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众多非国家行为体的出现,说明对外交往已不再只是国家的专利。中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外交由中央政府统一管辖。地方政府、政党以及民众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不断加强对外交往、扩大国际合作,日益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形成了在中央外交框架内的分层现象。然而性质决定行动,这些利益体的对外活动都是也必须是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不得与国家利益相抵触的。  相似文献   

2.
正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进一步强调外交的战略谋划、主动塑造、开拓创新和积极运筹的思维和意识,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征程,也赋予主场外交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场外交的"东道主效应"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主场外交被定义为"在一国国(境)内开展的,由东道主扮演重要角色,并能对维护和拓展该国国家利益发挥积极影响的各类重要外交活动,包括双边和多边外交  相似文献   

3.
美国通过双边外交、施加立法压力以及组织国家同盟共同对中国施压等三种方式,试图逼人民币升值。中美在汇率问题上的争执和汇率战的硝烟,反映了在金融危机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城市外交在实现中国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和国家总体外交布局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发展为中国城市的对外交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国的城市外交既存在着进一步发展的机遇,需要我们更好地加以把握,也面临着一系列体制机制上的障碍需要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5.
杨毅 《理论视野》2015,(8):70-73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城市外交在实现中国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和国家总体外交布局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发展为中国城市的对外交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国的城市外交既存在着进一步发展的机遇,需要我们更好地加以把握,也面临着一系列体制机制上的障碍需要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6.
今年春天极不平凡,非典危机突如其来,波及全球政治与经济,更为中国带来一系列困难。世界卫生组织把中国列为头号旅游警告区,100多个国家对中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旅行限制,国家之间的正常交往受到严重影响。中国外交面临严峻挑战。然而,中国政府沉着应对、迎难而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令世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国外议会外交的兴起,全国人大的对外交往活动也日益活跃。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来全国人大对外交往活动的介绍和研究,试图揭示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在我国整体外交中的地位、独特作用以及其对外交往活动对全国人大自身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公共外交时代的到来,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优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公共外交内涵的共识涉及到公共外交的主体、客体、方法、价值、目标"五维"。从公共外交"五维"的视角优化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的思路如下:在主体维度,要从制度上明确人民政协和各级人民政协委员参与公共外交的角色和身份;就客体维度看,要提升政协委员的国际知识和公共外交能力,使他们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就价值维度来看,人民政协可以通过参与公共外交充分展示中国协商民主的魅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价值;就方法维度来说,借鉴公共外交方法,改进和提升人民政协对外交往技能和积极性;就目标维度来说,明晰人民政协公共外交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地区主义是冷战后国际社会的一大趋势。它有利于加强地区内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解决地区内的矛盾与分歧。根据地区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必须重视周边外交,坚持以邻为善、与邻为伴的睦邻方针;必须塑造多重身份,采用多种形式,参与各个次地区主义建设;必须处理好与周边大国和具有战略意义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一带一路"倡议全面落地的当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经贸、科技等合作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也提上了日程。以双边文化教育合作推动文化认同、民心相通是当下人文交流的重要渠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教育合作对于双边民众交往具有特殊的作用,将有助  相似文献   

11.
中日“冷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年末年初,国内外专家在评述2003年中国外交时,异口同声地称赞中国外交确实展现出新发展、新特色、新思维;在多边、周边、双边外交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可喜进展;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一系列外交动作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仅为中国创造了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也对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对中国积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4)
公共外交是为了提高本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主要在政府引领下对本国和另一国的群众起引导作用,使得他们对本国的国家看法发生改变。国家形象包括一个国家在自己国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一个国家在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相互交往过程中给其他国家及其公众留下的综合印象。公共外交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主要途径,它塑造高效的中国政府形象,中国国民的智慧、勇敢、坚韧、拼搏的形象,中国在经济上的迅速和平发展的大国的国家形象,以及充满活力的中国文化形象等。我国要同时面对机遇与挑战,为了塑造出正确的国家形象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1994年,我国党和国家、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领导人频频出访,举世瞩目,开拓了共和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海外舆论评论中国刮起了“外交旋风”:有的说1994年是“中国的外交年”;也有的说1994年是“中国外交获得成功的一年”。的确,过去的一年是新中国外交空前活跃、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中国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发展,双方高层往来增加,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两国军队交往得到恢复。1994年3月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访华。5月26日,克林顿宣布延长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并且决定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几种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对外交决策的要求出发,分析了邓小平外交决策和外交思想是如何适应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传统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等理论提出了国际体系中影响国家对外政策中的不同关键因素,反映着国际关系的总体要求。邓小平外交思想就是这样一种理性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体系要求的思想结晶。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中国在WTO体系中战略定位的变化入世五年,中国的表现获得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评价,取得了A 的成绩。其实,中国加入WTO也是一种商务外交行为。在WTO框架下,商务外交受WTO法约束,包括政策制定(含谈判)、政策执行和争端解决三个主要部分,覆盖面涉及双边和多边。入世后,中国的商务外交在这些领域上展开,取得了突出成绩。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已成为各国外交博弈的核心领域乃至直接竞赛的战场。中国国家形象自我认知和他者认知之间存在的内外和区域性差异表明,国家形象的塑造必须进行战略性改变,调整经济和文化的优先序列,将文化纳入国家形象的首要考虑范畴并以此引导和塑造完整的中国形象。基于价值认同的视角,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除了历史资源和文化符号的包装与营销外,方法论上应尽量采取普遍主义的原则,并尽力避免特殊主义的原则,在与国际社会分享共有价值观念的对话中增进他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可。  相似文献   

17.
过去的一年中,非洲国家积极推行整体外交策略,谋求自主发展。非洲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从一年两次的非洲联盟首脑会议到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从非洲六国首脑会议到首届非洲和南美洲峰会,从接待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政要来访,到48个非洲国家派团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非洲国家不仅在大陆内部加强彼此间的交往与合作,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影响,努力提升自身地位和作用。纵观非洲国家在一年中的外交举动,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8.
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基础地位已是当代国际政治学者和符国政治家们的共识.国家利益是决定国家外交政策和对外行为的根本因素.军事外交也不例外.所谓军事外交,是指主权国家的国防部门及武装力量旨在增进和实现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尤其是国防安全目标,与其他国家、国家集团或国际组织进行的交往、交涉和活动,是一国对外关系和总体外交的-个重要方而和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该国国防政策在对外关系中的体现.对一国而言,其军事外交的基本目标,无疑在任何时候都是要维护本国的围家利益.  相似文献   

19.
<正>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个纯粹的单边政策行为,而是需要得到其他国家政府的支持和配合。因此,人民币崛起为国际货币,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同时也是一个外交事件。货币互换网络进一步扩大与他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是中国货币外交最先开展、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中国的货币互换外交,主要是通过向对方央行提供人民币,来支持人民币在双边经济活动中的国际使用。不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2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外交也逐步兴盛,经济全球化为经济外交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得经济外交大有用武之地,经济外交在今后各国外交中的地位和比重将会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它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各国外交提出了新的任务。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强调合作和制度,其主要思想内涵恰恰也是经济外交的题中之义,试图探讨新自由制度主义视野下的经济外交,期望通过新自由制度主义这种全新的角度来论证经济外交拥有的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