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写小说可以虚构,写历史却不可.内地不少书刊谈胡适1949年的事,说"共产党方面未放弃对胡适的争取"、"西山一带的中共广播电台已经明确宣布:只要胡适不离开北平,不跟蒋介石走,中共保证北平解放后仍让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朋友传达了毛泽东给胡适的一个口信,说'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  相似文献   

2.
1941年6月,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从新加坡专程回国慰劳国共两党抗日将士.国民党为了让陈嘉庚"感恩图报",拨巨资在重庆安排了十分隆重的接待.不料,陈嘉庚却怒斥国民党是:"此等虚浮乏实,与抗战艰难时际不甚适耳."接着陈嘉庚到了延安,毛泽东用自己种的豆角、西红柿和邻居老大娘奉送的一味鸡汤盛情地招待陈嘉庚.陈嘉庚看了看饭菜,想起在重庆蒋介石花800银元宴请他,于是意味深长地对毛泽东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回到新加坡,陈家庚就公开发表言论,赞扬共产党其领袖及一般公务员,勤俭诚朴,吃苦耐劳,并下了这样一个结论:"断定国民党政府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  相似文献   

3.
人类在群体生活过程中,由于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信任的指向未来的特点决定了人们之间存在着特殊信任具有客观合理性,这也适合于政治集团内部.在面对外部威胁时,政治集团内部应建立起广泛的普遍信任,否则会因为整合能力的下降而危及整个政治集团的生存.国共内战时期,由于国民党内部的许多成员本质上是争权夺利的政客,受中国伦理信任模式的影响,以及蒋介石政权的个人专制和独裁,国民党内部始终无法超越特殊信任,建立普遍信任.相反,在蒋介石派系和地方军事实力派、蒋介石派系和国民党内其他政治派别间以及蒋介石派系内部之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和博弈,最终导致了蒋介石政权的败退大陆.  相似文献   

4.
新丁 《各界》2008,(5):18-19
1949年,蒋介石逃到台湾后,稍稍喘了口气.当时宋美龄正在美国寻求援助,她感到,美国不再支持蒋介石,国民党无论如何也守不住台湾.美国政界大多数人也认为,要不了多久,台湾就会被共产党军队攻占.……  相似文献   

5.
方志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杰出领袖、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1935年1月,方志敏不幸被俘入狱.同年8月被蒋介石下令秘密杀害后,烈士的忠骨却一直下落不明.  相似文献   

6.
马润身诞生于民国七年,在粮食与知识的双重饥饿中步入学堂,几番周折又踏进了黄埔军校的门槛,成长为国民党军营中一位宪兵连长.因工作关系,曾接触过冯玉祥、于右任、何应钦、白崇禧、蒋介石、宋美龄、杜月笙等国民党名将以及上海滩名流,为他们安全警卫.在上海,因其手下士兵误伤他人,国民党将时任连长的马润身打入监狱.出狱后,他深感国民党天下已为时不远.1949年7月回到了久别多年的长武县马寨村的故乡.  相似文献   

7.
谢泳 《各界》2014,(7):27-31
《读书》1999年第3期有陈红民先生一文:《智者千虑》.主要意思是说当年蒋介石请胡适入政府,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虽然胡适最终没有“被湿了羽毛”,但“胡适怦然心动,有欲迎还拒之态,虽然属人之常情,但也可见在一定条件下,修炼了三十年的‘独立地位’是可以放弃的,‘诤友’也能成‘战友’.”  相似文献   

8.
"史迪威事件"是抗战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民国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想必不会陌生. 事件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同年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双方因职务、个性和战略见解的不同而屡生摩擦.由史迪威指挥的缅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撤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责任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1944年双方最终摊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  相似文献   

9.
祝彦 《理论视野》2013,(9):62-67
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了战争奇迹郑洞国曾感慨道:"我们自知在政治上不是共产党的对手,便将希望寄托于军事上。"[1]确实如此,蒋介石国民党在政治经济上失败后,就诉诸武力,企图凭借军事上的优势打败共产党。结果是军事上也一败涂地。1949年冬天,蒋介石在台湾的日月潭,反省大陆失败时,认为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很多,"而主要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发动了对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的战争,但仅仅经过3年多的时间,便在自己发动的内战中败北,于1949年12月退至孤岛台湾.国民党为什么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丢失大陆全部呢?对此问题海内外众说纷纭.笔者以为,一代政权的盛衰兴亡,是由诸多历史合力共同铸成的.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垮台和覆亡,原因自然也是多方面的,然其主要者,则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大政方针彻底背离了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完全与发展前进的社会历史潮流相悖逆.  相似文献   

11.
周南 《各界》2008,(3):13-15
现存的中外学术著作,很多把宋子文描述为国民党特权分子,亲英美派代表,腐败和贪财.宋的家庭和蒋介石的密切关系使得他在国民党大陆政权1949年垮台一事上,招来诸多责难;……  相似文献   

12.
海峡两岸的著名史学家,围绕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博弈及其后续影响等问题,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展开热烈的讨论:一、蒋介石到台湾后反思失掉大陆的重要原因;二、国共为什么错失本可以和解的机会;三、国民党是否真正统治过大陆;四、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性格对战局的影响;五、共产党的成功得益于土改,还是得益于其强大的"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方直 《各界》2011,(9):87-89
胡适,现代著名学者。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说起胡适的婚姻,都知道他一生只结过一次婚,妻子是他母亲冯顺弟亲自给他物色的江冬秀。殊不知,婚姻之外他却有着一个深爱着的情人,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一一曹诚英。然而造化弄人,在痴情的曹诚英辗转海内外追随胡适长达数十年后,胡适依然未能给她婚姻。在这场传统婚姻和真...  相似文献   

14.
《各界》2009,(12)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相似文献   

15.
正长征路上的红军电讯员长征开始后,国民党的"固定位置作战"失去了作用。红军每天都在行军中,而当时国内还没有建立有线电话网络。蒋介石不得不借助无线电台来发送情报,下达作战命令。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的围截、围攻和围剿,我红军电讯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破译敌人密码"上。每一次都能巧妙地化解蒋介石的围剿。红军电讯员是通过严格考核和选拔出  相似文献   

16.
赵诚 《各界》2010,(8):80-83
从《自由中国》到“中坜事件” 1950年代,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之后,先有吴国桢向蒋介石进言,实行“政党政治”,为蒋不容,1953年出走美国,次年与蒋反目,指责其独裁专制。后有雷震1960年反对蒋介石违宪第三次连任“总统”,  相似文献   

17.
王奇生 《理论视野》2011,(12):51-54
下面我想讲讲国民党。国民党跟蒋介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现在有的年轻人因为对当前的政治有看法,而去怀念国民党时代,这个绝对是有问题的。不管怎么样历史总是在进步,相对于大清王朝与北洋军阀,国民党绝对要强很多。同样共产党能取代国民党,自有其优长。我们如果撇开其他不谈,只从一个  相似文献   

18.
“中央研究院”(下称“中研院”)迁到台湾后,胡适有时由美访台,多数时候是为到历史语言研究所(下称“史语所”)读书借书.一次他从美国写信给史语所所长李济,拜托找一小块位于傅斯年图书馆附近的地,他想买下盖几间小房潜心读书,但绝不要所里补贴.以胡适的地位和影响,李济感到此事不得擅作主张,遂报告“中研院”总办事处.院长朱家骅感觉亦复如此,即呈报台湾最高当局.以蒋的性格未必会喜欢胡适,但以其“愿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的宏图,早就有心笼络这位士林领袖,遂下令拨一块地盖一幢小房赠与胡适,经费由蒋自己的稿费中列支.李济未料到事情会弄到这个地步,但也只得听之任之.“瓜田不纳靴,李下不整冠”,以胡适的清望,这件事最先的考虑似欠周详.  相似文献   

19.
老陕张奚若     
史飞翔 《各界》2013,(10):1-1
张奚若(1889年~1973年)字熙若,自号耘,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学家、西方政治思想史学者.1941年3月1日,国民党召开国民参政会二届一次会议.会上,张奚若当着蒋介石的面猛烈抨击国民党的腐败独裁.蒋介石感到难堪,按铃提醒,语气平和地说"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张奚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从此不再出席参政会.参政会下次开会时,国民政府照例给他寄来了开会路费和通知,张奚若当即回电一封:"无政可参,路费退回."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33)
自北伐开始,蒋介石与当时国民党作为实系替新中国创造一个高层机构,包括形式上具有全能性的政府,统一军令下的国民党军,全国通行之币制,数百年来未及施行之征兵法,从而获得列强承认,此工作之一部分在1937年以前借北伐以及中原大战时推行。直至中原大战,统一与民生,蒋介石在两难中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