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如火如荼的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繁荣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是中国共产党农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为此,冲破各种错误思想的束缚,放宽农村政策,与民休养生息,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至关重要.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正是从纠正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片面认识,放宽农业政策,给农村放权,给农民松绑开始的,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农村改革30年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由亿万农民创造并形成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就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相似文献   

3.
中央农村政策对农村发展以至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通过制定多项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总结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农村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农村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10多年的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一,废除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  相似文献   

5.
正新形势下,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贵州将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施行之有效的农村政策、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以农业农村改革激发"三农"发展活力。改革注入农业农村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6.
四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至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初期的反腐倡廉阶段。邓小平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新的发展阶段中,上海面临着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7.
魏丽莉 《唯实》2011,(10):61-65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体现了不同产权形式安排下中国共产党和农民利益关系的调整。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还权赋能,不断保证农民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和发展权利的历史,这是党执政兴国、富民安邦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发展阶段,建立行政权力在市场活动中的合法边界,在保障和尊重农民参与市场的交易权利和选择不同产权形式的自由权利之间达成均衡是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农村集体经济政策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农村集体经济认识的轨迹和创新,其政策理路在于: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同时,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和完善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改革初期,突破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以新的思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市场取向改革时期,以发展农业生产服务,拓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产业领域等多种政策措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逐步完善时期,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使农村集体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在新时代,重视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全面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助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党对农村集体经济认识的轨迹和创新,对新时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改革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而农民生产积极性能否得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党的农村政策是否符合农民的自身利益。各级党组织在制定农村政策时就应当尊重农民的需求。我国农民的基本需求,可以归结为“求稳、求富”。“求稳”就是农民追求社会环境安定,希望党的农村政策具有连续性、稳定性,而害怕政策朝令夕改无从适从。“求富”就是农民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达到发家致富的目的。如果他们付出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就会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建国初期,我国农民通过土地改…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大历史观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演进进行梳理,可以将其分为5个阶段:1921年—1953年,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1953年—1978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2002年,对农村土地制度和市场化政策的不断"放活";2002年—2012年,"城乡统筹"思路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2年至今,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乡村振兴实践。从100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脉络中,可以看出其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这为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累了经验。当前,应重点抓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5个方面建设工作,从而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中集体土地流转和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做出了新的规定.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配套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如何解决城乡分立的土地制度特别是该制度下农地流转中各方利益协调问题.而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层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使农民利用自己的土地财产权实现更大的价值,如何让农民以土地的权益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并从中获得更大的实惠,这是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正回顾建党100年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责任。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带领亿万农民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之路,历史经验弥足珍贵。党的历史上农村政策的变革与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中国千百年的封建制度,使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广大贫苦农民受地主劳役和商人盘剥,因而土地革命、  相似文献   

13.
1992年初“南方谈话”后,邓小平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关注和思考着当代中国在市场化改革基础上的和谐发展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重要的理论探索。邓小平指出。必须要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本:要用发展的眼光防止和解决两极分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纲;要通过集约化和集体化解决当代中国的农村农民问题。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探索为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系统完整地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才政策的历史演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到1983年为“拨乱反正与恢复整顿”阶段;1984年到1991年为“逐步放开与分类管理”阶段;1992年到1999年为“市场取向与政策调整”阶段;2000年至今为“整合力量与全面推进”阶段。这一政策演变,反映出促进了我国人才工作的改革与进步。  相似文献   

15.
吴其良  韩国章 《理论文萃》2008,(4):59-63,58
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至1988年为恢复发展阶段,恢复党内民主的一些优良传统,同时尝试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探索党内民主理论、制度和实践的发展;1989年至1991年为维稳缓行阶段,党的工作侧重点放在消除“政治风波”造成的不稳定因素上,党内民主进程被迫缓行;1992年至2001年为稳步推进阶段,适应与契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张明霞 《求实》2012,(10):88-92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共产党农村政策的变化,农民身份发生四次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形式是:翻身农民、国家农民、社会农民和新型农民。每一种身份都和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相联系,都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政策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10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农村改革发展是会议重要议题之一.   9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在凤阳县小岗村,胡锦涛说:"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农村首先在内部通过实行联产承包来形成多劳多得的机制,改革的目标明确,操作简单,尤其是内容上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恢复性,因而,1978年底至1984年底的农村第一阶段改革一泻千里,水到渠成,使农民从一个单纯的劳动力变成掌握自主权的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由此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农业生产量的极大提高.随着第一阶段改革的巨大成功,迅即铺开的农村第二阶段改革,在以打破农村传统的乡土经济社会关系,调整整个国民经济的流程,形成新的微观经济组织制度和新的宏观调控机制的主题下,改革的宏观层次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  相似文献   

19.
<正>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40年来,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实践,也是探索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结果。坚定不移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贯追求,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市场取向改革中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按照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才保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活力远远超过资本  相似文献   

20.
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农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从而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得农业发展越过了长期短缺阶段,呈现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新格局,解决了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革和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社会进入建设新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