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公民意识的概念,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抛开外表的纷繁与芜杂,笔者认为,公民意识的概念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公民意识的法律之维,体现为公民的身份意识,即对公民身份所包含的权利、义务的认识;二是公民意识的道德之维,体现为公民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即公民美德或公共精神;三是公民意识的实践之雏,体现为公民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参与、协商、妥协等意识,即公民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2.
公民文化软实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力。在现代化建设的视角下加强公民文化软实力建设,应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能力意识。  相似文献   

3.
公民意识、公共精神、公共文明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高低和社会风气是否优良的重要杠杆.从公民意识到公共精神再到公共行为文明是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视角,也是建设现代公共文明的基本视角.增强公民意识是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建设现代公共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培育公共精神是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建设现代公共文明的关键和核心;养成公共行为习惯是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建设现代公共文明的目标和愿景.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数量增加和对抗加剧等特点和态势。以公民社会理论为视角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公民社会建设滞后与公民社会组织匮乏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治群体性事件必须积极推进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培育公民意识并提升公民有序参与、理性参与政治的素质,培育和壮大公民社会组织,拓宽群众政治参与的渠道。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的自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涌 《理论学刊》2003,1(5):122-124
公民是现代社会里特有的概念 ,是政治和法律概念的统一体。在现代社会里 ,人们缺损“人”的社会意识 ,更多具有的是“人”的自然意识 ,即公民意识缺损 ,反映了公民对国家政治改革的淡薄性。而要建立现代社会制度 ,确立法治的政治体制 ,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等 ,如果没有公民意识的确立 ,所谓的现代社会制度也只能是一种不健全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公民社会视角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公民社会的概念;二是阐释了选择公民社会角度的缘由;三是公民社会发展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公民意识作为个体对公民身份及其蕴含权利义务的主观体验,在逻辑上必然蕴含着其基本规定和属性;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政治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认同和归属,由共同生活形成的“我们”概念,在心理上相互依存,彼此援助,荣辱与共;依照政治共同体法律规定所享有的权利观念与义务意识的统一;对以私人自由、安全、财富、偏好为内容的私人善与以公共理性为核心的公共善的统一。总之,特定历史时期的公民意识是其基本规定和属性的现实形态,是公民意识本质的丰富呈现。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5,(9)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政府建设命题及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概念,从政府运行视角看,这必然要求政府高度透明、释放政府信息和接受外部监督,政府透明度成为把握上述概念和要求的核心概念。学术研究总是在某种学术脉络中展开的,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理论视角有着不同的分析思路、见解和对策。国家–社会理论框架,国家治理与秩序形成及公民知情权都是研究政府透明度的重要理论视角,既有必要对这些理论框架本身进行分析,也需要对这些框架在分析政府透明度问题上的能与不能进行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意识”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全国党代会报告中,将有助于加快我国公民社会的形成。而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的最大组成部分,农村的公民意识教育尤其具有沉甸甸的分量。  相似文献   

10.
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国家意识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分析了对大学生实施国家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梳理了国家意识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形成机理,提出了实施国家意识教育的模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是一个公民对自己作为公民角色的自我觉悟,主要指在权利义务意识、道德法律意识、国家民族意识和公平正义意识等方面的意识自觉。本文依据课题组2012年下半年在全国23所高校所进行的问卷调查,着重分析当代大学生公民基本知识、民族国家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公平正义意识、道德文明意识及合作意识的现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身份之维、文化知识之维、文化意识之维、文化行为能力之维等四个维度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进行探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公民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对合格公民的身份认同要求;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合格公民的文化知识要求;树立文化权责意识、文化参与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和自信意识是对合格公民的文化意识要求;具备相应的文化表达和文化思维能力是对合格公民的行为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13.
当前网络问政呈现出"政府主导型"与"网民自发型"的分化,折射出公民意识"觉醒"和"混沌"交织的现状。对网络"自发型平台"中公民意识进行分析,可见公民意识在舆情热点中全面覆盖,表现出多向度性、建设性和倾向性特征。文章最后提出两点思考:提高主导型问政的吸引力,引导问政的制度化发展;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构建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培养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公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公民意识发展的继承性、借鉴性等特征决定的。自公民社会产生以来,公民意识的发展都是以先前社会的公民意识为起点和阶梯,这决定了公民意识继承必然是公民意识发展的基本形式和重要途径,没有公民意识的继承,具有民族特征的公民意识将不复存在。此外,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移植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公民意识,也是发展和完善我国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公民意识的移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既要借鉴他国经验,又要遵循中国特色,还要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公民意识发展仅仅依靠继承和移植是不够的,中国公民意识发展还要着眼于更新和重构。  相似文献   

15.
尊严源于权利理论,从人们对尊严的概念能够推断出大众的平等观,简单来说就是公民在自身人格及国家法律权利方面的平等。但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尊严与公正并不仅仅只是大众意识中的平等观这么简单。在政治哲学的视角下,各类自由平等及福利观念、资源与权利平等观念等,可以在解决我国政治权力与资源平等问题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社会福利,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本文基于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尊严、公正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给学校德育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要举措,是学校德育发展的新视域。公民意识教育与学校德育是内在统一和高度契合的关系,公民意识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价值取向等方面与学校德育相互支持。在当前学校德育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路径选择如下:课程化建设是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选择,通过学校日常生活、新媒体工具和创设互动的教学方法是当前学校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7.
公民意识包括四个最基本的方面:公民身份意识、公民权利意识、公民义务意识和公民参与意识。培养公民意识的基本思路是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立足公民现实生活。学校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公民意识不能硬性灌输,公民意识教育要靠政府推动。  相似文献   

18.
余敏江 《求实》2008,(4):76-79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运用相关理论加以多维度考量.协商民主作为晚近兴起的理论,为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进路.从协商民主的视角分析有助于理解公民社会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以及公共利益、美德等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倡导公共治理中的对话与协商,倡导积极的公民参与意识与公共精神,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良性互动,由此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与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公民意识与公共意识有交集,也有不同。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身份意识,即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公民的认识,同时,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尽的社  相似文献   

20.
朱箫洁 《世纪桥》2012,(3):82-83
本文揭示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本质,并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同时,本文还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浅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