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坡治杭     
宋元佑四年(1089年),为避开朝廷党争,连上四道奏章请求外任的苏轼,被任命为浙西地区行政长官兼杭州太守。这是苏轼第二次到杭州。熙宁年间,在杭州任通判(知州副手)时,苏轼曾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2.
正元祐四年(1089),苏轼在时隔十五年后再次前往杭州出任知州。到任后不久,他便向朝廷提交了一道《祈赐度牒修廨宇状》,请求政府出资修缮杭州的地方官官邸。苏轼在文中说,杭州的机关用房,多半是五代时期留下的建筑,"皆珍材巨木,号称雄丽。自后百余年间,官司既无力修换,又不忍拆为小屋,风雨腐坏,日就颓毁",早已成为危房。让苏轼没想到的是,他的请求却一再遭到朝廷的拒绝,最终只能在离任前草草修缮了事。  相似文献   

3.
<正>公元1092年2月,苏轼从颍州移知扬州,到8月离任,历时半年。苏轼在扬州做官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的为官之道和一心为民的作风,在当地老百姓中有口皆碑。苏轼一到扬州,发现百姓皆为"积欠"(每年所欠官税)所困,丰年还不如凶年好过,于是请求朝廷暂时停止催欠。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记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  相似文献   

4.
苏轼治时疫     
崔洁  黄海涛 《党课》2020,(6):90-91
苏轼在地方任官时,曾以“圣散子方”治时疫,后来,他将这个方子传给了庞安时,庞安时将其记录在他所著的《伤寒总病论》中。苏轼一生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18年后,也就是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  相似文献   

5.
重读苏轼     
正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名句为大家所熟记。提到苏轼,不能不提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变法的一些内容过于急功近利,损害了百姓利益,因而不被变法派赏识,被迫离京到外地做官。数年后,变法失败,保守派执政,本该重新被起用的苏轼却不赞同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又不得保守派认可。苏轼被一贬再贬,最后到遥远的海南岛。  相似文献   

6.
正"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1101年,66岁的苏轼在从儋州(今属海南)放还中原途中,写下了这首《自题金山画像》,此时,距离他去世只有两个多月了。当他"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时可能不会想到,自己的仕宦人生,将在起起伏伏、不断交流与贬谪中度过。后人用"8341"来概括苏轼的宦游人生,"8"是指苏轼先后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8州太守。3,即其先后短暂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任期最长才九个月。4,即其人  相似文献   

7.
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40年间,陈云不下数十次到杭州。尤其是从1977年起,他每年春季都要到西湖小住,长时几个月,短时几十天,大都是3月来,5月走,有时春季不来秋季来。他把杭州作为他的第二个家。  相似文献   

8.
陈云同志生前非常喜欢杭州,多次来杭视察、休养.新中国成立后,一共来过23次,从1977年到1990年,每年都要到杭州住一段时间.他是上海青浦人,随着年事日高,江浙的气候水土更适宜于他的身体.记得在杭州最长的一次是从1989年10月8日到1990年4月28日,住了近7个月.他常说杭州的环境好,气候好,山水好,以致每逢回京,对我们总是说要"出发"去北京了,可见对杭州的深情.由于工作关系,我有幸多次接触陈云同志.特别是1985年以后,在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下,我直接负责陈云同志在杭的警卫、接待工作,这是我一生中非常荣幸的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9.
2006年4月5日,笔者到北京市昌平区"文革"物品收藏家刘平起家看他收藏的名人手札.在他众多的藏品中,一封华罗庚在"文革"期间致周恩来的"请求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正>现代生活节奏和社会变革的加快使人们的代际变化也明显加快,似乎仅仅隔十年左右就产生新的一代,就是说,相差十年,就有了新的代际特征。所谓"80后"党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他们大抵是1980年到1990年十年间出生的一代。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其成长见证着改革开放的历  相似文献   

11.
多志勇  闫秀琴 《实践》2007,(3):38-38
2006年3月,张某看到某外资企业的一则招聘广告:"本单位录用的员工将被送到国外培训半年至一年"。他去面试被录用了,于是他辞去了原来的工作,进了新单位。到新单位的张某对工作充满希望.想通过努力工作及时得到出国的机会。但是两年过去了,出国培训的事情依然没有动静,张某觉得单位没有兑现招聘时的承诺,严重侵犯了自己的合法利益,遂将单位告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请求公司履行"招聘广告"中规定的义务。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此案后,做出如下裁决:张某与该外资企业的劳动合同并没有规定公司应当送张某出国培训,因此公司没有此项义务。招聘广告中的承诺,没有写进劳动合同中,因此不具备法律效力,驳回张某提出单位应当履行"招聘广告"中规定的义务的请求。  相似文献   

12.
很多人知道张恩照的名字,并不是因为他接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而是他跟随王雪冰"前腐后继"倒下之后.2006年11月3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张恩照有期徒刑15年.一审判决后,张恩照没有上诉,但却提出了到上海服刑,的请求.因为繁华的大上海,是张恩照的发迹之地.  相似文献   

13.
"我请求承包造纸厂"1984年3月28日,石家庄造纸厂门前突然出现一份《向领导班子表决心》的"大字报":我请求承包造纸厂!承包后,实现利润翻番!工人工资翻番!达不到目标,甘愿受法律制裁。  相似文献   

14.
建国初期,谭震林担任第一届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和中共华东局第三书记。分别二十多年的几个兄弟得到消息后,先后都主动与谭震林接上了头。老四谭云,解放前被抓壮丁在国民党军队干了十余年,1949年杭州解放时他随部起义,所以第一个见到了兄长。他对哥哥介绍他去工厂当工人很不满意,硬要到公安部  相似文献   

15.
老干部杨驹,1949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曾担任过韶山区委书记、省农业厅处长等职。1974年因患骨癌,左腿做了高位截肢手术,但他身残志坚,立志为党奉献余热。1997年春节刚过,杨驹主动找汨罗市委、市政府领导请求到全市最贫困的三江乡湘平村去搞扶贫工作。湘平村地处汨罗、平江、岳阳交界处,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因种种原因,这个村十分贫困。在市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后,第二天,他就到了三江乡政府,在一名乡干部的陪同下,拄着拐杖步行10公里的弯曲山路来到湘平村。这里的情景使他惊呆了:群众穿的是破烂的衣裳,住的是灰…  相似文献   

16.
苏轼生活在北宋积贫、逐渐衰微的时期,也是朋党之争此起彼伏的时期。他的一生有过坦途顺境,有过短暂的辉煌,但纵观几十年的人生道路,却是荆棘远多于鲜花,磨难远超过安适。苏轼有主见,绝不肯随意附和别人,他认为对的就一定坚持;认为不对的,  相似文献   

17.
正杭州图书馆内,"容纳"了许多像陈虎这样的"流浪汉",他们可以在设有空调的图书馆内免费阅读、看电视、上网、听音乐、接开水。陈虎到杭州一年多没找到工作,他希望自己在图书馆积攒一些有关养殖的信息,然后返回重庆老家搞农业。在他身后,两个破烂的塑料袋几乎装着他所有的家当。  相似文献   

18.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开豪放一派,但其婉约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同样是世代传诵的佳作。时分时合的结构特色、真朴的细节白描、简洁明白的用语使该词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最恨与最爱     
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中写道:伯父几十年间一直未能回故乡,父亲周恩寿曾不止一次向他提出回家看看的请求,可他就是不答应。有一回,父亲被伯父叫到中南海西花厅观赏  相似文献   

20.
报载:山西省新绛县原副县长杨忠鑫任职两年后,深感做行政领导工作发挥不了自己的业务专长,便主动辞去了副县长职务。组织部门根据他的请求,安排他到该县化肥厂任厂长。他如愿以偿,大显身手,工作出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