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4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技界进步知识分 子在追求科学昌明的斗争中成为推进民主运动的重要力量。当时科技界的《民主与科学杂志》、《科学新闻》和《科学工作者》以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为武器,猛烈抨击国民党独裁统治,企盼和憧憬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在民主运动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5年1月创刊的《民主与科学杂志》,所载文章,慷慨激昂。 董时进借讨论科学在中国不发达的原因而抨击“东方式的专制集权政体”。他认为,中国贫弱的最大原因是没有科学。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没有产生科学,接受西方文化洗礼近青年科学仍然不发达。李约瑟将…  相似文献   

2.
史学界在论述陈独秀的民主思想时,大多是从1915年9月《新青年》(第1卷名(《青年杂志》)创刊开始谈起的。诚然,《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但陈独秀的民主思想的发轫却并非自此开始。早在20世纪初他便由康梁维新派转向了革命派,成为辛亥革命时期安徽省区的领导人。胡适曾美誉他是老革命党,确是当之无愧。但从辛亥革命时期他留下的文字资料来看,大多是论述反帝爱国斗争的,专门论述民主问题的较少。革命失败以后,他在傍徨迷惘中继续思索追求,他的民主思想发展成熟了。《新青年》创刊的前一年,1914年11月10日,陈独秀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充分表达了这位激进民主主义者的心声。他认为,人民建立国家的目的是“为国人共谋  相似文献   

3.
说到五四新文学传统,我们有必要把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身区别开来。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早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时就肇始了。它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  相似文献   

4.
<正>编者按:新文化运动是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发端,形成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标志着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深刻转变。然而,新文化运动因其特殊背景存在深刻悖论。近代民族危机使新文化运动具有强烈的文化工具主义特性,与救国图强相关联的"民主、科学"价值得到彰显,而更为重要的"自由、人权"等价值被忽略;民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观诠释中具有乌托邦特征;新文化运动主流在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伟大开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先驱们,在这场运动中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向封建的旧道德、旧文学发起猛烈攻击。被陈独秀赞誉为“首举义旗急先锋”的胡适,还在1915年9月就写诗给在哈佛大学读书的友人梅光迪:“梅生梅生毋自鄙,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吾辈势不容坐视……”他预感文学革命即将到来,也确乎没有“坐视”,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书来信往,交换看法,沟通信息,终于率先于1917年1月1日写出那将被称为文学革命的“发…  相似文献   

6.
方宁 《传承》2011,(1):25-25
百年前伟大的辛亥革命爆发,千年帝制崩塌,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共和、民主、人权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陈独秀也深受现代人民主权理论的影响,追求民主人权,对各种社会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7.
孟永 《长白学刊》2012,(6):122-127
王奇生先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一文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更新了我们的一些传统观念。其中一个观点认为:民主与科学只是陈独秀用来"震慑"反对者的,是"挡箭牌",并非其具体主张。但考诸时人述说及其本人文章主旨,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确有其事,其不仅仅是一种合乎现实需要的政治叙事,更是一次历史性的思想事件。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主义批评》为范例,阐述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阐明了中国应采用哪种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陈独秀对"科学"与"民主"的追求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要求,社会主义制度是体现民主的制度。  相似文献   

9.
<正>陈独秀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在中国点燃了民主、科学之火,推动思想解放、文化重建,进而引发一场思想文化革命,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民主与科学既是现代化发展道路,也是现代化发展方式。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史家称之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起点。此前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5千年中华文明史中,第一次出现了共和国。但是,革命者无法像推翻封建制度那样一夜之间摧毁封建思想。没  相似文献   

10.
民主是需要用民主的态度来加以提倡的,科学是需要用科学的思维来加以提倡的。但是,《新青年》时代的陈独秀、钱玄同等人,偏偏采用了并不十分民主也并不十分科学的态度来自相矛盾地提倡所谓的民主与科学。被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所“悍”化的胡适,虽然已经开始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陈圣明  孙军 《传承》2008,(8):14-15
陈独秀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张用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积极倡导并创建科学与民主的教育体系,从而推动了教育领域反对尊孔、复古的斗争,对中国今天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仍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运动,又是一场文化运动。爱国运动以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学生运动为标志,而文化运动则早于此_它以195年9月清年》(第二年改名《新青年》)的创办为标志。这一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文化运动与爱国运动互为因果c陈独秀说:’‘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平国民性质行为的改善。”以我之爱国主义》衡青年》二卷2号)这正是《新青年》创办的目的所在。也正是为了这一场启…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张用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积极倡导并创建科学与民主的教育体系,从而推动了教育领域反对尊孔、复古的斗争.对中国今天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仍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说到五四新文学传统 ,我们有必要把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身区别开来。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 ,早在 1 91 5年 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时就肇始了。它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 ,即民主和科学。当封建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 ,提倡民主 ,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盲从 ,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是 ,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领袖人物那里 ,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 (包括詹姆士、柏格森、罗素等人的学说 …  相似文献   

15.
毕耕  马岚 《学习与实践》2015,(3):129-134
在辛亥革命之后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把《新青年》作为宣传平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有力促进了中国思想启蒙、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新青年》的启蒙思想一直都认为是民主与科学,但实际上其内容相当丰富,包括探讨青年文化、东西文明、反孔非儒、文学革命、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等多方面。《新青年》以思想启蒙为旨归,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辩论、批判,宣传启蒙思想及民主、科学的理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启蒙主题,呈现出"多元变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正>陈独秀(1879—1942)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名噪一时的政论家和思想家。作为《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的创办者和主编,他对青年十分关怀,就青年问题撰写了诸多文章。本文旨在阐明和解析他在这方面的论述和思想。一、对吾国青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以说,陈独秀对人的青年时期或青年人可谓讴歌和赞美有加:"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创始人。中国的青年运动由激进民主主义运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与他在建团前有方向、有目标的积极引导密不可分。他寄望于新青年,为引导青年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为青年接受新思潮扫清了障碍;宣传马克思主义,护佑青年选择了正确的政治道路;号召青年躬身实践,为中国青年运动和团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知识窗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影响全国的著名事件《中国青年》事件《中国青年》是共青团中央创办的一份杂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停刊。1978年9月11日,该杂志在复刊第一期上刊登了《革命何须怕断头》一文和童怀周编辑的一组“天安门诗抄”。《革命何须怕断头》介绍了19...  相似文献   

19.
林梦洁 《传承》2012,(13):12-13,15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给陈独秀心灵留下了深重的创伤,他和其他爱国者一样,决心改变中国被奴役的地位。《爱国心与自觉心》体现了陈独秀对立国、爱国问题的独特思考。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独具特色,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董云虎 《人权》2003,(4):20-22
2003年6月24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其向国会提交的一份题为《2002—2003年度美国支持人权和民主的纪录》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美国国务院在每年发表所谓《国别人权报告》对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人权状况进行指责之外,第一次发表有关美国政府在全球92个所谓“人权状况不佳国家”促进人权和民主的努力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