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生命平等、相互依存、平衡协调等生态伦理观念体现了卓越的生存智慧。从万物平等、和谐共生、互惠共荣三个方面发展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对于丰富这些传统理念以及建构更为完善的生态伦理观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田华银 《前沿》2010,(18):195-197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宗教信仰。我们根据物质与意识相互关系理论透视分析认为,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渗透了朴素自然生态理念,即天地人一体的整体理念,强调人的特殊价值和主体性地位,认可并尊重自然物的内在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理念。这些以宗教信仰为载体的自然理念,对于研究乌江流域的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恩来 《求索》2008,(4):112-1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根本的生存性关系。在现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控制自然”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形成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的转变过程。但是这一观念导致了双重的伦理困境:即日益严重的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生态伦理困境和人与人关系异化的社会伦理困境,这使得人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构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4.
胡建华 《前沿》2010,(15):172-176
在国家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背景下,加强乌江流域环境保护法制保障具有重大意义,针对乌江流域环境保护法制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建议宜从加强乌江流域地区生态环境的立法、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完善生态环境的执法和司法等方面来切实加强乌江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以期实现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及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相似文献   

5.
在少数民族和儒学通过多种途径互动的过程中,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伦理思想吸收融合了儒家的伦理观念,在家规、乡训、格言等方面予以体现,调适改善了本民族的伦理关系,形成了伦理互通。在此,以儒学的"五伦"为中线,对少数民族和儒学的伦理互动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光文 《前沿》2002,3(11):127-129
本文通过对生态伦理、代际伦理、代内公平的阐释及分析 ,说明了生态伦理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代际公平从生态伦理中独立出来的必要性 ,提出了代际伦理的构建问题 ,强调了代内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揭示了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代内公平观念的缺失 ,最后指明了生态伦理、代际伦理与代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缺一不可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探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综合大量史料的基础上 ,认为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乡规民约和习惯法是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形成的主要来源。提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对生态环境的深层关爱 ,其中蕴涵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8.
袁翔珠 《人民论坛》2010,(3):114-115
南方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体系中,包含着许多保护生态和谐的观念。少数民族群众把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观念,以各种形式融入到口头文学中,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口口相传。作品对生态和谐思考的表达方式虽然感性、朴素,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法律、经济内容。  相似文献   

9.
乌江流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区域。少数民族文化和当前的构建和谐社会并无冲突之处。本文选取体育文化为例,就其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东方》2020,(3)
海南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是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千百年来海南少数民族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生态优势是海南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传承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有助于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有益于拓展、推进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创新海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高校有关科研人员要加强对海南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和梳理;二是政府要重视并制定有效措施保护海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发展的物质形态和观念习俗;三是少数民族要增强传承创新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生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社会和谐是生态和谐的良好前提。生态和谐的社会共识是在逐步凝聚观念认识之相同点的进程中把握自然地理条件、环境发展状况、公众动态思想与社会进步趋势等因素以增强伦理共识点。改革进程中的中国需要真正形成生态和谐的社会伦理共识,一方面以生态和谐全局推动社会和谐整合,以提升和谐能量及优势;另一方面以和谐社会引导生态和谐优化,转变生态失衡,推进生态文明。有确切路径的道德模式须落实在每个公民都可践行的可持续的伦理范式上。生态和谐的伦理范式,希求塑造的是整个社会机制的生态良心以及在生态良心审视下的生态行动。为了实现生态和谐的伦理范式,我们对待自然应该审慎思虑、合理行动与有效转向。一种可持续的伦理范式将在公民生态道德建设的有效推动下以和谐观念为引导支撑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2.
南方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体系中,包含着许多保护生态和谐的观念。少数民族群众把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观念,以各种形式融入到口头文学中,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口口相传。作品对生态和谐思考的表达方式虽然感性、朴素,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法律、经济内容。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模式,以生态伦理为其思想活水源头,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对自然的亲情与伙伴意识、知恩图报意识.以及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智慧必将给"生态贵州"的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和无限想象的思想空间,必将随时代的演进而体现出巨大的精神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社会和谐是生态和谐的良好前提。生态和谐的社会共识是在逐步凝聚观念认识之相同点的进程中把握自然地理条件、环境发展状况、公众动态思想与社会进步趋势等因素以增强伦理共识点。改革进程中的中国需要真正形成生态和谐的社会伦理共识,一方面以生态和谐全局推动社会和谐整合,以提升和谐能量及优势;另一方面以和谐社会引导生态和谐优化,转变生态失衡,推进生态文明。有确切路径的道德模式须落实在每个公民都可践行的可持续的伦理范式上。生态和谐的伦理范式,希求塑造的是整个社会机制的生态良心以及在生态良心审视下的生态行动。为了实现生态和谐的伦理范式,我们对待自然应该审慎思虑、合理行动与有效转向。一种可持续的伦理范式将在公民生态道德建设的有效推动下以和谐观念为引导支撑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5.
对环境的法律保护,不单单是法律制度的完善,更主要的是观念的更新,这其中,新的环境伦理观念是尤为重要的。现代的环境法律制度应当体现以下环境伦理观念:确立以整个生态系统为主体,以生态利益为中心的环境伦理观念;维护人类与环境的公平与正义,拓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强调人类对于环境的义务,以实现整个生态系统内各主体的权利。在以整个生态为中心的现代环境伦理观念指导下,环境立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也应实现更新。  相似文献   

16.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生态观是他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看法,既源于超越性的历史文化想象,也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经验性认知。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生态观集中体现在万物同源、万物有灵、万物平等、万物互联的基本认知上,也体现在和谐共生、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的价值认知和实践追求上,更体现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上。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伦理学的生态道德教育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强调要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要求人们承认和确立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这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伦理观念的支撑。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当前需要大力推进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视野的生态伦理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帅 《理论月刊》2013,(8):42-44,107
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化的共识。生态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新的治理措施以外,更根本的是根植于深层的生态伦理观念的形成。生态伦理观着眼于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思想和实践。人类需要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生态伦理的协调发展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自觉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人类对由自身涉及生态伦理行为的合理控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9.
围绕生态伦理及其立法"什么是善"以及"应当做什么"的核心问题,应当在准确理解"生态伦理"含义的基础上,倡导系统的生态伦理观念,实现对多元生态主体的系统保护。就此而言,生态系统伦理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伦理系统,不仅要跨越物种的界限,而且要跨越时空的界限,综合考虑人类以及其他生态主体现在以及将来的基本利益。相关的生态立法也要根据系统理论的指导,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的偏差,实现多元生态法益的系统保护,促进生态法治系统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生态运动与女性主义运动的共同目标是推翻二元统治的逻辑框架,以此建立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平等的新型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情境伦理(contextualist ethic),认为个人的伦理叙述和实践都是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的。生态女性主义对关系伦理的强调,使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首先认清自身作为关系中的个体或共同体而存在,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有一个更为和谐的发展。生态女性主义哲学的大部分学术聚焦于环境伦理学。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认为,对女性、其他受支配的人群、动物和自然的概念化和待遇之间的联系,需要一种女性主义的伦理分析和回应。最低限度上,生态女性主义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发展不偏向于男性的有关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理论与实践并在前女性主义存在中提供一种导向去实行。但生态女性主义与其他环境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又存在显著不同,除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还研究性别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成长于对女性的支配和自然的支配之间的联系和理论化。作为一种关爱伦理,生态女性主义重新将环境伦理学的焦点聚焦于自然可能的意义、道德上的说法、人与与他者联系的观点(人与非人类自然),塑造人类、自然以及人类对非人类自然环境的义务的基础。生态女性主义伦理以反对二元统治逻辑概念框架的批判为基础,将所有具有父权统治逻辑概念框架的不平等现象均纳入其探讨的视野。生态女性主义伦理将女性主义与环境保护主义相结合,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在当代环境伦理学中展示着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