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上世纪20年代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七八十年的时间.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的新时期,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阐述了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并提出了培育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君杰 《工会论坛》2010,(6):157-158
虽然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这一结论在当今中国社会并无疑义,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究竟是什么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在对当前主要观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指出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及内容的研究,重要的是对其进行层级划分,并以其为基础确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评价标准。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基本企业社会责任、中级企业社会责任和高级企业社会责任并对其内涵作了界定。  相似文献   

3.
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将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企业应该对消费者、环境和社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调查数据显示,社会公众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关注程度比较高,但对企业履责情况的评价却比较负面。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积极推进社会责任法制化,健全相应惩罚制度,完善软硬约束机制;企业应进一步强化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意识,加强对现行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4.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有经济义务与法律义务,对社会也有责任.就是说,企业在谋求利益、发展壮大的同时,对保护员工生产生活和增加整个社会福利方面也应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因此,要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求营利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其他主体利益的义务.  相似文献   

5.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几种理论释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英国学者奥利弗.谢尔顿在1923年(一说为1924年)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其经营者满足企业内外各类人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有道德因素。1953年,霍华德.鲍恩(H.Boen)在其名著《商人的社会责任》中正式提出了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此后,更多的学者参与研究,形成了不同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6.
近30年,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有三大主流视角并形成相关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说明较为到位,契约论对其内容的说明较具合理性,但两者都存在仅仅将企业当作工具的问题。企业公民理论既保留了企业的工具性,又超越了企业的工具性,因而更好地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本身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曹凤月 《工会论坛》2004,10(2):83-84
企业社会责任是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相对应的概念 ,关于企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在企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有哪些 ?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答案 ,而且纷争不断。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有六项 ,并对企业的六项责任给予概念上的界定和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建立完善的缔约过失责任对于规范社会经济秩序、实现法的正义性、促进经济和谐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合同法>虽然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但并未对缔约过失赔偿范围作出明确的规定,这不利于对当事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的保障.因此,对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及相关理论进行剖析,进而确定缔约过失责任最终的赔偿范围,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公司社会责任是公司法律制度上的新观念。20世纪"社会观"的兴起对公司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掀起的围绕着公司股东、董事、监事、职工、债权人以及其20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有关公司法基本原理的公司管制的大讨论,如何重新认识公司的社会责任等基本问题?本文从公司的历史沿革、社会责任的提出及其概念着手,借鉴国外有关立法并对我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进行研究,以对我国公司法的修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之权益承担的、外化为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的当为与必为,它包括道德责任与法律责任。尽管社会责任的承担和谋取利润最大化之间有矛盾,但无论基于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而言,企业都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和企业家的主要责任,但追求利润绝不应成为企业和企业家的全部责任,成功的企业家一定会在社会责任方面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企业和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要注重3种基本行为,一是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范.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二是经营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国际规则的要求;三是要自愿成为对公共利益和社会负责任的企业。在社会转型的环境中,我们的企业家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财富的力量来推动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企业社会责任是20世纪以来众多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逐步渗透,互联网企业作为网络空间的重要平台,在其经营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和整体竞争力。文章通过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和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特点和现状,探讨中国互联网企业应如何有效履行其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杨为勇 《工会论坛》2009,15(3):78-79
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在经营活动中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或义务。但企业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需要一个在实践层面上为企业和广大民众所理解和认可的标准。卡罗尔提出的公司社会责任金字塔理论比较清晰地进行了相应的界定。应该明确哪些是企业应尽责任,哪些是自愿责任,哪些是政府的责任,这样对于企业的自律、政府的监管和民众的监督都是易于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通过法律形式规定了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然而目前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却不理想.究其原因是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具有道德性的问题,因此要改善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发挥企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借助思想政治工作的推动.通过落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进而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5.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理论分析主要集于工具性视角与规范性视角.工具性视角以经济绩效为追求,由于未更好地嵌入规范的社会理论当中,其目的虽明确但方向却不然.规范性视角以阐明企业经营中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应然内涵为己任,其超然的独白角色难免冷落的际遇.利益相关者的实践模式亦须超越.藉由对话伦理的分析,为重新定位和探索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供了新机遇,无论是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路承接,还是对既有命题的逻辑阐释,都显示较强的逻辑自洽性.进一步,由此构建的对话实现框架,为企业经营实践提供了新参照.这些都为进一步反思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若干问题给予了深刻警醒.  相似文献   

16.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对国有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政治责任、经济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通过总结中国石油积极参与国家对口扶贫和在境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做法,以及国际大石油公司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验,对进一步推进境外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金融机构自身的法律特性与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使得金融机构董事的信义义务显现出扩张的趋势,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公司合同理论共同构成了这种义务扩张的逻辑基础.我国立法对金融机构董事责任的规定大都仍未超出信义义务的解释范围,需要将利益相关者派生诉讼作为完善金融机构董事信义义务的司法实现途径.构建派生诉讼的具体制度时也...  相似文献   

18.
企业是人格化了的经济组织,企业的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但成功的企业不仅仅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依法规范经营只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为社会贡献企业的价值和实现企业自身的社会价值是企业第二层次的社会责任。企业最高层次的社会价值是为社会贡献企业文化、引导社会价值取向、提供审美标准。企业价值的实现是通过为社会提供产品和价值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环境利益的内涵是指基于一定生产基础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环境需要.环境利益的外延包括环境生态利益、环境经济利益和环境审美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吸收了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概念,汲取其合理内核,并赋予自然人的环境需要以社会内容和特性,对环境利益作了深刻阐释,从而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无视劳动者的环境利益,片面畸形发展,必将为有计划对自然进行有意识控制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  相似文献   

20.
西方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由来已久,争论不体的原因很大程度上缘于不同的经济人假设.由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到为己利他的三种不同假设和对企业公民的不同理解,各自回答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企业为什么承担社会责任.在利己人性假设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出于利己目的,为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利他动机论认为在较低层次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企业有可能出于利他动机追求自我实现,即对社会公益的追求.从为己利他的假设出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应是被迫的,而是出自自愿的和主动的互利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