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刑事诉讼法》新增的"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使侦查讯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侦查讯问人员只能以提升合法手段获取供述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获取自愿供述为讯问出发点。而侦查讯问实践中积累的许多巧妙运用讯问策略方法引导犯罪嫌疑人自愿供述的实战经验,恰恰可以为提升获取自愿供述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侦查业务领域中,广义上的命案是指造成被害人生命终结的所有刑事案件。当前故意杀人命案的特点主要有:案件性质恶劣,受害人众多,时间地域跨度大,流窜作案和单人作案突出;反侦讯能力强;犯罪现场痕迹物证多;案件证据种类少,作案后多有伪装、破坏现场行为;因为取证瑕疵或社会舆论影响,导致侦讯结果不被采用,审判结果生死悬殊巨大。当前命案侦讯中的难点主要有:城市化的进程为流窜作案和案犯虚拟身份提供了便利条件,增加了对案犯的抓捕和识别难度;犯罪嫌疑人基于趋利避害的本性,不作供述或作虚假供述,扰乱侦查方向。  相似文献   

3.
侦查讯问是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之间面对面的较量,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处理好侦讯双方的人际关系,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尊重和信任,才有可能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口供。可见,侦查讯问中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人际吸引是讯问的关键,是获得讯问成功的重要因素。讯问中的人际吸引要拆除侦讯关系中的心理栅栏,要建立侦讯双方的“相容”关系。人际吸引还受到邻近吸引、权威效应、仪表吸引和特质吸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侦查讯问是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之间面对面的较量,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处理好侦讯双方的人际关系,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尊重和信任,才有可能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口供。可见,侦查讯问中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人际吸引是讯问的关键,是获得讯问成功的重要因素。讯问中的人际吸引要拆除侦讯关系中的心理栅栏,要建立侦讯双方的“相容”关系。人际吸引还受到邻近吸引、权威效应、仪表吸引和特质吸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测谎技术在犯罪侦查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谎技术在犯罪侦查中的运用顺应了侦查科学化的要求.但在我国目前的侦查实践中,测谎技术的运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利用测谎技术为侦查工作服务,必须确立侦查人员对测谎技术和测谎结论的正确认识,并对测谎技术的运用进行规制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导致的命案在我国目前命案的类案统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与成年人的差异性,在侦查讯问中,要针对其心理特点展开审讯。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对未成年人的诉讼程序设置了特别程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在命案侦审中,侦查人员在查明案情的同时必须注意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切实做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犯罪导致的命案在我国目前命案的类案统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侦查讯问中,应注意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与成年人的差异性,针对其特点展开审讯。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的诉讼设置了特别程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在命案侦审中,侦查人员在查明案情的同时,必须注意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切实做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侦查讯问是诉讼证明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是侦查人员为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并查证犯罪事实而进行的证据收集活动,对于侦查破案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侦查部门在侦查讯问中运用的高新技术主要有测谎技术、讯问同步录音、录像技术、指纹比对技术、声纹比对技术等,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技术在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内外正在探索各种新技术,如面部图像比对技术、虚构实物证据法等.  相似文献   

9.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了场域理论,我国刑事诉讼侦讯关系同样适用于场域理论,即侦讯场域.析解侦查期间律师会见权的介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以及侦查人员的惯习等原有的侦讯场域,在新刑事诉讼法运行过程中,沿着侦讯场域的变化发展方向,应逐步完善律师会见的限制性规定、构建非法证据防范体系和引导侦查人员的惯习,使侦讯场域的要素配置适应新刑事诉讼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受趋利避害心理规律的支配,会产生一系列不利于其如实供述的心理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有畏罪心理、侥幸心理、对立心理和悲观心理。侦查人员应根据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各阶段出现的供述心理障碍,有的放矢采取讯问策略和方法,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以查明案件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1.
2012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这表明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侦查讯问模式依然是纠问式模式,侦查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矛盾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基于人的趋利避害本性、社会交换理论以及"双赢"理论,可以在侦查讯问人员和被讯问的犯罪嫌疑人之间构建即对抗又合作的侦查讯问模式。此外还应有正当性侦查讯问的动力机制以及鼓励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的交易机制等保障机制,以侦查讯问双方的"双赢"为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任意性和真实性是口供的两个基本特征。基于对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诉讼价值的诉求和对口供特征的尊重,既要首肯侦查人员获取口供的权力,又要通过限制“权力”或扩张“权利”,寻求刑事诉讼双重价值的平衡。口供作为追究犯罪的重要裁判证据在侦查程序中的获取具有社会安全秩序意义上的正当性,但考虑到口供获取过程的特殊性,遵循正当程序的要求,应当对口供获取的原则、方式、时间、地点、程序等予以全面规制。沉默权是讯问制度中犯罪嫌疑人应当享有的重要权利,辩诉交易则又是犯罪嫌疑人打破沉默、自愿供述的激励机制。一套完整的侦查程序中口供获取与人权保护的法律体系,有待于我们在刑事诉讼法之再修改时予以构建。  相似文献   

13.
审讯是一种特殊的侦查活动,审讯必须讲究策略,侦查人员要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和变化规律,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制定审讯策略。"情感感化"在审讯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侦查人员要选择好情感感化涉入的时机,重视通过正确运用情感感化的方法,实现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审讯目标。  相似文献   

14.
影响犯罪嫌疑人做出真实和完全供述的心理活动,称为供述心理障碍(也称拒供心理).通过研究犯罪嫌疑人产生供述心理障碍的原因、种类,侦查人员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讯问对策,选择和运用正确的策略方法,获取证据,证实犯罪,破获案件.  相似文献   

15.
特殊侦查措施适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1996年3月17日修订通过的刑事诉讼法未将特殊侦查措施列为法定侦查措施,检察机关侦查手段陈旧,基本上依靠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这不利于惩治职务犯罪.应以修改刑事诉讼法为契机,尽快明确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中有权运用特殊侦查措施,并构建具体的适用制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讼诉法>中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有如实回答的义务,但我国现行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侦政策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加之侦查内部缺乏激励犯罪嫌疑人的配套制度,使得犯罪嫌疑人在接受侦查时本能地选择抗拒.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节约侦查资源,提高侦查活动效率,就必须构建相应的激励犯罪嫌疑人自愿供述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技术侦讯论     
侦讯的科技含量,通常体现于技术侦讯中。当前的技术侦讯还较单一,主要是刑事测谎。文章着重讨论了测谎侦讯术的作用、一般步骤、主要测试法等,旁及其它技术侦讯,提出了运用技术侦讯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侦讯中的非言语交流是侦讯双方发出的可能在对方那里产生意义的行为暗示语的加工过程,一般有副言语、体态语、界域语、环境语、物体语五类。侦讯交流中,言语和非言语相互渗透。非言语的信息量大,利用价值大,具有证据价值。非言语在侦讯中的运用,需要正确理解疑犯的非言语线索。非言语行为的影响,有双方和环境三大因素,其表征具有相对性。用其识别谎言时,需要从非言语群的角度分析,还可运用监控、测谎、录音录像等记录、分析非言语行为,其科技含量高,证明效果也好。侦查人员对自身非言语的运用。配合侦讯手段和对话内容,可以营造侦讯气氛等。  相似文献   

19.
讯问作为侦查案件的必经程序,是侦查机关和犯罪嫌疑人展开正面交锋的关键阶段。随着人权保障理念的深化,犯罪嫌疑人作为侦查对抗中的弱势群体,其人权保障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惩罚犯罪的公权要求常常使侦查人员在对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这一环节陷于两难的境地。本文从比较的角度对当前侦讯中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进而从实体分析和程序建构两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随着测谎技术在司法工作领域内的广泛开展 ,解决了许多以往用经验、技术无法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从以往只由物的鉴识进而发展到对人的鉴识 ,避免了由于复杂的犯罪假象而带来的侦查活动的盲目性。作为一种侦查手段的测试结论 ,为测后审讯及审讯方案提供了事实上的依据。测试活动和测试结论的得出 ,改变了审讯活动中 ,敌我双方的力量和态势 ,是促成犯罪嫌疑人作出真实供述的重要基础。犯罪心理测试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用于侦查阶段 ,是行之有效的。但它不能代替侦查、审讯 ,其结论最终是通过审讯查证所获取的证据来印证、核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