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定源 《法制与社会》2014,(10):157-158
本文主要论述指出公证机构作为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的非国家机关,也不是纯粹的经济组织的特殊市场主体的性质,并以此为依据,对公证机构的设置及公证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公证机构的设置是公证改革的基础性和本源性的问题,关乎公证行业改革成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证机构的设置好比是公证行业的地基,而公证行业这座大厦的牢固,需要公证机构这个良好的载体。因此,公证机构必须要遵循科学、理性、经济的精神来构建,以公证机构的发展作为公证机构设置的终极价值和目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因素能够影响公证机构的设置。如果公证机构的设置带有先天性的缺陷,那么公证行业这座大厦就不会始终牢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公证行业的改革也是如此。公证机构的设置作为公证行业改革的先导,必须科学、经济、理性。西…  相似文献   

3.
一、公证机构设置的组织形式 (一)新中国公证机构设置的沿革 80年代以前,中国公证机构的设置和公证业务的开展主要由各地法院进行.司法部重建后,开始着手进行公证机关的组织和业务建设,并于1980年3月发出<关于公证处的设置和管理体制问题的通知>,规定在公证法规未制定前,直辖市、省辖市、县设公证处,不要设省、自治区公证处和地区公证处;所有公证处,包括办理公证业务的基层人民法院都是代表国家办理公证行为的国家机关,其所出具的公证书效力相等,公证机关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公证处归司法行政机关领导.  相似文献   

4.
中国公证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两大公证体系的差别 ,实质上是不同国家对于公证制度功能预期的差异。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 ,必须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公证制度的现实基础出发 ,革除现行以大陆法系的独立、专职的强势公证组织形式与英美法系的弱势公证职能相搭配的体制弊端 ,通过公证立法 ,强化公证职能与法律效力 ,以实现其与强势公证组织形式的内在机制平衡和功能协调 ,赋予并完善我国公证制度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适度干预功能。  相似文献   

5.
社会化机制的公证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由于在全球范围内经济交往的进一步频繁以及科学技术的逐步升级,自然人、法人和社会组织在国际范围内的法律关系逐步暴露出多样化、多元化、复杂化的现象,并直接伴随着诉讼大爆炸现象,世界范围内的多种形式的司法制度在面对诉讼大爆炸所引发的各种问题时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弊端.  相似文献   

6.
周志扬 《中国司法》2005,(10):63-66
经过10年的反复酝酿,《公证法》终于出台了。在等待这部公证行业的根本大法出台的10年间,公证行业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与此同时,关于公证机构的性质、管辖范围、机构设置等问题一直争议不断,给《公证法》的立法工作也带来一定影响。广大公证从业人员对这部法可以说一方面热切期盼,一方面又心存忐忑。新颁行的《公证法》对公证机构的设置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现行的公证机构设置体制给予了基本认定,围绕公证机构设置的争议总算告一段落。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会一夜之间骤然改变的,而认识上的混乱已经并且还会继续给发展、改革中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律制度也不断完善。公证法律制度是我国法律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是保证公证制度正确开展的根本所在,对我国经济民事活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公证法律制度下完善我国公证诚信制度进行实际探讨,建立完善的诚信公证制度,发挥公证行业的真正效能,实现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范国祥 《中国公证》2011,(11):22-27
一、台湾公证制度观察(一)台湾地区公证立法情况概述1944年,我国台湾地区在《公证暂行条例》的基础上,制订实施了现行的《台湾公证法》,并在1999年进行了重大修改,自2001年修正施行。新修订的《台湾公证法》共有八章152个条文,从总则、公证人、公证、认证、公证费用、公会、罚则、附则八章较为详尽规定了台湾公证的机构设置、协会组织、公证与认证事项及收费、惩戒等方面。同时其又通过“司法院”规定了“公证法实施细则”。而我国大陆地区《公证法》仅七章47条,  相似文献   

9.
公证回避制度.是指在公证活动中.公证人员遇到有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形时.避开或退出办理该公证事项的制度。公证回避制度的设立.有利于维护公证机构的尊严信誉.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维护公证员的中立性以实现法律正义.同时也有利于个案的解决以及公证公信力的树立。虽然我国法律对公证回避作了规定,  相似文献   

10.
公证员薪酬制度是公证处的重要管理制度之一,建立科学的公证员薪酬制度对稳定公证员队伍,保证公证质量,减少不正当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完善我国公证制度的基本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汉生 《中国司法》2004,(10):49-51
当前,面临公证立法,关于公证制度建设的诸多问题,各方面还有一些认识分歧。重新审视我国公证制度的法律定位和价值取向,研究探索新的制度框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公证制度,明确公证管理部门工作的努力方向,必定有所裨益。一、完善我国公证制度的理论起点和实践基点完善我国公证制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是安徽省大力加强公证机构和队伍建设的一年。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抓机构队伍建设,健全组织保障体系。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公证机构设置调整,健全公证工作的组织体系。我们在进行细致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我省实际的公证机构设置总体规划和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案。涉及公证机构调整的12个设区的市司法局按照省厅的要求,都拿出了科学合理的机构调整方案。经过积极努力,安徽省将设区的市城区公证机构设置在同一层级,实现了公证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二是做好公证机构设置调整的后续工作。完善公证机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金红 《中国公证》2008,(8):23-25
公证档案是公证机构依法进行公证活动和当事人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真实、完整的记录.是法律效力存在的重要基石.是公证制度建设和社会制度建设的宝贵资料.深圳经济特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公证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公证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新的公证项目不断涌现.公证业务和档案数量迅猛增长.公证档案的管理问题日益重要.本文就新时期深圳经济特区公证档案管理谈几点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解维新 《中国公证》2005,(12):44-45
一、公证档案管理使用的现状 目前司法行政机关和公证机构对公证档案管理和使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公证档案管理使用方面的制度建设;其次是公证档案的立卷工作;第三是公证案卷的质量评查;第四就是公证档案的管理和使用.  相似文献   

15.
孙艳华 《中国司法》2004,(11):90-90
辽宁省抚顺市公证处,在公证体制改革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从1999年8月至2001年4月完成对4区公证处进行托管,经过几年来的运转取得成功,为公证机构设置的改革,探索了一条新路子。托管前,全市8个公证处6个在市区内,共有公证人员75人,平均每1.85万人口1个公证人员,与全国每7万人  相似文献   

16.
当前面临公证立法,关于公证制度建设的诸多问题,各方面还有一些认识上的分歧.重新审视我国公证制度的法律定位和价值取向,研究、探索新的制度框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公证制度,明确公证管理部门工作的努力方向,必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袁野 《中国公证》2006,(2):24-25
一、机构整合的最好选择 公证市场化容易引发忽视公证质量和社会效益问题.这不仅与公证定性相悖,也会带来过度竞争,导致公证的公信力下降.进而危及公证行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为确保公证机构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不应允许和鼓励公证机构进行证源竞争,因此,公证机构宜在市和县设立.省及市辖区不宜设立公证机构。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的原则从体制上消除公证业务范围的重叠。目前在我国.对此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有三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史宏 《中国司法》2007,(10):63-66
公证机构是公证人员工作所在的机构,负有教育培养公证人员,不断提高公证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责任,承担着组织指导公证人员从事业务工作,不断提高公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任。公证机构还是为在该机构工作的公证员和其他人员对外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法律实体。因此,公证机构管理的好坏,直接与公证业的兴衰相关。  相似文献   

19.
公证时效与公证期限不同。公证期限是指公证机构办理一件公证事项或处理某些公证法律事务规定的时间限制。公证期限只限于对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的要求;而公证时效既是对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的要求,也是对当事人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当事人在法定期间申请公证;另一方面要求公证机构对超过法定期间的公证申请事项不能公证。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证机构坚持原则、严格程序、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的特点日益显著,规范采购行为,引入公证监督,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各区县陆续引入公证机制,公证在政府采购以及其他招投标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政府采购现场监督公证中,公证员履行监督职责应掌握哪些原则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