《理论学刊》2003,50(3):25-29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起点不是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而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中文版将马克思的手稿分为三个笔记本,并将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部分放入"笔记本Ⅲ"的做法并不科学.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应单独成为<手稿>的"第四笔记"或"第四手稿".<手稿>的主题思想应是实践观思想.<手稿>的实践观思想表现为有机统一的四个方面实践的自然前提、实践的本质内容、实践的歪曲形式及实践的未来表现.这四个方面组成马克思实践观思想的理论构件,即自然前提论、对象性活动论、异化劳动论,复归环节是人化自然论.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讨论中,无论是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双方都一致同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基本形式是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其区别仅在于在这一结合中赋予了“实践”以什么样的地位。既然如此,双方也应该一致同意: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是以唯物主义地改造唯心辩证法和辩证地改造旧唯物主义的形式而实现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也就是这“两个改造”的过程。众所周知,在马克思问鼎哲学时,他面对的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因此,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中的“两个改造”,就是马克思以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的一般立场来改造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然后用改造而成的唯物辩证法再去  相似文献   

19.
钱娟 《世纪桥》2013,(9):51-52
马克思早期对象化思想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强调感性的唯物主义、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和思辩唯心主义,阐述了对象化思想。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内容,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辩证法中“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三定律构成唯物辩证法的内核,但其不可避免的也具有唯心主义、泛神学论等局限性。马克思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利用费尔巴哈唯物论做批判的桥梁,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批判和超越,建立起了新的唯物辩证法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