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始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动民生建设的历史。中共九十年来在推动民生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已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民生观"。这种"民生观"不仅有形成的理论渊源,而且有独特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2.
民生是"五个重庆"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终点。"五个重庆"建设包含着丰富的民生内容,其内在的民生建设"五管齐下",建构起一个协同共进、各民生要素有序运行、整体民生效应最大发挥的有机体。"五个重庆"建设坚持"问需于民",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利为民所谋",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归根结底就是要"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结合国内国际新形势,为全国人民勾画出了"十二五"发展新蓝图。"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这张蓝图中备受关注的亮点,也是人民群众对未来五年的殷切期盼。  相似文献   

4.
民生问题,本质上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民众需求的逐渐提升,在吃饭、穿衣等温饱层面的民生问题解决之后,诸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等发展层面的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怎样破解这些新的民生难题,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思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对党和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生问题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党和政府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的执政理念一以贯之,而且还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民生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祥和局面。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其思想进路主要特点是;人民主体地位的进一步明确;注重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关注特殊群体的利益;不断丰富民生内容.研究这个问题,对于自觉地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民生思想包括“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和“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两大基本内容。江泽民民生思想具有突出强调改善民生的目的性、终极性地位、全景式地筹划民生大计、强调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等特点。从目的—手段意义上讲,江泽民民生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层面的最重要体现。认真学习和践行江泽民民生思想,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利于促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龙井市民政局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公安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公安机关的重大责任和最大政治。公安机关如何找准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真正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认为:要深刻认识理解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要立足公安工作实际,充分发挥"维稳、打击、防范、管理、服务"的职能作用;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全面提升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始终关注民生,致力于民生改善。在此期间,毛泽东的民生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发展四个阶段,表现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注重贴近实际的调查研究、关注农民土地问题、重视民生改善与民主建设协调发展的整体意蕴。厘清毛泽东民生思想在这一历史阶段的演进脉络,学习这一思想的精髓和要义,对于推进当今的民生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根本职责。要通过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公共文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民生的有效改善,构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冠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生,把破解民生难题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优先安排,从解决人民群众最根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明确提出群众急需的事先办、群众关注的项目先干、群众为难的事先管,坚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民生,像抓落实经济指标一样来落实民生指标,像考核经济发展一样来考核民生事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对欠发达县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主题.中共十八大报告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表达的对人民“幸福感”的关注,一方面反映着国民对幸福的深度思考和体味,另一方面体现着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新变化.民生期待备受重视,民生政策不断出台,民生投入持续加大.追求幸福的背后,彰显着民生建设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4.
利益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以改善民生为利益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关注民生需求,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巩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的物质基础;必须把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同宣传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才能促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5.
"笔尖上的浪费",是人民群众对一些同志热衷于炮制空洞无物的长文章、一味追求文字粉饰坏习气的辛辣讥讽,是文风不正的一种表现,与党中央关于"写短文、说短话、开短会"的一贯倡导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6.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老百姓和国家治理者密切关注的问题,近年来解决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广大民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政府官员的热议话题,越来越成为老百姓的强烈呼声。民生已经成为地方人大立法的"主题词",但目前各地方在民生立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民生立法理念不明确、立法数量不足、立法质量有待提高和立法过程缺少监督等问题,急需从各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利益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以改善民生为利益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关注民生需求,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巩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的物质基础;必须把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同宣传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才能促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实践及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旧的如温饱等民生问题基本解决了,而诸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新的民生问题又日益凸显出来。怎样解决这些新的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议题。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实践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当前民生问题的本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民生警务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但是,这些成绩离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民生警务的最新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如何将服务群众变成每位民警的自觉行为,成为每位民警的一种日常养成和职业习惯是实现民生警务的根本所在。推进民生警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密切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党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和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宗旨,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