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竞争力 ,能够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要注重对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吴智嘉 《工会博览》2010,(4):197-198
中国是一个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国家,如何保护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各个民族都面临关的巨大问题。笔者仅从蒙古族民俗文化流失入手,简要分析蒙古族文化变迁的表现及其原因,从而希望能够引发人们对本民族特征及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网络文化推动了全球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国当代青年的民族认同感、自信心、责任感。在网络信息化的过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原则,探索新路径并加强网络信息基础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实质上是重建民族与国家的整体目标与价值体系,维系国家的内在统一和社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及意义认同的精神支撑。要建构现代中国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品格,促进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就必须坚持科学理性的认同视野、主体自由基础上的国家认同、以人为本的道德关怀和保持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在这种新形势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伟大的民族复兴,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那么,怎样弘扬和培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呢?首先,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基点和氖围。其次,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能否真正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申创新.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能否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时代文化主权的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而且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在新世纪之初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的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也必然带来多种文化的融合.在多彩文化世界里保持和强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仍然是新世纪实现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7.
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最重要和首要的含义是指一个民族中广大的被压迫人民反对压迫,争取自身解放和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是爱自己祖国、民族语言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是反对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精神基础,是推动民族国家发展的精神力量。对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进行解读,有着鲜明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族化与世界化是反向运动吗?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两个互为削减的静态实体吗? 科学的昌明日益打破了地域的局限,在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时代的特色逐渐代替了地域的特色,使当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出现趋同现象,这是“同”。但各民族自身的文化精神又的确非常稳固和系统,这是“异”。面对着“同”的趋势和“异”的存在,怎么办? 在“同”的文化背景下,“异”要继续存在发展,就必项不断从“同”中吸取养分。而“异”和“同”的结合,又孕育出“新同”和“新异”:“新同”指在各民族文化基础上,世界文化中具有共同时代特色的部分不断发  相似文献   

9.
试论民族精神及其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意识和心理的总和。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源泉 ,是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 ,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体现先进性、开放性、时代性  相似文献   

10.
军校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充溢的阳刚之气,充分体现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军校文化建设关系影响着每一名军校学员的成长,本文将就如何加强军校文化建设做出阐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转移消亡的古老文明。在中国道德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主题内容。因此,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是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试析中华文化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有过政治地域上的分裂,然而这总是短暂的。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是统一的。这种文化上的统一,使政治上的分裂不可能持久。历史如此,现实也是这样。海峡两岸在分离近半个世纪之后,坚冰终于开始融化。本文拟对中华文化在维系两岸民众、处理两岸关系、实现国家统一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粗略分析。一、中华文化传统: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中国人之所以具有恋土归根的本根意识、华复…  相似文献   

13.
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展示女职工奋发向  相似文献   

14.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血脉、灵魂、品格的延续,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2009年初,渤海镇以“关注民智,厚德育爱”为理念,以“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渤海”为目标,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并做到在“进”字上做文章,在“进”字上求实效,经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具体作法是:  相似文献   

15.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中国有着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随着历史的荡涤检验,形成了以国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财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  相似文献   

16.
国家的国际形象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可信度的重要标志 每个国家都需要塑造和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这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国际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综合认识与评价,是主权国家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软国力或软权力.所谓软国力,是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民族习俗、政府素质等多方面的精神要素构成的,具有可以深入挖掘、迅速扩充与超越时空的巨大潜力,是一种足以影响他国意愿的能力和无形的权力资源.也可以说,软国力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国家在文化与精神层面上的"魅力",能够增强国际社会对这个国家的认同感和友好情谊.  相似文献   

17.
世纪50-80年代,国民党在台湾一直非常注重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发扬,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基地,以各种方式苦心经营,其中有许多经验与教训值得分析探讨。一、国民党对民族精神的认识及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初衷国民党对民族精神内涵的认识,源于孙中山的有关言论和著作。孙中山认为,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他在民族主义第六讲中谈到:“中国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种种的旧道德,固然是驾乎外国人,说是和  相似文献   

18.
<正>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时代的楷模。随着时代发展,劳模精神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的劳模精神,集中体现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其核心就是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这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什么样的变化,劳模始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劳模精神始终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发扬一种精神就是竖起一个标杆、树立一面旗帜、凝聚一股力量。全  相似文献   

19.
财富观的变化与民族精神重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富是物质与精神、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相统一的过程,道德的基础是特定的利益关系,财富的本质和常态是特定的利益关系,所以财富与道德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民族精神的主体部分和实质内涵是民族的伦理思维和道德价值选择方式。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是财富观的变化引起的,它导致民族精神的部分失落,因此进行树立社会主义财富观的教育是重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精神是遏制列强瓜分中国图谋、推动先进中国人百折不挠寻找救国真理的强大动力。但民族精神本身并不能为近代中国指明应走的方向和道路,民族精神所依托的传统儒学同样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取代了民族精神所依托的传统儒学及若干西方引进的资产阶级思想,为中国指明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方向和道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推动民族精神实现了开放性、革新性、科学性、主体性的现代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