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夜读小记     
述隆 《求贤》2006,(1):25-25
自2000年妻子经历了一次“下岗”后,我全家的情绪都被笼罩在她工作动荡的余波里。有几次面试挫折后,她曾大发感慨:现如今像我这年近40岁的普通人,就像是大白菜——垫底了。意思是说,只有市场上娇贵的菜品断了档,人们才会把目光转到大白菜身上。  相似文献   

2.
小顾是一名15岁的初中生,在我带的学生中较为典型。3岁时父母离异,她被判给了父亲。但父亲不久便组织了新的家庭,并又生下一个女儿,而她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亲有时一周看她一两次,有时很久也不来,母亲更是很少来看她。  相似文献   

3.
我们家是一个党员之家,也是港口职工之家。父亲有30多年的党龄,上世纪70年代退伍后,在天津港做了一名码头装卸工,直至现在。母亲是天津港的社区干部,社区上千户人家,谁有困难了,她接到电话就去。有时我们埋怨她,她总是乐呵呵地说:“我是党员,群众有困难找到我,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党的信任。”哥哥在部队就加入了党组织,如今也是天津港的新一代工人。有时,父亲在家开玩笑说:“现在,我们家耍开个党小组会,卫东你就不要参加了。”父亲的话既是玩笑,也是鞭策。那时,我的梦想就是早日成为一名其产常舄.  相似文献   

4.
    
她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常带她去大学的露天电影院看电影。一次开演前几分钟,她忽然跑去买冰棒。买好了一回头,所有的灯都灭了,黑黢黢的场上,无数黑压压的人头和背。试着向记忆里的方向走几步,全没有相关线索。一急,她带着哭腔大喊:“爸,爸爸……”顿时无数此起彼落的应答和笑声,十七八岁的大学生们,在占她便宜。她都快放声大哭了,父亲从人群里挤出来,微蹲身把她一牵。有段时间,她不大肯喊父亲。岁月承平,没有革命也没有战争,青春的天然别扭全投到身边至爱的人身上。跟家里人说话,老有种气鼓鼓的味道,动不动还呛他们一两句。一次为什么事,迫不得已要去父亲办公室找他。脚步踩在木地板上,激起巨大回声,她噤声不敢动。有人过来问她找谁,她一时混乱不堪,“我……”是该说“我爸”还是父亲的名字?就噎住了。  相似文献   

5.
王占明  沐海 《求贤》2006,(8):28-29
两年前,一次偶然的演出.我认识了她——湘女,1米66的个头.长得亭亭玉立.端庄秀美,她那清脆悦耳的歌声纷我留下了板深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一直渴望听到她的歌声.那是一种令人终生难忘的天籁之声。然而每次坐在电视机前.我都是在期望中等待,在遗憾中离去。时间一长.竟有点将她淡忘的感觉.直到最近,观看电视剧《新英雄虎胆》,最后的主题歌《白桦林》一下子将我吸引.声音是那样的甜美流畅、音色清晰明亮,歌毕余音萦绕我有点茫然,  相似文献   

6.
一 1907年1月,李坚真出生在广东省丰顺县小胜乡一个偏僻穷困的小山村,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佃农。由于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李坚真出世仅8个月。就被父亲以8吊铜钱的身价,将她卖给邻村蕉头窝朱家做童养媳。这是一户好人家.公公、婆婆视她为女儿.比她大几岁的丈夫也把她当做亲妹妹。  相似文献   

7.
郑亚旗 《党员文摘》2009,(11):40-42
18岁,父亲将我“扫地出门” 2001年6月30日是我18岁的生日。为了庆祝我终于成年,父亲送给我一辆“奥迪A6”。我兴冲冲地奔下楼,摆弄新车,只听他正经八百地说:“从明天起,你就不能向我要钱了,住在家里就得交房租、水电费、伙食费,咱俩出去吃饭都得AA制。这就像汽车有保修期一样,人生也有保修期。人的保修期就是18年,如果你18岁之后还要由父母管,那就是废品、次品。”  相似文献   

8.
林楚方 《廉政瞭望》2010,(22):33-33
溏心写了一段文字:“刚挂掉妈妈的电话,她说没事,就随便打打。而如果别人接了电话告诉她我死了。她会不会疯?有个20岁的女孩活生生突然死了,面对镜头,她的,父亲不敢哭不敢怒,且在悲痛之余居然还有余九忌惮所谓的‘关系’。难以想象‘权’在民间是个神马东西。凡人如我们,这样生存多少年后,会不会从哭着说要讨个说法的哥哥,变成一个说‘我是,是怕’的父亲呢?”  相似文献   

9.
杜美 《学习导报》2011,(8):51-52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就会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4岁的女儿说的临终告别。 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她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妈妈要去糖果山上采糖去,可能很久才能回来,你若是想我,就在嘴里含一粒糖果,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妈妈了。”  相似文献   

10.
塞满的冰箱     
夏雪飞 《党课》2013,(24):82-83
她在外地上大学的第二年,父亲得了一场大病,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了一些外债。父亲的单位借口他失去了劳动能力,将父亲辞退了。家里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1.
“党啊,党啊,亲爱的党,你就像妈妈一样,把我培养大。教育我爱祖国,鼓励我学文化……” 这是杨秋梅17年来第一次唱出这么优美、动听的歌,这歌声传遍了九台市龙家堡镇的千家万户,乡亲们深深地知道是党和人民给了她又一次学习的机会。 杨秋梅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在她10岁时母亲弃她而去。14岁时,患有癫痫病的父亲外出打工一去杳  相似文献   

12.
李克农一直在隐蔽战线工作.对党无限忠诚。当时他的工资也不多.还要缴纳党费.还要捐助一部分钱给“济难会”,用以救济死难者的家属.因此.很少能照顾到家庭。他的三儿子李伦后来在回忆父亲时谈道:“1934年初.父亲在江西苏区工作的时候.用一家商号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我母亲写了回信.她也让我给父亲写一封信。母亲也不限制我,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相似文献   

13.
王玉龙 《党史纵览》2010,(11):27-28
作为一名伟大的女性.宋庆龄一直以坚忍、智慧的形象享誉国内外。7岁那年,她依依不舍地离开家去中西女塾上学时不曾哭泣:14岁.她携妹妹宋美龄离开亲人赴美留学时不曾哭泣:在广东军阀陈炯明叛乱期间,叛军的子弹两次掠过她的鬓角.她没有哭泣:孙中山逝世后.她也没有哭泣。可这样一位坚强的女性.也有十分柔情的一面。她曾有过4次不为人知的哭泣……  相似文献   

14.
如果不认识朱霞,我的阅历里就少了一次难得的感动.刚见到这个来自大西南山区的20岁女孩儿时,我想像不出在她热情开朗的笑容背后竟有着那样沉重的心曲.当我试图探寻她不懈进取的动力源泉时,被拨动了心弦的朱霞满含深情地说起了她的父亲母亲--  相似文献   

15.
呵护     
肖莉 《学习导报》2008,(11):44-44
小武是个留守儿童。有一次,班上的小玲丢了一支红色铅笔,同学说看见小武玩过。我问大家:“小玲的铅笔很可爱是不是?她丢了红铅笔,美术课上就画不了太阳和红花了,对不对?”学生应和着。看到学生情绪的共鸣,我马上说:“如果有哪一位小朋友拿了来玩,忘了还给她,这没关系的,就连老师有时候也借大家的红笔忘了还的,是不是?”大家点着头,我趁机看了看小武,他的头低下了,  相似文献   

16.
呵护     
肖莉 《新湘评论》2008,(11):44-44
小武是个留守儿童。有一次,班上的小玲丢了一支红色铅笔,同学说看见小武玩过。我问大家:“小玲的铅笔很可爱是不是?她丢了红铅笔,美术课上就画不了太阳和红花了,对不对?”学生应和着。看到学生情绪的共鸣,我马上说:“如果有哪一位小朋友拿了来玩,忘了还给她,这没关系的,就连老师有时候也借大家的红笔忘了还的,是不是?”大家点着头,我趁机看了看小武,他的头低下了,  相似文献   

17.
一个好的老师可以培育一代新人。一份好的杂志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喜爱读书看报是无可疑问的。在我征订的十种报刊杂志中,《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成了我心中的那个“她”。当我第一次和“她”结缘时,她那精彩纷呈的封面就吸引了我,就像别离的妻子突然出现在眼前一样。血液一下子沸腾起来,打开那浓郁墨香的书,任目光在字的苍山河海里徜徉。  相似文献   

18.
“为救爸爸而‘毁容’.我心甘情愿”今年17岁的申小莉家住姜堰市顾高镇,家中还有一个比她小3岁的弟弟。父亲申宝富今年42岁,是家里的顶梁柱。4年前,母亲蒋建兰因身患疾病,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申宝富就在家里开设了一个酿酒作坊,用卖酒的钱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陈蓉 《世纪桥》2009,(10):52-52
1904年4月28日,黄浦江的一处码头。 一位15岁的少女提着沉重的行李,走向“高丽号”轮船。她没有回头,也没有放慢脚步。她知道,她的父亲紧跟在她的身后,她不能显示出一丝的犹豫,要不,父亲就会毫不犹豫地揽着她退出登船者的行列。  相似文献   

20.
胡质、胡威父子,是三国、西晋时的重臣要员,在当朝和中国历史上都以清廉而闻名。有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父亲。”武帝又问:“你父亲哪些方面超过你呢?”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但唯恐别人知道,我清廉,则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我远远不如父亲的地方。”由此,清畏人知,便成为美谈和佳话流传下来,被视为清正廉洁的一个道德高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