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于社会文化转型期带来的心态浮躁和商品化功利性意识的渗透,当代许多书家精神堕落腐化,丧失理想追求、价值观念;甚或是道德沦丧,致使当代书家人文精神的消解与文化学养的削弱,遂使当代书法趋于平面化、技术化,而走向令人担忧的困窘之境——当代书法精神的痞化。这是极可悲的。  相似文献   

2.
李洪旺 《当代广西》2013,(11):54-55
陈政先生(1919-2002年),广东新会侨乡人,号无白斋主,从事书法、文字学研究及教育事业半个世纪,是中国著名老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书法理论家。陈政先生在书法研究、书法创作、书法教育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和骄人业绩,可谓当代广西书法史上的一面旗帜。他的书法思想对广西书法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的书法作品亦在广西周边省书坛,世界华人书法界中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言恭达 《群众》2013,(8):80-82
30多年的当代“书法热”无疑带来群众文化的繁荣,精神需求的重组。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元,休闲情趣的寻求,以及“民粹文化”的膨胀……表现出某些书法文化民族立场的转移,传统艺术价值体系的颠覆和审美评判标准的缺失。因此,当代书法界最急需的是思想的滋润与审美的纯化,让书法回归心灵!同时,还需要书法文化社会身份的重塑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书法艺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铸。从而推动书法艺术当代经典的文化创造,以艺术的审美自觉唤起全民族对文化的觉醒,完成书法艺术家书法文化的时代担当!  相似文献   

4.
朱力 《求索》2008,(6):96-98
当代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绝非简单地是一个物质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当下的环境危机还应包括社会文化的深层内容,需要从伦理观、美学趋向、实用价值和消费时尚等方面进行转换。而中国传统人居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将对于当代居住环境的设计,以及可持续伦理观的建构等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许江 《今日浙江》2013,(4):54-55
今年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50周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是浙江享誉海内外的独有文化品牌。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育50年,代表了中国当代书法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发展史,代表学科基础、人才规格、当代拓展的基本轨迹和方向。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变幻。从上个  相似文献   

6.
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内容。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加强书法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措施,目前书法教育已经具有社会重视、政策支持和国内外中国书法学习盛行等方面的基础和条件。该文认为,构建以书法教育为核心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重点是要提高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与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书法创作价值观和教学观;建立家庭一学校一社区一社会多方共建的一体化书法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7.
余洁 《观察与思考》2009,(22):60-62
刘江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篆刻艺术家和教育家。但更可贵的一点还是在如今艺术流派纷争、变幻莫测的时代中,他能独具胆识地站在书法艺术的峰巅,俯瞰古今书法发展的潮流,成为推陈出新的觉悟者、探索者,和勇敢的实践者。在当代充满了迷雾的艺坛上,他用锐利的目光在深刻研究古代的同时,象一个披荆斩棘的勇士以自己的力量开辟了一条书法篆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李逸峰 《求索》2010,(4):75-76,5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当代书法艺术、书法文化作出反思,关注现代文明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书法文化,如何适应新的历史形势,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获得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地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当代书法文化正遭遇深刻的危机,但这种危机可以通过自身模式的改变,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在与理性文化模式的对抗中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古人说书法是写字方法,是一种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古人也说过,书法当随时代,各种书体应运而生,书法名家大家,与时俱进,各领风骚,在历史的长河中如璀璨群星,列于河汉。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迅猛,知识爆炸,中国书法艺术又该如何定位,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我以为,书法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之宝,宇宙之瑰宝。书法博大精深,应该叫宇宙书法。众所周知,大凡民族的,同时  相似文献   

10.
宗合 《黄埔》2010,(6):62-62
2009年,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中国文联向邱零颁发了“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周年”奖章和荣誉证书。作为我国当代书坛深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邱零在书画印、剪纸、摄影、散文、诗词、艺术评论和书法理论等方面的深厚修养,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墨彩飞扬,飘逸洒脱,气格高雅。他多次被聘为国内外书法大展的评委和顾问,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百杰书法家”、“共和国艺术家”称号。  相似文献   

11.
丁晓昌 《中国发展》2012,12(2):85-89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官员的书法素养,在官员的选拔、考核方面对书法有很多规定,古代官员也为汉字的演进、书法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当今社会中的公务员,书写仍然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夫,练习书法可以端正公务员的品格,树立社会公德楷模,提高办事能力.该文提出,积极地开掘、辩证地吸纳书法文化传统,不仅对当前公务员队伍文化素养和理事能力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也为书法艺术走出书斋、更多地参与和干预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盛敦荣 《中国发展》2013,13(3):38-4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着力点和内生动力.书法教育具有育人育德、文化认同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文化创造价值的社会功能,开展书法教育,将大大增强国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提高中国文化的传承力、传播力与影响力.加强书法教育,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该文认为,书法教育必须坚持四个“结合”,即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相结合,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教育体制改革相结合,增强书法教育制度保障;与资源整合相结合,在创新活动载体中提升书法教育成效;与中国文化传播相结合,促进世界对中国先进文化的认同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赵永贤 《中国发展》2012,12(1):72-75
法作为中国人文素质的基础和精髓,历来为政府官员所重视,并已成为官员必备素质之一,该文通过梳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后得出,书法对当今公务员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为:通过“以字正心”,端正思想行为;丰富文化知识,提升综合修养;提高书写水平,便于日常应用;广交各界朋友,抵制不良爱好;凝神静气挥毫,有益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4.
樊和平 《中国发展》2011,11(6):72-77
书法通常被当作艺术。然而,如果将中国书法仅仅理解为一种艺术,那就曲解和委屈了书法,误读了它对于中国民族的深刻意义。在其他文明中,书法也许只是艺术,但在中国,它却是文化本身。书法、书法史,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图表,演绎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构造。书之"法"与人之"法"统一,赋予其"方不中矩,圆不副规"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中国式自由意境;刚柔性格,进退智慧,演绎着"志在飞移"、"将奔未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大智慧,"书写"着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极富弹性的安身立命的基地;真善美贯通,表达了"风骚之意"与"天地之心"的天作之合,沉默庄严地演奏着中国人高明悠远的灵魂协奏曲。  相似文献   

15.
谢和平 《中国发展》2011,11(6):78-82
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石,也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该文论述了书法在当今社会中体现的文化性、人本性、社会性和国际性,并提出,每位书者更应当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6.
学习书法要掌握方法,选帖、读帖、临摹缺一不可,临摹为要,读帖贯穿临摹过程始终;学习书法要从规矩入手,循序渐进,逐渐强化手上功夫,其字才能“形神兼备”;学习书法要克服非书法因素的干扰,做到“观入于眼、临入于手、存入于心”,持之以恒,必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公安院校学员学习硬笔书法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了久不见效的症结所在: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为学习硬笔书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苏士澍 《中国发展》2012,12(1):76-78
该文阐述了重视书法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还可以增加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拓宽眼界,陶冶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全面提升其素质。并提出,书法不等于写字。仅仅写好字并不一定能成为好的书法家;饱读诗文、博览群书,文化修养极高、又能写好字的人,才能成为好的书法家。  相似文献   

18.
田唯谦 《中国发展》2012,12(1):79-80
历史上的善书者大都高寿,书法与养生素来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该文从书法可以使人平心入境,书法操作条件简单以及书法使人产生成就感等方面论述了书法的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19.
毛笔书法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当前,随着国家对发展文化事业的不断重视,中华文化也在不断的复兴和崛起,并一天天的走向国际化。因此,为了方便国际间的文化保护和交流,我国近些年对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做了多次修订。可见,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保护也在不断的加强。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传统文化著作权保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旨在结合毛笔书法的艺术特性和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对其著作权保护的理论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