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宪法规定,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是地方各级人大的常设机关;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国的总章程。我国现行的宪法是1982年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通过并公布实施。这部宪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宪法的基本宗旨。 宪法的主要内容:规定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职  相似文献   

3.
<正>"今天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设定国家宪  相似文献   

4.
正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在第五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国现行宪法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具有强大生命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完善宪法,就是要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  相似文献   

5.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6.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于同日公布实施,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时代法制建设的大幕,为中国和平、发展与稳定奠定了法理基础和制度边界。弹指一挥间,现行宪法走过了不同寻常的30年。30年来,宪法一直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相伴而行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这30年中,我国又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先后四次对宪法的部分内容作了修改和补充,使得这部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宪法更加完  相似文献   

7.
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对我国现行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本文仅就现行宪法修改的有关问题作如下探讨。一、如何评价我国的现行宪法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后来于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两条宪法修正案。时至今日,我国现行宪法仍然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第一,从制定宪法的形式看,它采用了全民讨论、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制定宪法的指导思想上看,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现行的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十年多的实践充分证明,这是一部好宪法。它在维护我国的经济基础、巩固国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宪法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82年12月4日通过施行的。20年的实践证明,现行宪法是一部好的宪法,是我们依法治国的基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为宣传宪法,使宪法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我们特撷取一组理论文章及观点并配以相关链接,以纪念我国现行宪法颁布施行20同年。  相似文献   

10.
《公民导刊》2004,(1):M004-M004
“宪法不是预测未来。”中共著名理论权威逢先知5年前在中国第三次修改现行宪法时对记者说,“修宪是对改革开放实践和成功经验的肯定,并把它上升为国家意志。”5年后的今天,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对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再次成为必然。全国人大常委会2003年12月22日起开始讨论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已形成议案,修宪步入法定程序。然而与以前三次宪法修改明显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11.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高居所有法律之首,构成法制根基和法治基础。1982年宪法自实施以来,为推动改革开放铸造与时俱进之剑,又因认可社会变革而不断完善自身。继1988、1993、1999年三次修宪后,今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现行宪法进行第四次修改,其部分内容有所变动,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使宪法得以更加完善。一、对现行宪法进行第四次修改的必要性我国现行宪法是一部好宪法。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现行宪法总体上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家宪法日"由来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1982年的这一天,八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32年过去,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建设,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抵达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厉行法治的一个象征,国家宪法日的确立,再次彰显执政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也意味着宪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3.
《浙江人大》2012,(12):16
强国必须立宪。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这部宪法典和此后4次宪法修正案共同构成的我国现行宪法,现已进入其实施的第30个年头。30年筚路褴褛,30年上下求索。30年里,现行宪法回应人民的诉求,与时代同频共振。"八二宪法"的"三十而立",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的12月4日是第五个国家宪法日,省人大常委会相关职能部门以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27条中增加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  相似文献   

15.
法制文萃     
第一部宪法: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第二部宪法: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第三部宪法: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第四部宪法(现行宪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相似文献   

16.
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也是第14个"全国法制宣传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决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文章通过对现行宪法的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宪法实施机制的完善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14,(23):22-26
12月4日,我国将迎来首个国家宪法日。 32年前的12月4日,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初启,在亿万民众热切期待的目光中,"八二宪法"经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颁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等条文,彰显出民主、法治、人权等宪法价值理念,让人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相似文献   

18.
《人权》2003,(2)
同志们,朋友们: 我国现行宪法,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以来,已经二十年了。今天,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我们隆重纪念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切实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这对于推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  相似文献   

19.
正为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正值2017年12月4日是第四个国家宪法日,根据国家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的规定,湖南省民政厅举行了全厅首次宪法宣誓活动,推动全省民政系统牢固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深入推进法治民政建设和"五化"民政建设,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作出新贡献。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和  相似文献   

20.
时事学习     
中共中央提出修改宪法建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月22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建议》说,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建议》提出修改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和宪法第六、八、十一、二十八条,第五条增加一款。新华社于1月30日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的建议内容。在1月31日征求党外人土对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意见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把邓小平理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