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海音 《理论探讨》2007,23(1):53-56
哈贝马斯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不同认识。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则认为,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第二,意识形态批判向度的分歧。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核心是对科学技术的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核心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哲学基础的不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交往行为理论。第四,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性质的不同。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一种单纯的理论批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将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从对古典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生产劳动异化批判到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文化异化批判,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后期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向.而列斐伏尔的消费受控制社会批判理论、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社会批判理论以及哈贝马斯的公共生活领域理论,则是这个转向中的最重要代表.研究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对于全面认识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重塑价值反思之维--哈贝马斯政治合法性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的"重建式"合法性理论不同于霍布斯、韦伯以降的经验主义合法性理论,经验主义合法性理论强调"统治绩效"与"行政合理性"对"统治权利"论证的重要性,而且认为政治合法性的获得、维系与巩固是政权机构对民众进行"单向灌输"与"主动论证"的结果.哈贝马斯分析了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危机肇始的动因,指出正是由于"生活世界殖民化"所造成的价值领域"意义缺失"导致了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危机的产生,唯有在公共领域中彰显"交往理性"与"商谈伦理"的重要性,在交往共同体中增进民众与政权机构之间围绕"统治权利"所进行的交互式论证,在生活世界中重塑多元价值反思与批判的维度,才有可能解决政治合法化危机.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4)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形成、实质及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是研究市民社会理论的重要基础。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从鼎盛到后现代的转变,对文化体系和交往行为的研究是其理论特点,"公共领域""生活世界"是其理论核心。对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二者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政治社会研究领域,结构功能主义具有持久而强大的影响力。由于侧重提供社会规范的知识,结构功能主义显得"静态有余动态不足"。其批评者侧重于解释社会,力图动态地研究社会问题。二者围绕"均衡与冲突、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宏观与微观"形成了极化的对立。然而,结构功能主义及其批评并非非此即彼、水火不容。双方"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缺陷,反而遗留了重要却未经深入的中间地带。政治社会的快速变迁,亟须方法论层面的创新,"结构-过程"分析范式,就是力图综合规范和解释两个部分,实现宏观理论与微观经验的连接。其中,过程负责"适应"或"打破",结构负责"秩序";结构侧重对过程的抽象,过程侧重解释结构的触发机制,过程与结构互相依赖。这种分析范式的建构和应用,旨在通过对政治社会实践的操作主体、运行逻辑、运行效果,以及主体关系的考察,一方面,观察政治社会运行的实际过程;另一方面,避免滑向小因果关系的理论自缚,从而把握政治社会运行的深层逻辑。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8,(11)
社会危机理论和交往行为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哈贝马斯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形式的分析和解决途径中提出的两个重要理论。哈贝马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的同时提出了围绕摆脱社会危机走向合理化文明这两个理论,在为学界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缺陷。以交往行为理论为中心的基础上展开对晚期资本主义进行透析和批判,这一学界重要的理论发现虽然仍存在不彻底、理想主义等缺陷和弊病,但哈贝马斯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褒贬和论断的详述,以及其对于摆脱资本主义新时期社会危机基础的解决途径,给予了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技术实践论与伦理—政治实践论是实践哲学的两个发展向度。伦理—政治实践论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成为显学,并长期占据思想史的中心位置。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与技术从二元分化演变为相互结合的技术实践论发展进路,并形成了对伦理—政治实践领域的侵袭,以交往实践为基础的政治公共领域经受着技术理性的巨大威胁。哈贝马斯在此基础上对技术实践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反思性批判,并重新确立了伦理—政治实践的统摄地位,为解决科学技术所引发的危机指明了出路。  相似文献   

8.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从总体性出发解释马克思思想的路径,结合英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基于生活世界拓展了传统理论语境中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文化的物质属性,形成了一种文化整体观,即将文化视为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并将文化生产或文化实践看成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它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恢复或者说重塑被传统文化批判理论遮盖甚至否定了的主体能动性为理论诉求,持续关注和分析日常生活中文化形态的发展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多样性,努力揭示当代社会文化实践的复杂机制,在文化研究方面形成了"文化主义"范式、"结构主义"范式和"葛兰西转向",每一种理论研究范式都致力于创造出新的主体位置以及有能力反抗自身被支配地位的社会政治主体。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卓有成效的文化研究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一种文化政治学的努力中获得了时代新意。  相似文献   

9.
赵敏 《学理论》2014,(4):82-83
阿多诺文化批判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中具有代表性。马克思对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的文化思想进行了批判,阿多诺将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发展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他们都揭示了文化丧失人本性的社会根源——资本的奴役性,并立足于实践去寻找文化自由自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批判是霍尔文化理论的最大贡献,有"文化研究之父"美誉的斯图亚特·霍尔不仅是英国意识形态批判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将其介入社会政治实践分析的杰出代表。霍尔的意识形态思想沿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出发,积极借鉴阿尔都塞、葛兰西以及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独具霍尔特色的意识形态理论路径和理论建构。这一理论对我们如何分析现当代各种文化现象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