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戴安良 《探索》2005,1(2):169-172
马克思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观点。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的自由个性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表现为:二者都是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坚持了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的辩证统一;马克思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和群众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马克思的自由个性观和科学发展观共同的终极目标,也是二者内在逻辑联系的社会制度特征。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17,(1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实践基础之上,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是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世界观。通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理论特质的分析,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贵明  邱光政 《探索》2005,23(5):90-95
马克思的自由个性学说形成于对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批判与扬弃的基础上,它强调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权利。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是马克思在科学剖析资本主义和总结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的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共产主义所有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喻中 《探索》2005,(2):161-164
马克思的自由个性理论,为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提供了方向。但是,自由个性的实现离不开具体的制度作为支撑。从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出发,促进自由个性的具体制度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表达:克服“人的依赖性”的制度选择;挣脱“物的依赖性”的制度选择;以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制度选择。只有将自由个性的理想与当下的、具体的制度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5.
张晓敏 《理论学刊》2005,1(12):13-14
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内涵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将人的自由、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最高境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6)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从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入手来考察人自身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涵,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各种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等方面的自由而…  相似文献   

6.
刘荣军 《探索》2005,30(4):111-114
从哲学角度解读,马克思的财富理论在“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的前提下,不仅论证了财富的主体性本质,从人的财富创造过渡到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应于人类发展的三大历史时期,提出了财富演变的劳动时间、科学技术和自由时间即个性的自由发展等三个尺度。联系到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马克思关于财富尺度演变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乔翔 《唯实》2007,1(4):29-32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国家和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得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结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体现了对真正的“以人为本”价值理想的承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认真梳理这一思想,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阶级意识理论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特别重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在实现无产阶级以及人类解放过程中的作用。资产阶级意识是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因而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虚假的,彻底的革命的无产阶级意识的核心是在废除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的阶级意识理论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由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既具有终极目标性质,又是贯穿始终的价值追求。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精神的自由,集中体现于马克思的"自由人"思想,每个人个性的张扬和能力获得充分发展是其基本特征。主要由于落后的经济社会条件及其理解和认识中的误差,导致20世纪社会主义陷于自由"困境"。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实践在重视自由的同时必须注意遵循自由发展规律,努力从最基本的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无私奉献了一生,他战斗者的革命姿态始终激励着后来的人们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马克思终其一生创作了极为严整和科学的理论,为人类文明宝库增加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思想。值此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我们需要借此契机继续发扬马克思战斗着的革命精神,继续坚持马克思彻底的批判精神,继承马克思追求真理的品质,贯彻马克思的劳动人民立场,坚定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信念。同时,还需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对于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与时代前列的中国来说,我们更需要加强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基本代表和保持了先进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逐渐丧失了先进性。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彻底丧失了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从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努力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 林述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全会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地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组织局”是效仿俄共(布)、联共(布)中央领导体制的一个产物。它在中共党内几度设置,并不等同于中央组织部,其职能范围、人员构成等相当于处理中央日常事务的工作机构,但实际上其功能未能完全发挥。中共中央组织局曾经作为党的中央领导体制的构成部分,对它的建立、发展、沿革进行梳理,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的到来,增强了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民主政治建设、公共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方面的能力,但网络信息的急速传播对党的执政根基巩固、社会维稳和党员个体素质提升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党的执政过程趋于复杂化。在网络社会不断崛起的背景下,党的执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面临的问题依然还有许多,当前,要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党必须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净化网络空间和大力培育网络人才等手段,确保网络信息在提升执政能力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是实践的进步。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兴于党的十七大之后举国上下澎湃汹涌的继续解放思想浪潮,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深广天地的开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6.
乡镇政府存废的抉择置于历史的背景下考察具有可靠性和可预测性。乡镇企业产权改革将推动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型,同时加剧后乡镇企业时代乡镇政府财政困难。由于乡镇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加之乡镇政府的职能调整并未完成,所以从财政资源配给的角度看,乡镇政府成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具有理论的可行性。这一乡镇政府转型的选择符合其历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关于会计准则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论述伦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的基础上 ,阐述了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和行为准则具有厚重的伦理学意义 ;并探讨了当前会计准则中的伦理意义的缺陷 ,以及将西方会计准则伦理和我国传统伦理相结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科学世界观 ,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是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最高检验标准 ,就看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的基础是群众。民心所向 ,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干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讲正气的中心内容 ,在实践党的宗旨上 ,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对社会力量不断进行整合的过程。从历史—现实的维度与合法性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基础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基础不断增强的过程。尤其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原有的力量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这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提出新的政治思路,基本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因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党内选举失真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党内选举中存在种种失真现象 ,由此构成对干部权力合法性的严重挑战。要提高党内选举质量 ,应该以改革和完善党内权力结构为前提 ,以构建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为关键 ,以实施“城市带动农村”战略为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