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进新 《瞭望》1996,(47)
笔者系为“报人”一员,每年进行报刊发行是必不可少,也是最让人劳神费力的一项工作。 往年报刊发行,笔者每至一地,均受到热情接待,好茶好烟,既而好饭,周到备至。待到主人大笔一挥签了餐费(一般300元以上)后,你再苦着脸说上正题,人家正色道:单位财务吃紧,报纸太多,只能拣紧要的订几份,容后与你电话联系。话是这么说,但对于“老发行”来说,这多半表明“没戏”了。 有钱吃饭,为何无钱订报?有人认为订阅报刊是浪费资金,管理报刊是一种麻烦,提起订阅报刊总是以经费紧、效益差堂皇挡之。深层次  相似文献   

2.
又到了报刊征订季节,许多踊跃订报的好消息飘至案头—— 解放军某部近日作出一项规定,对今年立功嘉奖人员,除按《纪律条令》实施奖励外,给每人还增订一份自选报刊。 一家印刷厂在青工中开展“少抽一条烟,多订一份报”活动,一周内74名青工订阅报刊149份。 某街道居委会向所属住户发出倡议,家有5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子女要为老人订一份老年报、一份健康杂志,目前已有85%的家庭响应这一倡议。 还有单位将机关办公费、接待费减少15%,为职工办起了报刊阅览室,订阅报刊20余种,深受职工欢迎。 可见,订阅报刊已成为人们…  相似文献   

3.
苏北建湖县不少农民在今年订报季节到来时,自发联合出资订党报党刊,然后选定一家为集中阅报点,或是约定各自订阅不同的党报党刊,阅后再相互交流。农民合伙订阅报刊的做法很值得提倡。党报党刊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主阵地,是传播科技和信息的桥梁。农民们通过订阅报刊,既可吃透党的富民政策,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又可增强快速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能力,实在可喜可贺!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对政策、科技和信息的渴求越来越迫切。虽然各村订了不少报刊,但那是为村组干部订的,农民们很少看到。再说阅报栏,提供的…  相似文献   

4.
我们湖南,原来有一份《湖南农村报》,贴近乡土,亲和农民,受不少“泥腿子”朋友的喜爱。但不知何故,这份报纸变成了《家庭导报》,立足都市求发展去了。当地农民青睐的另一份报纸《湖南科技报》,改版推出的“生活版”,亦掉头瞄准城市读者群。难怪今年报刊征订时,有农民上邮局订报竟无从选择,连声慨叹:咱农民只剩半份报了。 农民这话掺杂些许埋怨情绪,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面向农村的报纸虽不是很多,但肯定不止“半份”,加上一些报刊的涉农报道、涉农栏目、涉农版面,至少,农村算不上被报纸“遗忘的角落”。然而,眼下一些报业…  相似文献   

5.
吴志实  韩一民 《民主》2008,(9):45-45
我每年都订好几份报纸,看报是习惯也是工作,另外还带有消闲的成分。在我来讲,躺着看报纸要比坐着上网看电视惬意得多。话说有一回遇上邮递员送报,他不无夸张地说,您家的报真多。多吗?我不置可否。他说,这楼里没几家人订报,我早一趟晚一趟,送都是您家的。我只好向他表示感谢。不过我也从他的话里感觉到,以今天资讯发达的程度看,  相似文献   

6.
沈殿成 《侨园》2001,(4):35
从80年代开始,世界上很多国家出现了华人新移民所办的报刊,有的国家是一种、几种,还有的国家是十几种、几十种,一时间,其景象蔚为壮观,有人由此说海外华文报刊出现了第四次高潮。这些报刊多数是大陆的新移民、包括大陆留学生所办,我们姑且称之为大陆新移民报刊。一二十年间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大陆新移民报刊呢?其原因有很多,但经济实力、读者群体、人才资源与华人情结是最基本的原因。近二三十年来,世界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华人经济实力也有了迅速壮大,成长起来的华人经济从广告上给大陆新移民报刊提供了可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新移民、留学生,以及当地出生的新一代华人人数的大量增加,使华文报  相似文献   

7.
在我的陋室中,挂有一副朋友送的清人郑板桥书的拓片,这张拓片正文写着“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四个大字的下面还有几行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富报也。”每有朋友到家中来做客,都要议论一番这几个字,见仁见智,有的说这几个字有特点,有的说寓意深刻,有的说这几个字含义太消沉……总之,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观察角度。在近  相似文献   

8.
我国率先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安徽省滁县地区,一批有文化的年轻农民同摄影攀了缘。八月底,记者在滁县地区摄影协会举办的业务培训班上,见到十六名农民摄影爱好者。他们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淳朴、大方、热情、爽朗。当记者问及他们学摄影的动机时,有的说:‘为了改变农村“照相难”的现状’。有的说:‘想提高技术向报刊投稿。’一位穿米黄色连衣裙的年轻姑娘答道:‘想开个照相馆。’她旁边的一个小伙子说:‘想闲时照照相,好玩。’不料别人揭了他的  相似文献   

9.
一天到晚开不完的会议做不完的事,哪有时间读报纸!这是有些基层干部对“你平时是否读报”这个问题的回答。 因此笔者又有一问:你连报纸  相似文献   

10.
一位领导干部在班子会议上说:“不要笼统地指责群众的背后议论,其实这样的背后议论有真言,就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理解,有的议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深为这位领导深明大义,善待群众的“背后议论”的观点叫好。 党员领导干部有不同意见应摆  相似文献   

11.
最近,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教育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着重指出:“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还说:“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小平同志还特别提醒:“我们的报刊、电视和所有的宣传工作都要注意这个问题。”这些语重心长的话,对于当前纠正新的不正之风,对于保证经济体制改革和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党历来强调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而实际上这一要求并没有落到实处,恰恰相反,有的新闻单位走的是企业家办报和把媒体办成企业的路子。笔者认为,企业家办报和把报办成企业的这种做法至少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分散了工作精力。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会上,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了48个字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强调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政策  相似文献   

13.
李勇 《党政论坛》2012,(8):23-23
有关报刊上刊有关于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文史稿。事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据笔者对当年随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当事人的采访,得出结论是:根本没有这回事。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校委于1996年4月底5月初召开首届报刊工作会议,认真传达贯彻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新闻出版局长会议精神,结合党校报刊工作实际,研究落实办好党校报刊的具体措施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许有方在会议开幕时作了重要讲话,副校长夏军作了会议总结,副教育长龚绍裘主持了会议。许有方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党校主办的报刊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是党校不可缺少的喉舌与窗口,也是党校形象的体现,在整个党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党校要实现争创一流…  相似文献   

15.
华定漠先生的<联有论>出版后,已有四家报刊发表评论,有的称这本书是"政治经济学第三学派的开创性专著";有的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相应的政治经济学基础,那就是企业联有化学派.我赞同这种有主见的评价.现在我想说的是<联有论>这个宏大的政治经济学新体系,竟是建筑在极其浅显的识见之上,从而也就使得这个新体系获得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新的一年工会工作怎么做,怎样才能做出成绩?有的说,跟着领导走,按照上级计划办,没错;有的说,要注重开拓创新,要有新意,创新才能出成绩:也有的说,要脚踏实地,稳定压倒一切,创新有可能出错,稳妥才能出成绩;……。到底是脚踏实地好呢,还是开拓创新好? 本刊第一期《区总工会与区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的探索与思考》一文发表后,编辑部接到许多基层工会的来电,要求详细了解、学习上海市静安区总工会的经验,有的直接到静安区总工  相似文献   

17.
郑坚 《瞭望》1988,(16)
七届全国人大和政协一次会议举世瞩目,海外报刊发表了大量报道和评论。有些外电外报认为,两会情况表明,中国的民主“进入新阶段”,中国的“新体制开始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看到某厂政工科的一周工作计划:星期一组织卫生大检查;星期二帮助厂长起草工作总结;星期三研究妇女计划外怀孕的流产问题;星期四了解安全生产情况,星期五拟定建造职工宿舍楼计划;星期六党、团员分别学习。在一些企业,政工人员身兼数职,什么报刊分发员、会议记录员、民事调解员、安全保卫员、文体辅导员、劳动工资员等等。真是包罗万象,成了名副其实的“杂工”。所谓“杂”不是说这些工作不重要,而是指这些工作,有的是属于文书的事,有的则是工会的职责,有的要由厂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讯5月23日,首次全国党校系统报刊工作会议在哈尔滨举办,这一会议同时也是全国党校系统报刊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近200位与会者代表党校系统400余家报刊出席了会议,围绕"党校报刊要努力成为鲜明的思想旗帜"这一主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研讨与交流,总结办报办刊  相似文献   

20.
又是一年一度的发行季节,“报刊大战”硝烟四起.记者走访各地,大小单位,无不叫苦连天,面对即将光顾的征订兵团,心有余悸,又不得不打起精神准备接待.在这场大战中,越是基层的单位,压力越大,从中央级的报刊,到省里、市里、县里,任务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杭州某个名牌街道,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向来被视为“大户”,在“报刊大战”中理所当然不居人后.街道的不少干部反映说,每年发行季节,总有许多部门下文要求订阅这个那个的报刊.这些任务,虽然并非硬性规定,但完不成毕竟不好交代,“压力很大”.街道办公室彭主任说,这种事儿,上面压我们,我们再压下面,硬做工作,内心并不乐意,但没办法.他说,去年街道订了30多种报刊,花了7200多元,大都是各部门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