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又一双手.紧紧拉住了每天都要例行查房的曹勇。“谢谢金珠玛米!”经过几天全力救冶.成功保住了左腿的地震转运伤员新朗泽杰感激地说。4月16日至今.成都军区总医院院长曹勇带领医护人员全力抢救72名玉树地震转运伤员.无一例死亡、无一例并发症。14日上午.刚刚获悉玉树地震的消息.曹勇就匆匆走进办公室.抓起了桌上的电话:“全院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成都军区总医院具有丰富的应急卫勤保障经验。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们在震后8分钟就投入抗震救灾.  相似文献   

2.
玉树州玉树县发生7.1级强烈地震后,青海省人民医院在灾区一线接诊近9528人次,其中巡诊2000余例,手术152例,转运伤员在后方接诊582人次,收治住院296人次,各类手术389例,危重抢救152人次,是此次抗震救灾中全省乃至全国救治、接诊、治疗、转运伤员最多的一家医院。  相似文献   

3.
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后.一场生命大营救随之展开.救灾大军和物资源源不断地涌向灾区.通往玉树的公路——头连着灾区群众.一头连着前往支援的车辆和药品、食品、帐篷等物资。  相似文献   

4.
从西宁通往玉树灾区.只有一条800多公里的道路。灾情发生后,他带领官兵日夜奋战,确保救灾“生命线”的安全畅通。确保救灾运输车辆顺利到达.确保救灾物资的安全运送。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距离省会西宁814公里.公路车程大约需要15个小时,不通铁路。玉树巴塘机场于2009年8月1日通航。从西宁乘飞机仅需70分钟便可到达。4月14日07时49分玉树发生7.1级强地震后.玉树的空中交通迅即成为抗震救灾最快速的生命救援通道。  相似文献   

6.
2010年4月14日清晨,昔日平静的玉树结古镇山崩地裂。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玉树县第一支民间抗震救灾救援队——“循化工程救援队”组建起来.并在第一时间展开了生命大营救。组建和撑起这一民间救援队的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韩进。  相似文献   

7.
在玉树救灾现场.在转运途中,在医疗点.活跃着一支无私奉献爱心的力量——志愿者。无论多大年龄.无论哪个民族,无论来自何方.所有的志愿者都在坚守一份信念和热情:用点点滴滴的行动,为玉树同胞搭建起值得依靠的肩膀!  相似文献   

8.
杨永刚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消防大队参谋。为了便于工作,他把小家也安在玉树。十几天前他前往西宁参加总队组织的干部考试。4月14日一大早.刚刚起床他便得知了玉树发生7.1级地震的消息。一个军人的敏感催促着杨永刚立即起程!  相似文献   

9.
《求贤》2010,(10):38-39
4月14日发生在青海玉树地区的强烈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天津市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的心。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和ICU主任、主任医师陈兵主动报名参加救灾医疗队.克服了高原缺氧等反应及当地缺医少药等不利条件,积极投身救治震灾伤员工作中.发挥自身优势,在当地医院领导的支持下.为格尔木市组建了第一个ICU重症监护病房.使震后的危重病人,包括挤压伤后的多脏器衰竭、血气胸及脑外伤等得到了集中救治,并主持了数次多地区(天津、北京、山西及青海),多医院、多学科的大型会诊,创造了格尔木市救治地震伤员“零死亡”的纪录.赢得了卫生部、当地政府和地震灾区人民的好评。  相似文献   

10.
自中国国际救援队组建以来.他先后16次率医疗分队赴印尼、巴基斯坦、海地以及新疆喀什、四川汶川等地.执行重大灾害紧急救援任务。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他又冲锋在救援第一线。带领队员救治伤员1360人.抢救危重病人62人.实施手术57例.发放价值达15万余元的药品。  相似文献   

11.
在玉树灾区.处处可以看到随风飘扬的党旗、国旗。还有醒目的共产党员胸牌,为满目疮痍的灾区增添了一抹独特的亮色.给受灾群众带来了信心和希望。玉树地震发生后.灾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通过“亮明身份”,树立形象,接受监督,成为受灾群众的“贴心人”。“看到旗帜.就知道党和政府会管我们的”玉树地震发生以后.省委组织部安排党员干部立即投入抢险救灾的同时.14日连夜购买和赶制310面党旗、100面国旗和330面印有“党员突击队”、“党员救援队”等标志的红旗,于15日一大早送往灾区。  相似文献   

12.
<正>“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一声号召,让华北电力大学毕业的河北沧州姑娘吴嘉楠踏上了开往青海的列车。从此,她扎根高原电力一线,成为西宁周边20个变电站的“守光人”。今年7月,吴嘉楠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跨越1600多公里,梦想在高原扎根1600多公里、25个多小时车程,2013年,怀着“将自己所学运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的梦想和满腔热情,22岁的吴嘉楠到达了青海西宁。经过半年多的学习成长,她被派到玉树,成为一名变电运维人员。  相似文献   

13.
记者:西宁应站在什么样的视角去定位城市身份? 毛小兵:这是关键问题。是已经破解了的核心命题。将西宁建设成为“青藏高原现代化宜居城市”.这是西宁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将西宁放置于“青藏高原”这个区域,而不是西部、全国或者全球视角.是地理区位、经济基础、人口等因素所决定的。在青藏高原.西宁是惟一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4.
4月14日.那个黑色的清晨,草原深处,大地在震颤中呻吟!玉树草原.璀璨圣洁如宝石般的三江之源.刹那间改变了模样。巨大的悲怆扼住了中国。8时许.震后10多分钟。告急的电波从玉树到西宁到北京!从这一刻起,青海省委、省政府高效的工作节奏被骤然打断.迅疾转向.一切为救灾让路!面对巨大的灾难.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决策部署。应急响应全面启动。总书记来了,总理来了,贾庆林、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来了。  相似文献   

15.
37年来.他从没离开过生他养他的玉树草原。这里是他的根,是他心中不落的“太阳”…… 人生在这里起步.生活在这里沉淀.理想在这里绽放。果实在这里收获。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劳动模范”,荣获青海省“十大杰出青年”。多次被省、州、县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和优秀民兵排长、优秀共产党员。10次受到省级以上表彰;  相似文献   

16.
4月14日发生的7.1级强震将青海玉树这片美丽的高原草原撕裂得支离破碎。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广大中国医务工作者迅速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力抢救每一个生命。截至目前,已有11000多名伤员得到成功救治,失色的生命重新焕发出生机。  相似文献   

17.
出发时,这是一支只有5个人的队伍——4月15日下午,45岁的退伍老兵张佰钰与4位战友从家乡山东临沂紧急赶往江苏徐州.当晚10点多乘上由青岛开往西宁的K173次列车。4月16日夜里12点。列车晚点到达西宁。走出西宁站.5人队伍“扩编”至20余人——在跨越6个省、长达近5000里的行程中.这支队伍神奇地完成了一次庄严而感人的集结!  相似文献   

18.
4月14日,两辆越野车在214国道上向青海省玉树县疾驰。车上,青海省公安厅消防总队总队长刘江民已经开始调兵遣将。要求全省各地的增援力量尽快赶赴地震灾区。接到命令.西宁、海东、海南、海北、海西、格尔木、果洛7个支队的150余名官兵携带救灾装备立即赶赴玉树地震灾区。  相似文献   

19.
《党的生活(青海)》2010,(5):141-141
4月20日,先是雪,后是冰雹,结古镇是一张黑白照片。从体育场出来。经过一片废墟.废墟上的藏獒眼神哀怨,昔日的威猛已去?我站在近处凝望.藏獒起身抖落交加的冰雪,举目四望。此刻。废墟连着废墟,空旷接着空旷。从玉树回到西宁后.很多场景像是幻灯片一样再现我的脑海。在灿烂的阳光下。也在夜半的梦境里。我深陷对生命的感怀,那种沉重挥之不去。如果说玉树之行。有些许的安慰,而更多的是不断滋生的自责。做为一名记者,采写当然也是在工作,  相似文献   

20.
《求贤》2010,(10):39-40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和卫生部的统一调度.天津抗震救灾医疗队于2010年4月15日凌晨紧急奔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第一线。经过医疗队全体队员14个昼夜的艰苦奋战.圆满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抗震救灾救治伤员等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