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周恩来一生勤恳、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即便是在同病魔作搏斗的最后时期,他仍坚持工作,苦撑危局,直到最后一刻。据统计,从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恩来共接受大小手术13次,平均40天左右就要动一次手术。只要身体能支持,周恩来就约人谈话(包括他主动约请和别的领导人要求来谈话,有时会见外宾后还留下主要  相似文献   

2.
孟红 《党史文汇》2006,(3):16-20
周恩来生命的最后岁月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从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共做大小手术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动一次手术.但只要身体尚能支持,他就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在这一年半中,重病在身的周总理约人谈话220人次(包括他主动约请和别的领导人要求来谈话,有时会见外宾后还留下主要陪见人谈话).谈话时间最长时一次可达4小时20分钟.会见外宾65次,会见港澳人士3次,每次时间大都在1小时左右,最短的一次也有15分钟.开会32次,一次会最长可开3小时45分钟.去医院外看人5次.  相似文献   

3.
<正>苏玉明是农五师八十一团五连的一名回族职工,在五连工作生活至今已有40余年。在他参加工作的22年时间里,曾9次被评为团级"十星级文明户",19次被评为团级"先进生产者",7次被评为团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09年他又被评为团级"诚信职工"和连级最佳"十星级文明户"。  相似文献   

4.
1947年9月,年仅14岁的朱彦夫离开了一贫如洗的家参军,他先后参加了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上百次战役和战斗,英勇善战,三次立功。1951年在朝鲜战场上身负重伤,经过40多次大小手术,他的两条腿从膝盖下截去,两只手连同手腕去掉,并失去了左眼,右眼视力下降到0.3。为了不给国家增加负担,1956年他毅然放弃了优越待遇回到家乡的偏远山村。  相似文献   

5.
《求是》2014,(14)
<正>孙波是黑龙江省鹤岗市工农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普通审判员。在他20年来参与审理的1 800多起案件、主审的430起刑事案件中,没有一起超审限案件、被改判和上访缠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率达98%。因常年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他201 1年罹患尿毒症后经历了9次手术,在靠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的情况下仍未放弃工作。201 4年6月  相似文献   

6.
采访他之前,我查阅了他的档案,那里面的记载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参加工作40多年,几十次受到表彰奖励。挑主要的说吧,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出席过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三次当选为省劳动模范,不久前又荣获“吉林英才奖章”。他是省委命名的优秀共产党员,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他作为一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着政府津贴……他可谓荣誉等身。 可当他坐在我的对面与我交谈的时候,我觉得他是那样让人敬佩又是那样普通。他的眼睛大而且明亮,我想那是因为他能明察秋毫所致;他的背略有些弯,我想那是他常年站在手术台前的纪念;他说起话来平缓温和,如春风徐徐,我想那是他的职业道德使然。  相似文献   

7.
正王恩茂15岁独自一人上井冈山参加红军,后成为359旅著名的"三王"(王震、王首道、王恩茂)之一。他带兵入疆,先后任南疆军区政委、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两次主政新疆,担任省区党委一把手时间长达25年,迄今无人出其右。他在新疆工作、生活40年,一家三代四口长眠于天山脚下。只身上井冈投奔革命  相似文献   

8.
走近汪洋湖,你可以真正领略到人生意义的全部真谛;走近汪洋湖,你可以诠释出一位优秀党的领导干部的全部内涵……汪洋湖——这位吉林水利战线的杰出带头人,在40年的奋斗生涯中,怀着对党和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安贫守朴,戮力为公,谱写了一曲人民公仆的奉献之歌。他的每一言每一行,都无愧于新时期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他是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典范。为官,就要负起责任在汪洋湖的眼里,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就要用它更好地为人民办事。他1960年参加工作,40年里,工作变动了16次,官越做越大,可他感到责任的分量越来越重。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1949年,时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政委的王恩茂随军入疆,从此与新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新疆这个边远艰苦的少数民族地区,他工作、生活前后达40年之久,这在同级别的汉族领导干部中极为罕见。他两次主政新疆,担任省区党委一把手时间长达25年,迄今无人出其右。他曾饱含深情地说:"我热爱新疆,热爱新疆各族人民,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将来我死后,就埋在天山脚下。"而今,王恩茂一家三代四口人长眠于新疆这块让他魂牵梦绕的土地上,实现了他庄严的诺言。"进军新疆是第三次万里长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卫生部原部长傅连暲的大儿子在上海中山医学院办公室当主任,我因单位有一位同志治病跟他有过接触,对他助人为乐的高风亮德至今难以忘怀。那是1963年秋,我在福建省委党史办公室工作,同事中有一位山东籍的王君,因胃肠生病在福建医院做过两次手术,还是未能治愈。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是湖南籍人.但他有很深的湖北武汉情缘。从1918年到1974年,曾来到武汉40多次,其中,建国后亲临武汉有38次之多。从1953年2月.特别是1956年夏季在武汉第一次畅游长江之后,他几乎每年都到武汉来一两次甚至3次,畅游长江达18次。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2,(3):63-65
干一行、爱一行,并用心干好一行;做一件事、像一件事,并竭力做成这件事——这是辽阳石化公司铁路运输部机务车间检修班班长仇安良始终遵循的工作原则。在机车检修岗位上,他已工作了40年。在这40年的平凡工作中,支撑他工作和人生的是——  相似文献   

13.
正许世友是当代一位极具个性和传奇色彩的将军。他曾于1973年12月至1980年1月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兼党委第一书记。笔者从戎近40年,一直在广州军区所属部队和机关工作,对这位传奇将军满怀仰慕之情。他调到广州军区以后,笔者终于有机会亲眼见到他本人,听到他的声音,还听说过不少关于他工作、生活方面的逸事。穿草鞋的将军笔者第一次见到许世友,是在1977年5月。那时,广州军区举办了一届业余文艺会演,并选出一台节目向军区首长和机关作汇报演出。演出结束后,首长们兴致勃勃地走上台来接见了演员代表。笔者当时是湖南省军区文艺宣传队的一名乐手,在舞台的乐池里亲眼看到了接见的场景。  相似文献   

14.
一位从医56年的军医,以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温暖了成千上万颗心。广大群众称赞他是“人民的好军医”、“当代的白求恩”。除此之外,他还赢得了一个高尚而神圣的独特称呼:“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就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华益慰一直在临床一线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先后参加了西藏医疗队和海城、唐山抗震救灾工作。他技术精湛,做了数千例手术,攻克了一个个医学难题,成功地实施了一次次高难度手术,把数千条宝贵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从未做过一件对不起患者的事情。他每做一台手…  相似文献   

15.
30年前,谢觉哉离开养育了他40年的这片热土,投身伟大的中国革命;30年后,即1957年3月,他回到了他始终热恋着的这片故土。这以后,他又相继于1960年2月和1961年12月,两次回乡视察。  相似文献   

16.
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庄严时刻,在万众瞩目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汪洋湖从中央领导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获奖证书。此刻,他站在了荣誉的顶峰。在他身后,留下的是一串闪光的足迹:他从政40余年,工作变动16次,两地生活30年,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信念坚定,党性坚强,是优秀的领导干部;面对腐蚀与反腐蚀的严峻考验,他甘于清贫,淡泊名利,是廉洁从政的典范;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他都恪尽职守,忘我工作,是勤奋敬业的楷模;在改革的  相似文献   

17.
冯都 《党史博览》2004,(8):45-47
1931年8月,邓小平奉党中央之命,从上海辗转来到江西中央苏区,在当时肃反扩大化的危难之际,担任瑞金县委书记。在短短10个月的时间里,他勤勤恳恳,工作卓有成效,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杰出贡献。时隔40年后的1972年,邓小平再次来到瑞金。瑞金县的同志亲切地对他说:“您是我们瑞金的老县委书记。”这句话让邓小平感动不已。在他蒙冤遭受打击之时,老区人民还始终惦念着他。受命于危难之际1931年2月,红七军政委邓小平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王明等“左”倾中央领导人对邓小平不予理睬,半年不见他一面,不听他一次汇报。对于这种明显的…  相似文献   

18.
<正>曹志晔为了兵团新型工业化的进程而投身化工事业。13年磨一剑,他先后参加了八师天业(集团)天伟化工有限公司一、二期40万吨PVC、天业BDO-EG项目和化工三期特种树脂项目的筹建工作,设计出了不计其数的优化控制方案,使得自动化程度一次次提升,专业水平出神入化。他是该公司仪控部DCS工程师,作为一名DCS技术人员,他先后被评为最佳新员工、青年岗位能手、科技创新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师市劳动  相似文献   

19.
时光如梭,往事如烟。40年前毛主席接见了我,他的音容犹现在眼前。我曾经先后两次在长沙见到毛主席,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次是1956年,我还在宁乡县任县委第一书记的那一次,毛主席在专列上召开的座谈会。毛主席曾两次过问宁乡县的情况,第一次是1949年,  相似文献   

20.
时德乐同志25年如一日,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始终工作在采煤第一线,为煤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矿山铁人”,今年“七一”前夕,他被省委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把黑暗留给自己 把光明送给别人 采煤工作是人间最艰苦、最危险的工作。早上顶着星星走,晚上迎着月亮归,成天见不到太阳。可时德乐在千尺井下,一干就是25个春秋,始终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为伍,与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作伴,他身上5处骨折,兜里揣着40多张公伤证明,先后十几次住院养伤,患有严重的胃病和痔疮,还得过肝炎、结肠炎和关节炎。组织上先后5次调他到井上工作,但他一直不肯离开采煤第一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