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多层说下,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内容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客体是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  相似文献   

2.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形成的前提,乡土社会的法律信仰则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当下有限的法律认知、传统因素的阻却及法律运行的缺陷是法律信仰在乡土社会中缺失的原因。建构乡土社会法律信仰有三条路径:加强乡村普法教育,提高乡民用法律维权的意识;重视习惯规范,完善乡土社会立法体系;增强服务意识,健全乡村法律运行机制。而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乡土社会民众的法律信仰,进一步推动乡土社会法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刘福泉 《求索》2011,(7):166-168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结构分析可以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体来看,它是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交错联系而成的诉讼法律关系系统;从实现诉讼目的之功能来看,它是基础性诉讼法律关系、辅助性诉讼法律关系与附随性诉讼法律关系的有机结合;从纵向来看,它还是前诉讼法律关系、诉中诉讼法律关系和后诉讼法律关系递进发展的动态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晓明  李晓青 《前沿》2004,(8):166-168
本文从现实生活入手 ,洞察出 :政府权威、道德权威高于法律权威 ;制度性文化与观念性文化的脱节 ;有限的支付能力与过高的法律成本的矛盾冲突是法律需求不足的成因 ,在此基础上 ,提出树立法律权威 ,培养和提高法律认知 ,塑造现代法治心态 ,是拉动法律内需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5.
法律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保守性是法律的本性,除去政治上的原因,这是由于人行为预期的需要、形成并维持秩序稳定的需要以及确立和维持法律权威的需要。法律的保守性要求国家在制定法律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传统和现状;修改法律时,以审慎的态度;适用法律时,严格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进行。清醒认识法律的保守本性对中国的法治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物权法>是个什么东西,是不大清楚的.因此,全国人大近日将这个法律草案公布让全民讨论,真正在关注的还是一些法律人士,但我期望尽量动员更多的人关注一下这部法律的起草.因为一旦这部法律通过,就将对每个人的财产权利比如住房、承包地、继承权等产生重大影响,不管你现在是不是关心这部法律.……  相似文献   

7.
许娟 《湖北社会科学》2006,3(2):144-146
法律权威是基于法律的合正义性、法律的合理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获得社会主体信服并一体遵行的至上性体现,法律的实质良善性是法律权威形成的伦理基础,法律的工具性是法律权威形成的效力根据,法律的社会性是法律权威形成的事实根据。根据法律权威的运行状态和形成机理,说明法律权威形成的内在根据是法律的合正义性、法律的合理性、法律的规律性;法律权威的外在根据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和国家强制力。  相似文献   

8.
试论道德与法律的内在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金霞  张艳慧 《前沿》2002,(4):47-50
道德与法律的内在统一性 ,是一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研究这一课题不仅对改进德育课教学 ,而且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了道德与法律的内在统一性 :一是道德与法律具有同质性 ;二是道德与法律相互作用 ;三是道德与法律相互生成和转化。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日本的警务活动、相关法律制度的粗略考察后引出启示:法律至上是法律工作者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从事法律工作的人职业化并在社会各阶层中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是推进国家法治化进程的重要步骤;提高法律工作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行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规范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0.
立法语言的明确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立法语言是立法者制定和修改法律的专门的语言文字,它按照一定的规则表述立法意图,设定行为规范,以形成规范性的法律文件。在成文法语境中,立法语言是法律条文的物质外壳,是法律信息最直接的外在形式。立法语言在传递法律信息、实现立法意图、体现法律规则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代法律发展必须面对合法化与价值诉求问题,如何谋求法律知识化、话语合法化,是审视当代法律发展的重要方法;从法律与知识的应然关系入手,正确认识法律知识的功能与法律知识化的维度,并在法律知识化的建构中寻找、追求法律的精神和理念,是诠释当代法律发展的一个新视野。  相似文献   

12.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所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这就是说,我国的法律对于我国全体公民都是适用的,对任何公民都没有例外。任何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不允许有超越于法律之外或者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凡是我国公民,不管他是什么民族,从事什么工作,也不管他过去对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的大小,现在地位的高低,都必须一律遵守国家的法律。既不允许有任何公民可以不遵守法律;也不允许哪个公民彼一时遵守法律,此一时可以不遵守法律,而是要求始终遵守法律;还要求遵守所有的法律,不允许只遵守这些法律,而不遵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在统治者手里,法律是统治的工具和制裁的利剑;在道德家眼里,法律是道德堕落时人们无奈的自救;社会学家认为,法律是弱者的保护神。无论对法律意义怎样表述,谁也无法否认,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法律是人们共同信守的契约,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法律是每一个人的保护神。"  一个和谐社会的建构,并不仅仅是社会公民的心灵提升,道德升华,或者经济条件的改变。社会和谐的建构真正依赖的还是对法律正义的信仰。当法律成为信仰,社会才能在一个共同规则中和谐运转  相似文献   

14.
法律的盲点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长江论坛》2005,(3):41-43
法律盲点是指由于法律自身的功能以及人的认识的限制,导致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某些看似应当由法律调整而法律又不便调整的社会关系领域,具有疑似性、交叉性、难办性等特点.法律盲点产生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法律调整范围的限制与认识能力的限制.关于法律盲点的应对,有一些原则性意见:一是不要试图介入所有的盲点问题;二是介入时应把握问题的关键;三是将已定型的问题进行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15.
法学是对某一民族某一时代法律现象的认知,民族性和时代性必然反映在某一个具体法学门派之中。当前关于教义法学与社科法学的争论只有放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来理解才具有意义。文章通过对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在立法与司法中功能的揭示和对霍姆斯两个命题的解读,得出五个命题:法律的生命是经验,法律的成长靠逻辑;法律的生命是现在的经验,不是过去的经验;法律的生命是本国的经验,不是他国的经验;法律的生命应该遵循探效逻辑,法律的成长应该遵循演绎逻辑;社会稳定时期,教义法学占主导地位,社会变革时期,社科法学称雄。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构建与群体性事件法律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和处置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问题有:防范措施选择方面政策与法律的冲突;政府职能分工理解上的偏差;执法的决定权与执行权分离;警察行为和证据收集的法律依据等。法律对策:解决政策与法律的冲突必须确立立法时政策引导法律、执法时法律高于一切的思维;解决执法决定权与执行权分离的途径首先是提高党政领导的法律水平和法治观念,使其临场决策时能以法律的思维作出决定,执法者必须为决策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使执法的决定与执行在法律层面达到真正的统一;努力使证据收集合法化。  相似文献   

17.
法律的实际效力,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内容得到普遍实现.法律制度自身的社会合理性,是法律效力发挥优劣的根本性因素;国家和地方政策的运作及其对社会的制约起着与法律此消彼长的作用;道德观念和道德建设水平使法律制度内化为"活的规则",是法治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宋元断例, 在法律性质上, 是刑事类法律; 在法律载体形式上, 主要是判例法, 但也有成文法; 在编撰体例上, 采用唐朝律典体例。 宋元法律概念中断例与判例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 宋朝断例是在对成文刑事法律作出解释和补充时所产生的司法产物。 宋朝对断例进行了 200 多年的法典立法, 制定了至少 16 部法典。 元朝断例是当时通行的两种法律形式之一。 元朝断例是整个刑事法律的总称, 相当于隋唐时期的 “律”。 元朝法律形式中不管是条格还是断例, 都存在判例法, 仅是比例有所不同。 元朝只有 《大元通制》 和 《至正条格》 把断例作为独立法律种类进行立法。 宋元断例是中国古代判例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是中国古代判例制度的鲜活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变迁中,当公共领域里,利益矛盾直接而尖锐,主要须靠法律调节的情况下,道德-法律关系发生着重大变化.这个变化的表层是,道德论地位日益缩小,论作用逐渐减弱,从社会调控的前线退居二线;法律论地位日益扩大、上升,论作用日益强化,进入社会调控的第一线.这个变化的深层则是,道德是法律的精神或灵活,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都是如此;而法律则是体现道德之精神、灵魂的载体.可以比方说,道德是统帅,法律是送统帅去其想去之处的车子;或可用中国哲学的范畴来表达:道德是体,法律是用.  相似文献   

20.
法律授权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法学范畴。从法理的层面上看 ,法律授权可以包括两个基本的内容 :授予权利与授予权力。法律授予权利 ,主要是指法律向公民个体授予私权利 ;法律授予权力 ,主要是指法律向国家机构授予公权力。这两类法律授权分别对应于两种价值 :其中 ,法律授予权利的价值在于保障自由 ,法律授予权力的价值在于确立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