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求实》2022,(3)
街头官僚作为基层治理场域中的一线治理主体,对其治理实践的高标准、严规范和效能化,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在制度结构、组织目标、复杂环境、资源禀赋、利益考量、能力素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执行运作一定程度上无法用统一的标准予以规范,现实中呈现为差异化执行类型。自由裁量权的治理权限和运作方式的“度”难以有效把握,容易失控异化为治理的过度执行。这一问题隐含着其他危害:在微观层面,造成街头官僚执行公信力下降;在中观层面,削弱地方政府治理权威;在宏观层面,影响国家认同。因此,应通过合理举措使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转向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既要保障执行权的自主效能,又要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规约控制。  相似文献   

2.
以2003~2014年CNKI的期刊来源库收录的77篇中国街头官僚研究文献为样本来分析,我国街头官僚研究呈现出五大热点主题:进行理论推介,将国外街头官僚理论及其最新成果引介至国内;进行理论对话与借鉴,明晰街头官僚概念在我国的群体所指;从自由裁量权视角入手,分析街头官僚的特殊地位;从政策执行角度,缕析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基于责任要求,探讨控制街头官僚的方式和途径。研究趋势包括:街头官僚群体的界定研究;街头官僚自由裁量权及其控制的继续研究;街头官僚行动逻辑的继续研究;政策执行视角的继续研究;基于西方街头官僚理论的创新研究;信息时代下基于街头官僚理论视角的电子政务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韩兆柱  黄钦  韩娜 《学习论坛》2007,23(9):42-44
街头官僚理论研究是西方公共行政学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是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及其政策制定能力,并探讨有效控制街头官僚的途径。以街头官僚理论为视角,对提高我国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法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形象是政府执政合法性存续和政府行政最终实现的基石。从本质上讲,政府形象建构和政府形象传播两位一体,其中,街头官僚——公民互动传播是政府形象建构的主要路径,具有直接性等多种特征。作为政府形象建构主要路径的街头官僚——公民互动传播,当前具有相关理论研究匮乏、政府形象建构实践忽视、街头官僚自由裁量权滥用等多重瓶颈。要充分认识街头官僚——公民互动传播对于政府形象建构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加强相关理论研究;把关入口,教育与激励并重,建立符合服务型政府要求的一线公务员队伍;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有效监控街头官僚行政行为,遏制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大力建设电子化政府,转变政府行政范式。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公共行政话语理论、街头官僚理论和网络治理理论是国外政府管理理论创新的重要代表。在上述理论创新中,法默尔通过想象、解构、去领地化和变样等步骤构建起了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福克斯和米勒通过公共能量场等概念建构起了话语理论,街头官僚理论主要讨论最前线公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网络治理理论则讨论权力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这些理论通过批判传统官僚制理论的种种弊端,进而提出了关于行政领域创新的观点和理念。  相似文献   

6.
刘伟红  赖毛毛 《求实》2003,(11):38-40
民主行政主要是为解决官僚行政的制度性缺陷而提出的 ,它突破了官僚行政的价值中立的原则 ,突破了高度层级化的金字塔结构 ,直面行政改革的价值选择 ,以实现行政机构与社会资源的互动 ,建立起多元化的权力体系。但是民主行政并不是完全对立于官僚行政的一种全新的行政模式 ,而是对官僚行政的扬弃 ,是公共行政适应多变的现实行政环境的需要而发展的一种后现代模式。  相似文献   

7.
代表性官僚(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因其涉及政策执行过程中公共资源向长期弱势的群体(例如少数族裔、女性)倾斜进而达到提升社会公平公正的目的,成为公共行政学科理论前沿的重要课题之一。自1944年Donald Kingsley的《代表性官僚》成书以来,公共行政学界极大地推进了对该理论的研究,包括深入探讨官僚代表性与社会影响的因果机制,并通过严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提供丰富的实证证据。本文深入地评述了代表性官僚理论的主要定义、概念与假设,并创新性地对近年来代表性官僚理论的新近研究成果按照三个模块进行系统的整理:被代表群体的社会或身份特征,被动性与主动性代表之间的转化和制约条件,以及检测理论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设计。与此同时,本文也对代表性官僚在中国语境下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的发展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8.
一些干部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会遭遇"看得见但够不着"的"天花板"困局。要想破解干部成长中的"天花板"困局,一要树立干实事而不是当大官的人生观;二要正确运用年轻化方针选配干部;三要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四要助推干部确立正确的职业预期;五要提升干部"天花板"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寻租和腐败是两个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概念。专制体制是腐败产生的制度性原因。由管制形成的垄断特权能促使寻租活动的发生。寻租可以诱发腐败。我国在制度变迁中必须采取法律手段并建立制度性约束机制才能减少腐败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苏联官僚特权阶层腐败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在形成时间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本文试图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探讨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同时分析苏联前期的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的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11.
谢宝富在2月28日的《环球时报》上撰文指出:谈到节约,很多人认为无非就是少摆鲜花、少吃鲍鱼、少戴名表之类,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制度性因素。实际上,在浪费表象的背后有很多制度性因素在"鼓励"浪费。诸如,依据上年度预算额和机构规模而非绩效来制定预算的财政制度,实际  相似文献   

12.
传统官僚制的制度结构决定了官僚人员的行为特征和价值取向。在专制的权力结构中,官僚人员的行政人格呈现依附性和自利性的矛盾;在封闭的利益结构中,官僚人员在分享统治利益的同时竭力寻求制度外的私人利益;受"公私不分"观念的影响,官僚人员以实现统治者意志来实现家族利益和私人利益。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影响我国党群关系和谐的因素有很多,如随着不同阶层的利益分化,领导干部这个群体日益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公共权力部门存在的腐败现象,党政机关存在的官僚陋习和特权现象,人民民主发育程度较低等。在这诸多因素中,人民民主发育程度较低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影响,其它几种因素都是由人民民主发展不充分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14.
王福强 《求实》2020,(1):98-108,M0006
当前乡村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实施实效不彰,"弹性"执行现象多发。对此,学界有政策不完备论、街头官僚论、地方性知识论和府际关系论等几种解释,但都存在不足。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从乡村拆迁补偿安置政策的运行实际出发,探究了实践中拆迁补偿安置政策的多种"弹性运作"表现及实施机制,揭示出基层政治运行中存在的治理逻辑、政绩逻辑。分析表明,压力型体制下的"政治嵌入行政"是导致乡村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执行出现"目标替代"及"弹性运作"的根本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寡头统治铁律是政党的内生倾向。打破的根本途径在于制度化,以制度化保证竞争。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以制度保证开放性,抵消封闭性;打破更新下降铁律,建立自我更新机制;用政治征募的横向模式,打破纵向的升迁垄断;以伞状结构和自主自治,代替等级制和行政命令;党权移转到政府手中,党政关系趋于无形;用法治攻官僚"患失"软肋。人民行动党之所以能制度化,与国家系统的脆弱性、自由市场经济和制度性遗产、外部竞争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胡仙芝 《唯实》2002,4(1):42-47
官僚体制,被认为是最富有效率的现代政府组织形式.然而,"理想"的官僚体制,却在要素、结构、运行、文化、心理等方面都包含着病因,形成难以根治的顽疾--官僚病.增强官僚系统的开放性,提高对环境的感应力和回应性;增强官僚系统内部的竞争性,提升官僚体制的内在活力;缩减官僚体制担负的职能,逐步取消官僚阶层的特权;改革政府财政和评估机制,强化官僚的自我约束;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强化外部力量对官僚系统的监督是矫治官僚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行政成本偏高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行政成本偏高,主要有机制性、观念性、行为性、制度性原因.行政成本过高,已造成了许多负面的社会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目前,要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有:控制显性行政成本、控制隐性行政成本及降低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8.
在街头治理中,除了正式的执法队员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协管员群体。基于武汉市城管系统调研发现,协管员群体在街头执法中的积极行政,弥补了正式执法队员处于科层制约束的消极行政,协管员与摊贩在街头的日常互动中型塑了“保护性协商”机制。这一机制的型塑过程包括:执法的熟悉化场域环境使得双方对彼此行为有了稳定的预期;协管组织的特殊性使得街头裁量权更具复杂性,协管员采取有节制的权力实践;摊贩利用一系列策略掌握了街头治理的参与权。这一机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简约治理”传统在当下的延续,有效弥补了正式行政的不足,能够更为灵活地应对诸多城市管理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述评: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及全球化、现代性的"风险"、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根据2003年对干部群体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政治资本、人力资本以及个人先赋条件等因素对干部社会网络资源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干部网络资源的积累中,具有正向影响的变量主要有单位主管部门、现职级别和父母行政级别,起着负向作用的变量有文化程度和年龄,而性别和到省党校学习次数等变量的影响均没有统计显著性。笔者认为,本研究的结果说明了当前干部社会网络资源积累领域内二元体制并存的特点:“先赋性因素”的作用虽减弱但并未消失,“体制性因素”依然发挥巨大影响力,而“后致性因素”效用要完全体现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