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德治"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化的产物,它重视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和对人民的道德教化,还主张以德选官、任人惟贤.今天我们要全面贯彻"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就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以德治国"思想的阶级性、时代性、实践性和长期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将"以德治国"思想与传统文化中德治思想的对比,阐明"以德治国"思想的无产阶级性;对"以德治国"思想提出的背景研究,阐明其时代性;对"以德治国"思想的来源、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充实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指导作用的探讨,阐明其实践性;从"以德治国"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在市场经济中作用的研究,阐明其长期性.  相似文献   

3.
论先秦儒家"孝忠"观中的"谏诤"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谏诤"思想是先秦儒家"孝忠"观的一个重要内涵.自孔子提出了"事父母几谏"和"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的主张后,曾子、子思、盂子各有侧重地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谏诤"思想.曾子侧重于"谏亲",提出了"以义辅亲"和"微谏不倦"的谏亲原则;子思和孟子则侧重于"谏君",前者认为"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后者则阐发了"反复谏"的观点.荀子综合了孔、曾、思、孟的"谏亲"、"谏君"思想,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主张,把先秦儒家的"谏诤"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4.
历史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背后所依托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积淀,就是文化传统中的"和"思想."和"思想,是贯穿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外交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的一条主脉.从文化精神价值角度出发,理清中国外交思想发展过程中对"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新庚  罗雄  杨尚昆 《探索》2007,(6):131-135
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思政方法体系,是对传统思政方法体系的扬弃和发展.传统思政方法体系出现了价值导向的过时性、内容要素的滞后性、结构关系的不合理性等战略缺失问题.创建"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是丰富和发展党的执政方法理论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思想方法上的现实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及其内在要素现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为依据,以"宏观驾驭、战略导引"价值理念为主导,以基本方法和特殊方法为基础,以决策方法和调控方法为支柱,以信息方法为纽带,以"人体智能协控模型"为机制,建构一个理论上学科气息浓、理念上战略制导性强、内容上时代立意新、结构上体系严谨度高的现代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坚持历史主叉的分析方法,以中国文化发展的复杂过程为背景,着力从"民族性与开放性"、"中华文化传统"、"传承与创新"."认知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等四个方面论证了和谐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推动作用.关于"民族性与开放性",文章以抗战期间形成的"文化统一战线"为主要背景,着力说明抗战文化对五四文化的反思与发展,论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关于中华文化传统,文章将"和"与"中"视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认知取向,同时论述了庄子"以耳而合欢,以调海内"的思想,并且使之与中国近代调和思想相联接,厘清中国"和谐文化"的发展脉络.关于"传承与创新",文章从中国近代思维切八,强调要正确理解新旧关系与新旧调和.关于"础n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文章认为要紧紧围绕着和谐、包容,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制化的角度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既不同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也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思想,而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与唯物辩证法的相通.毛泽东运用带有"通变"思路特征的"东方式逻辑"对马克思主义文献进行中国式解读,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维方式中国化,又将中国传统思想作为"唯物辩证法"来看待,从而构筑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国"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理念对儒家民本思想的新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善平  王家芬 《求实》2007,4(12):31-33
儒家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它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上侧重于民、在民与君的关系上由君转向于民、在德与法的关系上注重于德。我党"以人为本"理念继承了儒家民本思想传统同时又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新超越,这个新超越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治国理念,是对社会主义治国理论的一个新贡献,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论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积极方面以及其局限性,提出了建设文明、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德治国,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基于对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一种追求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存智慧."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有着很多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
五四"反传统"的提法并非对五四运动的全面概括,而是其中一种诠释话语,在20世纪80年代末从国外和港台传入大陆后,学术界产生巨大反响和争论.五四知识分子以"西方"为参照,通过对中国道统的否定、学统的解构和文统的革命,来达到思想启蒙、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目的,其实质并非"全盘反传统主义".五四"反传统"为旧传统向新传统的转化开启了门径、为旧儒家向新儒家的转化提供了契机,至于后来出现的包括"文革"在内的一些过激事件,虽然不能说与"五四"毫无关联,但与"五四"本身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对待"传统"的正确路径应当是遵循"传统"的特性和规律,形成对本民族传统的自觉意识,进而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在借鉴传统"和而不同"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求同存异"思想.这种"求同存异"思想在处理矛盾时将寻求共同基础、保留意见分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等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并成功地运用于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实践之中,取得了卓越成绩,显示了周恩来高超的领导艺术与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界限很严格,双方缺乏"平等主体"间的"交互活动",总体上属于"独白式"单向灌输的教育范式."项链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通过聘请其他学科专家和社会典范人物以讲座或访谈形式讲授课程重点专题("项链上镶嵌钻石")与专题讲座、访谈、讨论等形式("项链上钻石的镶嵌方式"),在互动中实现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双重转换,在鲜活的教育形式中实现话语的转换,在开放与资源整合中实现从"独白世界"走向"对话世界"的转换.最终真正从教育技术、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三个方面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苏区优良革命传统,作为党的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苏区广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精心培育而形成的;是我们党早期局部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继承和发扬苏区优良革命传统对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的"群己"观非常重视人的合群性,虽然对个人及其自我实现也很重视,但最终是以对群体秩序的关怀为目标的.近代思想家在继承传统群体观念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的合理利己主义以及进化论思想,具体分析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在"群己"关系上做出新的诠释.这种新的"群己"和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爱"精神是人类在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自觉世代传承、发扬起来的;社会主义"大爱"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扬弃;社会主义"大爱"体现了新社会的新文化;"大爱"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道德观;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营造"大爱"氛围.  相似文献   

17.
"德治"是先秦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的基本主张,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孔子提出三点德治主张强调德化教育;强调为政者要有好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仁者爱人"精神的施政内容.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用"仁政"概念代替"德治"概念.荀子在继承孔孟德治思想并吸收管子学派某些法治和礼法并用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从政者要有"道德之威"及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平政爱民"德法并用,以德为主的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18.
戴军 《党建》2021,(8):35-37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毛泽东在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认真学习梳理领悟毛泽东有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论述,对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明理增信、继承传统,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美"和"、求"和"、为"和"的主流式态.和谐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性表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尚中贵和"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等构成了中国和谐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传统"和"思想的认知与认同,是中国文化实现超越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提出"不争论"是在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背景下的一种策略,目的是为了改革开放能顺利推进,特别是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因争论而耽误时间,体现了以时间换空间,使思想和行动由不同步到同步的发展思路.但是时代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已经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整个环境和条件要求全党和全国必须形成统一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