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一番梳理和审视,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思想老子提出押“人法地熏地法天,天法道熏道法自然。”穴《老子》第25章雪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穴《庄子·齐物论》雪。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说押“致…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关系的整体协调.我们地矿部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实现地矿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庄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提出“物物者非物”,道生万物的天道观。在认识论上,他提出“齐物论”的思想,指出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庄子追求精神自由,主张顺应自然的养生和处世态度,但同时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徐水华 《求实》2007,2(9):16-19
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与人的主体地位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只有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人道的支配自然。马克思"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其实质是一种人、自然与社会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5.
王晓红 《求实》2013,(2):26-30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自然存在前提论、实践活动论、异化自然论、人化自然论。对手稿中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以自然为宗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庄子提倡自然无为的处世哲学,“自然”在他那里具有丰富的哲学与美学内涵,它既是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也是他对自然万物天性的认识,表现到艺术创作上就要求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具备自由、空明的心境,创作出的作品要能表现自然万物的本原性生命,传达万物的纯然本性。庄子的自然主义艺术观,一方面是创作主体所要具备的自然无为的主观精神,另一方面是作品所呈现的创作客体的自然天性。  相似文献   

7.
老子表面主张"无为""无知",实质是"有为""有知"。这可以通过老子与庄子对于"有"的认识的比较和通过体味以"道"为基础的知识来认识。老子的"道"是无和有的辩证统一,是有着现实的内涵的,即自然无为;庄子则注重无,而否定有。老子的知识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知识,是真善美智的统一体,而不是制度化的、经验性的有限的知识。老子的"无为""无知"的思想是当时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和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面对当今的全球性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以人为本做出富于时代性的哲学解读.首先要将以人为本和西方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划清界限.然后我们可以从儒家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中汲取更多营养,将以人为本解释为"以人作为出发点,扩展仁爱之心,至于世界万物"这样在以人为本原有的"尊重人权、强调人是目的"的政治学内涵基础上,赋予以人为本一重道德内涵,强调关爱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两重内涵互相补充,体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使这一理念更加完善,也更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演进,而且还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生态环境的蚕食.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背后隐藏的是基本价值的危机,即道德法则与生态法则的失衡.为了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以"自然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为核心的儒家"普遍和谐"观念在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管子>认为,世界万物和生命都起源于水,没有水也就没有万物和生命的产生和存在.<管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水"是万物之本原的论断.既然水是宇宙万物之本原,那么人类社会的文化也起源于水,没有水也就没有文化的产生.相应地,<管子>赋予水以道德、民俗、政治、宗教等一系列社会属性,使自然之水变为文化之水.<管子>不仅从哲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论证水,而且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水,从技术的角度讨论水的利用,以服务于国计民生,这正是<管子>的高超与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战乱纷扰,机变屡起,避祸全生成为士人们的当务之急.<庄子>全生保性的主张和乱世中安身立命的思想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心灵的退路和现实的出路.以阮籍和嵇康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将<庄子>自然无为思想与追求自然率真的人生相结合,运用<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他们实践了<庄子>"无用为用"的人生哲学,挖掘了庄学的政治实用价值,张扬了庄学思想中的理性主义,倡导并推动了一场以庄学为重要内容的社会思潮的到来,为魏晋时期庄学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促进了庄学传播从个体传播到群体传播、从直接传播到间接传播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道家"法自然"思想以"天人合一"为思想基础,以"无为"为核心内容.道家"法自然"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法文化,而且对我国当代的法治建设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禹锡的《天论》三篇,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辩证主义天人观,已为诸多研究者所重视。除此之外,《天论》还表达出一种高度重视"法"的思想观念,并对"法"与"天""人"之间的关系,及作为"万物之尤者"的"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做出了细致分析。刘禹锡的这一社会需要"法",且"天""人"之间"交相胜还相用"的和谐存在关系的提出,对于当下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建立,具有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基于对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一种追求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存智慧."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有着很多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深刻揭示了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对我们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实的个人"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反思具有两重视角,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反思"对思想政治教育质疑"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高度,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从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否定性批判过程中来揭示社会和谐的历史必然性和应然内容.所谓和谐社会,应当包括内在和谐和外在和谐、理想层面的和谐和现实层面的和谐、和谐的秩序与秩序的和谐等方面,从内容看包括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社会与国家、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可以归结为"社会的统一"的问题.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很丰富,一些思想很值得进一步的挖掘,尤其是他创立新哲学时的作品和早期著作中的和谐思想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心理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要是由人和自然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要载体.和谐社会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就是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指导人正确行为和表现的思想基础,社会心理整体是否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的影响.因此,社会和政府要倡导积极和谐的社会心理,营造心理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大学之道"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个体"内圣-外王"的和谐伦理精神。它的当代价值就是让我们在科学发达的现代,重新反思现代性,重新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生态观点,实现"自然—人—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的建设》2010,(6):50-50
庄子名周,宋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隐士。庄子认为,人是自然赋予的,是自然的过程。他的人性自然说与现实社会是相矛盾的,人是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的。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状况,使人们回到自然呢?庄子提出要人们弃知绝欲,忘我无我,做到"与天为一",就是要把自己完全融于自然之中。这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之中的中庸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富人文理念与深刻辩证思想色彩的宝贵遗产。中庸的实质告诉人们,为人做事都要坚持平衡与协调的法则,遵循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使万物和谐相生,人类和平共处,从而使自然和社会都得到健康良性的发展。这不仅是人生智慧的瑰宝,而且对今天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