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走向21世纪的发展任务就是促进社会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类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十几亿人口将始终是我们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离开了对人口问题的清醒认识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科学院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属于危及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因素,在中国当首推人口问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认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也是可持续发展最关键和最核心的问题。著名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对硬…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我国社会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至于如何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指出了前进方向,这就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关键举措之一。城镇化主要是指在工业化发展和市场经济推动下,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化的过程和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过程,是一个包括人口、地域、生产方式、生…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落脚点是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是要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过程,就是农民增收的过程,就是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有了新型农民,农民增收了,农业经济发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实现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难题,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作为中国社会基础的农村社会转型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政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论文深入阐述了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及其与城镇化的关联,强调指出:城镇化进程中需要特别注重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国作为农村人口众多的人口大国,必须更加注重这一问题.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供求问题(粮);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转市民问题(人)三大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呈现出许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新趋势。在农民人口众多的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现代化,而生活方式现代化又是农民现代化的具体表象和外部特征。本文着重叙述了我国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分析了其成因以及实现现代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建设和谐社会,“三农”问题无疑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种种不和谐最明显之处,实际上就是农村各个方面的滞后,所以要想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农村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农村的发展建设是重中之重。贵阳市的农村人口主要分布在花溪区、乌当、白云区、小河区、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和开阳县。2003年末,农业人口188.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31.22万人贵阳市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在使农业增…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渐次加快和深度发展,中国农民也开始由一个以农业为本缺少层次变化的"整体性阶级"逐渐"分化"为"不同的阶层",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愈加显性化。目前,学界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农民阶层分化的概念、农民阶层分化的动因、农民阶层划分的标准和类型、农民阶层分化的特征、现阶段农民阶层分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问题却涉及社会的各阶层,尤其在中国,农民占到全国人口的65%左右。因此,大众化的主要问题将是使广大农民认识、理解、接受、认同、信仰和把其内化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中国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奋斗史。我们这里所讲的现代化,指的是社会从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的整体性转变的过程,因此,也可以称之为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不能被看作是一种笼统的社会发展过程,更不能只看做是一种经济落后状态向经济发展状态过渡的量变过程。这是我们的研究前提。作为一个后发外源型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农民工与其他劳动者同等的劳动权利,但农民工的劳动权利长期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在法治社会,对农民工劳动权利的保障最终要上升为法律问题。必须从立法、执法和司法救济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已经是影响中国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成了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权利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的路径。并且,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在理论上确立农民权利的至上的地位,使得农民实现从“义务到权利”、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这是农民问题解决的根本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3.
民事执行标的应限于被执行人的财产和被执行人完成的行为。将被执行人的人身作为执行标的既不利于人权保障,也不符合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同时会助长“执行乱”现象的滋生。应着力完善相关制度,以期缓解“执行难”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农民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真正主体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当前使农民致富的根本条件;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电子互联网和信息化空前普及的今天,网络购物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在此情况下通过网络购物双重性去分析如何更好的维护消费者权益就显得意义尤为重大。尽管我国法律在某些方面已经体现了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关内容,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加强立法,强化行政监督和普及法律知识是当前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6.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文章指出我国现行法中规定执行救济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 ,明确公正与效率、分权与制衡是确立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基本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 ,从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对我国的执行救济制度进行构想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如何保护农民权益问题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长期以来农民权益遭到漠视和损害的根源不仅源于我国长期存在着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多年来农民问题上的政策偏差,而且源于对农民权益保护方面长期存在着的法律上的缺位。完善农民权益保护及其法律援助,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要切实保护好农民权益,急需从宏观立法支撑和法律援助的微观运作双重角度来构建我国农民权益保护法律援助机制。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制度还不够完善,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不时会受到侵犯和损害。工资偏低、拖欠工资现象普遍、养老和工伤保险投保率偏低,影响着他们当前和今后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平等、和谐社会的建设。应在努力提高农民工素质和维权意识的同时,建立具有农民工特色的工资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生育权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理应受到保护,但生育权的主体范围则是一直以来争论不断的问题。单身男性是否享有生育权,目前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规定,学术界也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单身男性生育权存在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呼吁国家建立专门的法律制度对其予以规范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警察在执行职务时也应受到民法上的名誉权制度的保护,这具有法理和现行法律的依据。对警察的名誉权是否采取与普通公民和法人同样程度的保护,民法上缺少明确细致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又缺乏运用现行法律规定和法理进行充分的法律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