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应该加强对专利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飞 《知识产权》1995,5(3):34-35
专利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对专利权的保护。而对专利侵权行为的有效处罚,是加强对专利保护的基本一环。如果对专利侵权行为处罚不力,就不能狠狠打击窃取他人成果、侵犯他人权益的非法活动,对社会也就起不到警戒作用。这样,也就不能有效地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不能维护社会科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一个国家在实行专利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建立起必要的、强有力的专利侵权惩罚制度,以确保专利制度的健康  相似文献   

2.
专利管理机关调处专利纠纷行为的法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振兴 《知识产权》1996,6(5):40-41,45
专利制度是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科技进步,繁荣文化知识,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专利制度的核心是依法保护专利权、促进科技发展。可以说,专利权保护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这项制度的兴衰。我国从立法之初就非常重视对专利权的保护,《专利法》第六十条就规定了“对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侵权行为,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专利管理机关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样两条专利权的法律保护途径。《专利法实施细则》和有关规章还赋予专  相似文献   

3.
杨利华 《知识产权》2009,19(1):55-60
专利制度通过确认和保护权利人对其专利化技术的排他性权利,使其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而激励发明创造.这是人们关于专利制度激励功能的一般认识.不过,专利制度的各项设计不以保障权利人报酬为目的,专利制度的运行也不当然带来报酬.专利权是对专利技术独占性使用而获利的潜在利益,专利制度所激励的,是通过专利将技术成果市场化的商业行为.不考虑市场的专利行为,是对专利与专利激励作用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赵启杉 《知识产权》2004,14(6):51-56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而政府促进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政策环境.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创新政策,竞争机制和专利保护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两种政策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支持和鼓励知识经济中的技术创新.过去大多数美国人都以美国的专利制度为骄傲,认为其能有效促进创新,从而整体上倾向于专利权的扩张和强保护.然而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在美国现行的专利体制下出现了专利权过多过滥的现象,这不仅不能促进创新,反而不利于技术开发和推广,甚至引起了对自由竞争的阻碍.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美国现行的专利制度.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FTC)和美国司法部(以下简称DOJ)在这样背景下就专利与竞争的协调以及现行专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召开了听证会,并做出了名为<促进创新-竞争与专利法律政策的适当平衡>的报告(以下简称促进创新报告).在此,笔者将简要介绍该报告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作出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问题专利的大量存在不仅导致专利质量低下,也给创新体系制造了巨大的私人和社会成本,这是美国2007年<专利改革法案>出台的根本动因.专利制度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审查授权体系和权利执行体系两个渠道,而问题专利折射出来的诸多弊端则反映了专利制度的整体失灵.在三种改革思路争论之后,人们选择了重构专利权,而改革的支点是改变专利权的有效性推定.这是近50年来美国专利政策的一次重要转折.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人类克隆技术的专利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越峰  魏衍亮 《法律科学》2003,256(2):104-110
美国专利制度中关于人类克隆技术的专利保护有三个问题 :(1)人类克隆技术是否是可享专利性的主题。 (2 )人类克隆技术能否满足可享专利性的实质条件。 (3)人类克隆技术上之专利权能否得到执行。中国应对人类克隆技术提供专利保护。  相似文献   

7.
专利制度最重要的功能是它的保护功能。一项发明创造能否获得专利,能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专利保护,以及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应该归谁所有,对侵犯专利权或者损害申请人、专利权人以及发明人、设计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都是与专利保护有关的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8.
俞静尧 《河北法学》2002,20(6):61-65
长期以来 ,我国法律中关于专利侵权处理的基本原则是民事处罚原则 ,对专利侵权纠纷的认识也局限在“是典型的民事权利纠纷”这一层次上 ,国内大多数学者较多强调民法理论对专利制度的统率、指导 ,略而不谈刑法理论对解决专利侵权问题的指导作用。通过对国内外专利权刑法保护、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围绕专利权刑法保护地位的确立 ,阐释了现存的困扰 ,并进一步论述了专利权刑法保护地位确立的社会价值与意义。力图揭示其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以便较为准确地把握专利权刑法保护的深度与力度 ,深刻地认识专利权刑法保护的重要地位 ,寻求专利权刑法保护地位确立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专利废除论中旨在替代专利制度的各种奖励方案,通过专利制度与奖励制度的对比,得出奖励制度并不优于专利制度的结论。专利制度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排除能够合理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实现专利制度的激励创新的功能;同时专利强制许可制度能有效缓解专利制度带来的公共健康危机。质言之,无需替代方案,专利制度通过内部完善能够更好实现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专利泛化与专利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利权得到了扩张和强化,由此引发了激烈的专利竞赛、专利申请和授权膨胀、问题专利增多、专利丛林等专利泛化现象.对专利权的过度保护打破了原有的专利政策在专利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增加了对创新的阻碍作用,走向了专利制度激励创新的政策目标的反面.虽然经济分析到目前还不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专利保护正确与否的基础,但它为专利制度的各种成分是应当更多还是更少提供了牢固的基石.2008年<专利法>第三次修订正是对其中一些问题的回应.  相似文献   

11.
专有技术的法律保护与行政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昊思 《行政与法》2005,(7):127-128,F003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们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劣势的知识产权领域的问题越来越得到各方的重视,笔者针对国际技术贸易中没有明确法律保护的“专有技术”,从范围,许可方式,合同中保密条款的设置以及我国的行政机关的参与角度着眼,对专有技术进行介绍,建议确立法律保护与行政保护相结合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2.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  相似文献   

13.
14.
尽管技术保护措施纳入了著作权法律保护范围,但并非所有的技术保护措施都能得到著作权法保护,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我国法律对此并没有明文规定,理论界亦意见不一。结合国内两起已决典型案例,提出受法律保护的技术保护措施必须符合合法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中的"知情—同意"框架偏向于通过信息主体自治以保护个人信息,这一路径选择对信息的合理流通和利用构成了严苛的限制,实践中也存在形式化问题。从理论基础和经验逻辑看,"知情—同意"规则需要考虑更为具体的场景;而在具体场景中,对信息主体的经济激励机制可以引导和促成信息主体的"同意"。因此可以将经济激励作为同意的促成机制,这有助于在不偏离"知情—同意"规则的前提下,为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合理利用双重目标的实现提供一种平衡方案。通过经济激励机制,信息处理者可与信息主体共享数据利用产生的经济收益,由此适当突破"必要性原则",获得超出为信息主体提供服务之目的的数据处理权限。但经济激励机制亦需受到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避免被泛化为普遍适用的数据处理后门。在当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定中,可以考虑引入经济激励制度,构建人格保护与利益激励相结合的"二元机制",在坚持人格保护的原则下,通过经济激励机制有效平衡个人信息保护与信息的合理流通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岁末年初,正是回顾与总结的大好时机。有意思的是,回首近年来的知识产权领域,颇有"乱花渐欲迷人跟"之感。原本清晰的问题,现在经历了一番你方唱罢他登场的热闹,反倒成了雾里看花。然而,正如几番沉浮的网络经济一样,甚嚣尘上的泡沫终究会消散,真相总会浮出水面。一、什么是中国国情 2003-2004年,我国DVD生产厂商开始向6C及3C集团交纳专利许可使用费,国内的卡拉OK经营者接连在外国唱片公司的起诉中败北,国内汽车产业遭受外国商标、专利权  相似文献   

19.
种子战争:植物新品种保护vs.种原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原的跨国采集和争夺已有400多年历史,但随着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种子战争"表现为国家间知识产权保护与种原保护的冲突.为此,CBD、WTO、WIPO、FAO均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与此同时,一些国家或地区也积极通过双边模式或国内立法创新,寻求解决途径.但鉴于种原采集、分布的历史现实以及育种的特殊性,国际多边机制仍是"种子战争"的根本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0.
《北方法学》2018,(2):103-111
从《环境影响评价法》注重形式上规定公众参与开始,2015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公民有知情、参与与监督权,开启了以公民参与权利为基础的公众参与立法保护模式。但是由于并没有以参与权利为核心设计具体参与制度,我国目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立法保护还存在原则性、不完整性、被动性、孤立性、分散性等诸多局限性,从而导致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无法发挥实效。必须在立法上明确公民参与权利,并从程序上保障公民参与权利的实现,才能真正发挥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