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再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他17岁参加革命, 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抗日战争开始时,年仅28岁的陈再道就担任了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副旅长。按说,像陈再道这样身居要职的“天之骄子”,在个人问题上应该是得心应手,然而,快30岁了, 陈再道还是孑然一身。  相似文献   

2.
余志强 《世纪风采》2023,(11):27-29
<正>陈再道,湖北麻城人,17岁参加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18岁参加黄麻起义,从此踏上革命道路。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文革”结束后,陈再道临近古稀之年出任铁道兵司令员。在铁道兵司令员任上,他坚持亲临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大刀阔斧落实干部政策,抓好生产作业,改善基层官兵待遇。1982年党中央决定撤销铁道兵部队,陈再道服从大局,深入各级官兵,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动员,  相似文献   

3.
陈再道是我军著名战将,以骁勇著称,是刘邓麾下的著名"三陈"(陈赓、陈锡联、陈再道)之一,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陈再道是军委铁道兵最后一任司令员。随着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兵作为一个兵种不复存在,因而陈再道被人戏称为"末代司令"。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到我军高级将领,陈再道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4.
在人民军队的辉煌战史上,陈再道的英勇善战是出名的,毛泽东、朱德说他是“一员战将”,徐向前、陈毅盛赞“再道之勇”。挥戈鄂豫皖 1909年1月24日,陈再道出生在湖北麻城乘马岗程家冲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夏天,在北伐战争胜利的号角声中,年仅17岁的他就参加了当地农民协会和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日到来的前夕,我们访问了身着便装的陈再道将军。陈再道将军的名字,在人们心中并不陌生。战争年代,他叱咤风云;十年内乱中,他又挺身而出,与林彪、江青一伙坚决斗争。一九六七年的武汉事件,至今仍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当我们提起这些时,陈再道将军摆摆手,  相似文献   

6.
正陈再道:突破六路围攻开辟冀南厮杀羊山集兵团级的河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和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俩同是在红四方面军成长起来的开国上将,都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  相似文献   

7.
陈再道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是湖北人民深切怀念的“老司令员”。本文作者刘玉涛跟随陈再道担任警卫、秘书工作10年,该文记载了陈再道这段工作、思想和生活情况,很有教育意义,特予编发,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8.
对于陈再道将军而言,"文化大革命"不啻于一场梦魇."文化大革命"初期,在1967年盛夏的武汉"七二○事件"中,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陈再道被诬蔑为"策划‘七二○事件’的罪魁祸首",受到了不白之冤和非人待遇,直到1972年恢复工作为止.  相似文献   

9.
正在群星璀璨的开国将军中,提起"军中三陈"(陈赓、陈再道、陈锡联),似乎没有"军中三杨"(杨得志、杨勇、杨成武)的名气大。实际上,在人民军队的发展史上,"军中三陈"展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在开国将军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堪与"军中三杨"相媲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显不凡军事才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赓、陈再道、陈锡联都曾在红四方面军任职,在血与火的战争考验中,展现出了不凡的军事才能。其中,陈赓的资格更老一些,在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就是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10.
11月17日,红安县中小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总结、分析检查阶段动员暨先进单位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教育局召开。该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再新作了主题报告,永河中心校等六个单位介绍了学习经验。  相似文献   

11.
1952年10月4日,名震世界的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是继5次战役后最大的也是最残酷的战斗…… 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的一位医护人员。15军军长是秦基伟、副军长是陈再道和周发田,辖44师、45师和29师。除指挥员外,全军大多是解放后入伍的四川战士,就是人家叫的川军。1951年春,我们入朝时没人这样叫,是29师的四川籍侦察兵邱少云和44师的英雄黄继光的事迹轰动朝鲜战场后,“川军”这个含特殊褒奖意义的名词才在志愿军里叫开了。  相似文献   

12.
杨晓璐 《世纪风采》2006,(10):35-37
陈再道,原名程再道,1909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北麻城县程家冲的一个贫苦家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陈再道打起仗来是出了名的勇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论是当师长还是当军长,他都经常亲赴前沿冲锋,以至于徐向前每次下作战命令时都要补充一句“不许陈再遭打冲锋”。解放战争中,他率领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驰骋中原,围歼高魁庄,  相似文献   

13.
我1913年生于福建省龙岩县江山区同碎村的一个贫苦人家里。我5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家中只剩祖母和父亲,有房子两间及祖传下来的造纸作坊一间。刚开始家庭主要生活来源是帮人家做纸、耕田和给人家做短工来维持生活。后来自己做不起纸了,就给别人做,自己与人家合买一条牛来耕种。牛死了之后,就给人家合放60只鸭子和租种地主的田为生活。每年要买半年粮食才够吃,而且每年都要向人借钱。小时候我每天跟着父亲到大山去给人家做纸;7岁至9岁时,就会替父亲放牛;10岁至11岁就领放别人的牛,一年可以赚得几斗谷子的工钱;12岁至14岁就帮助父亲耕田和放鸭子。后来  相似文献   

14.
1984年6月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再道出席了黄埔军校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他刚踏上北京人民大会堂那长长的石阶,便与当年的较量者宋瑞珂碰了个满怀,双方都愣住了,羊山集那场拼死厮杀、血肉横飞、撼人心魄的情景立即出现在他俩眼前……一1947年6月30日夜,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领第1、2、3、6纵队共13个旅12万人,悄然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进入了鲁西南,从此拉开了南下大别山的战略进攻序幕。第2纵队司令员陈再道亦在其战略进攻行列中。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  相似文献   

15.
陈再道是沙场上的一员宿将.他曾多次用计诱敌上钩,而自己却中了战友设下的美丽的"圈套",缔结了一桩浪漫而多情的婚姻.  相似文献   

16.
记得看电影《大转折》时,有个情节令人非常敬佩:纵队司令陈再道指挥的一场攻坚战,由于天时、地利等多方面的因素,战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总指挥员刘伯承在狠狠批评陈再道“蠢”后,语重心长地传授了他长期总结的战略要领。随即,刘伯承以个人的名义,向中央作出了认真的检查,承担责任。这份即将发往中央的电报,他没有按惯例让政委邓小平签名。邓小平知道后,却毫不犹豫地签上自己的名字,主动承担责任,其高风亮节不能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初期,时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曾三次跨越平汉铁路到南宫视察指导工作。这个在地图上毫不起眼的小县城成了整个冀南地区抗日战争的中心。邓小平一到南宫(1938年7月5日-1938年8月25日):开辟以南宫为中心的冀南抗日根据地早在1938年1月,时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和师长刘伯承就派陈再  相似文献   

18.
1年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陈再道同志离开了我们。这位戎马一生的战将,以他卓著的战功、坚强的党性、磊落的人格,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在他任武汉军区司令员时,我曾有幸在他领导下工作。八十年代,又多次陪同他视察湖北大地,  相似文献   

19.
隽永 《党史博采》2008,(3):51-51
<正>抗日战争初期,时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曾三次跨越平汉铁路到南宫视察指导工作。这个在地图上毫不起眼的小县城成了整个冀南地区抗日战争的中心。邓小平一到南宫(1938年7月5日-1938年8月25日):开辟以南宫为中心的冀南抗日根据地早在1938年1月,时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和师长刘伯承就派陈再  相似文献   

20.
一 陈再道同志系湖北省麻城人,生前他一直把冀南视为“第二故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和冀南人民同甘共苦,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每当说起冀南,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立刻神采飞扬:“我们冀南的人民”如何如何可爱;“我们冀南的部队”又是何等何等的英勇……,如同打开闸门的河水,口口声声离不开“我们冀南”四字,滔滔不绝…… 而在冀南广大城乡一带,一提起陈再道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挂在人们嘴边上的一个最响亮也最亲切的称呼就是:我们的陈司令!一提起“陈司令”,冀南的群众好像有永远道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