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认同对社会阶层关系的动态稳定与和谐有着重要的价值.实践中需要审慎、理性地甄别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从多重维度入手来充分挖掘强化新社会阶层政治认同的资源,以发展的视角来拓展新社会阶层生发政治认同的空间,从而激发新社会阶层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慧与激情.  相似文献   

2.
虞崇胜  陈文新 《探索》2006,(2):57-61
政治资源的配置关系到政治体系的运行效率和兴衰成败,政治资源的配置格局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政治形态,是影响政治稳定和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资源配置的计划(主要是通过权力机制)和市场两种机制外,法律机制和组织机制也是现代社会政治资源的重要机制,判断政治资源的优劣应分别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来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首次提出了"促进阶层关系的和谐"的命题。促进社会阶层的和谐,实际上是一种执政党与新的社会阶层间的彼此认同关系。促进"阶层关系和谐"应当重视和处理好几个层面的关系:执政党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关系;新的社会阶层内部的彼此关系;新的社会阶层与其它阶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现阶段我国社会新阶层的政治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从政治的角度审视社会新阶层产生的原因及其特性,作出适合我国国情和政治发展规律与特点的政治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构建合理的阶层结构与和谐的阶层关系的过程.文章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分析社会阶层结构变迁、阶层利益分化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研究发现社会阶层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存在结构性张力是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即构建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和社会资源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迎来了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带来了中国社会阶层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新民主主义社会“四个阶级”的社会阶层构成,体现了党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尊重,有效地维护了制度变革中的政治秩序.伴随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实施,原先的阶层关系开始出现变化,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阶层结构向社会主义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变.建国初期社会阶层变化是执政党整合社会阶层利益的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共识奠定了阶层关系调整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和阶层关系的重大变化能够平稳和顺利地实现,是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建立的结果.建国初期阶层关系变化产生的政治秩序,并没有合乎逻辑地在执政党意识中衍生出维系稳定的思想理念,留下了历史的隐患.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的一个显著趋向,就是形成了以占有大量资源的强势群体和拥有大量人口的弱势群体为特征的两极社会,导致阶层结构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因素。新时期,加强不同社会利益阶层关系的调适与控制,防止社会阶层分化诱发的社会矛盾冲突危及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体制外白领作为新社会阶层中的政治参与者阶层,具有与其他新社会阶层不同的特征。要通过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扩大体制外白领的知情权、健全基层自治组织、拓展新型政治参与渠道等途径,正确引导新社会阶层中体制外白领的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9.
学界从影响社会权力、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四大因素(收入、教育、权力、职业)角度,将我国社会划分为八个阶层。作者针对阶层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扩大中产阶层比重、缩小社会底层的人口规模、促进阶层间关系的和谐,努力促进形成"橄榄型"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社会阶层群体的迅速扩大及其政治参与活动的不断增强,对我国社会生活、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复杂而深刻,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整体影响也广泛而深远,已成为教育界和理论界研究当代大学生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新背景。本文立足于对北京市、重庆市7所高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全面分析大学生对新社会阶层及其政治参与的认知状况,着重研究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实际影响,并从社会政府、高等学校、新阶层自身等多方面探讨促进当代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的理性思考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1.
论政治资源的科学配置与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实现政治资源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所谓政治资源,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政治制度,二是政治权力,三是政治意识。政治制度资源配置的关键是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政治权力资源配置的要害是解决由于权力的二重性而带来的权力腐败现象。政治意识资源配置的核心任务是深入改造社会成员的小生产政治心理,提升人们的现代民主政治素质。而要切实实现以上三方面政治资源的科学配置与使用,必须把工人阶级执政党自身政治文明建设提到重要位置,注重制度建党,推进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社会阶层群体的迅速扩大及其政治参与活动的不断增强,对我国社会生活、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复杂而深刻,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整体影响也广泛而深远,已成为教育界和理论界研究当代大学生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新背景。本文立足于对北京市、重庆市7所高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全面分析大学生对新社会阶层及其政治参与的认知状况,着重研究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实际影响,并从社会政府、高等学校、新阶层自身等多方面探讨促进当代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的理性思考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3.
新社会阶层是在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伴随社会分化而产生的新社会力量。新社会阶层是一个政治概念,但它同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新社会阶层具有同其他阶层不同的特点。正确认识这一阶层的社会特征,有利于我们在统战工作中以正确的理念和积极的行动,引导这一阶层合理、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并将这一社会阶层纳入到和谐社会构建之中,  相似文献   

14.
从影响社会权力、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最大的四个因素(收入、教育、权力、职业)出发,可将我国社会划分为八个阶层,针对阶层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应通过扩大中产阶层比重、缩小社会底层的人口规模、促进阶层间关系的和谐等方式来努力促进“橄榄型”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齐杏发 《求实》2007,4(1):68-71
从社会历史角度考察,可以更深层次认识新社会阶层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政治意义。新社会阶层第一次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经济社会基础、消除了人身依附和控制、冲垮了“官本位”文化的统治地位,从而比较彻底地消解了集权和专制的基础,增加了和谐社会的活力。同时,新社会阶层强力推动了自主人格、社会阶层关系、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加强引导与创新,使新社会阶层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进程中,结构转型、机制转换、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基调,多元的、开放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农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分化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了。社会阶层分化也引起思想政治工作的内部关系及其性质、对象、  相似文献   

17.
体制外知识型员工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层,他们体制依赖低、受政治约束少、思想多元化.这一阶层的政治参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话语所掩盖,而后者大多是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当前,这一阶层传统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不畅,新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不多,非制度化参与逐渐显现.该群体的政治参与有重要意义,中央应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制度化参与渠道,引导非制度化参与,使其成为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的构成多元化特征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准备了重要条件,推动着我国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并且,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总趋势是有利于政治稳定的。适应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采取有效措施,方能推进中国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孙岩 《求实》2008,1(2):65-67
政治参与的扩大被誉为现代社会政治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是社会政治和谐的一个重要价值尺度.中国社会中间阶层作为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群体,由于自身的特点和阶层构成,必将在成长过程中积极介入中国政治生活.那么,如何在中国社会现实情况下规范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使之成为中国社会民主进程的主要推动力,将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20.
当前社会阶层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双重效应及其对策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当代中国 ,社会转型引发了剧烈的社会阶层分化 ,不断出现的阶层分化对当今政治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一方面 ,这种分化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 ,其分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可能诱发转型期社会政治的不稳定。当务之急是要积极采取措施 ,避免和化解消极因素 ,引导和推动阶层分化健康发展 ,使其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和生长点 ,发挥其在社会结构转型中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