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章林 《前线》2020,(10)
正西汉前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控制西域地区,并不断进犯中原地区。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持续了数百年,这期间既有汉将投降匈奴的,也有匈奴人降汉的。这些降者在辅佐新主人时,往往得不到重用。不过,有一个被俘的匈奴人却是例外。他不仅受到汉武帝的重用,最后还成为汉武帝的托孤大臣。这个人就是金日磾。  相似文献   

2.
《实践》2007,(10):2-2
内蒙古乌审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举世闻名的"河套人"发祥地。匈奴、鲜卑、突厥、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曾先后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中国北方发达的古代文明。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以纷呈的文化异彩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共铸了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辉煌。乌审旗境内历史遗存不胜枚举,仅古墓群就有16处之多。位于乌审旗苏力德苏木的翁滚梁古墓群是其中的代表,是达延汗及其四代皇  相似文献   

3.
刘运动 《世纪桥》2007,(2):97-99
西汉初期,对匈奴实行以“和亲”为主的民族政策是为了安边保境、争取发展的机会,虽然有妥协退让的一面,但亦有进攻的性质。通过与匈奴“和索”,输送给匈奴地区大量的汉族物资,“派辩士风喻以礼节”,对匈奴进行经济文化渗透,达到“毋战而渐臣”的目的。这种渗透是建立在汉匈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这一基础之上的,渗透匈奴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开疆拓土,或巩固已开拓的疆土,实现统治者的大一统思想。  相似文献   

4.
胡匡敬  包斯钦 《实践》2004,(3):43-44
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古以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活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有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等诸多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明.这里又是草原文化与汉文化、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交汇和融合的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两汉时期的雁北地区是北方匈奴、鲜卑等民族和中原汉族人民的聚居地,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使该地区的文化呈现多民族共存的特征。该地区的文化融合现象和特征虽然文献记载较少,但目前发现和发掘的考古遗存却较好地保存了这一民族文化融合现象。主要表现为汉族墓葬中发现匈奴、鲜卑等民族的文化因素以及在鲜卑墓葬中发现汉族文化因素的文化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6.
司马炎建立的西晋,从公元265年至317年,历时52年,最后被匈奴人建立的汉国灭亡。晋宗室司马睿逃到江南重建晋政权,史称东晋。东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  相似文献   

7.
吴忠礼 《共产党人》2007,(17):53-54
万里长城是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当政时,于始皇三十三年(公元214年)修筑的北方防御匈奴南侵的一条战略军事工程。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东至辽东,"城堑万余里",  相似文献   

8.
吴忠礼 《共产党人》2007,(15):50-51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时常受到北方匈奴部落奴隶主贵族的严重威胁。具有雄才大略的武帝刘彻继承皇位以后,为了彻底解除北方的边患,给边地各族人民群众带来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他下决心举全国之财  相似文献   

9.
《奋斗》2017,(17)
正有位老人,扎根黑龙江60载,将毕生精力用于北方民族文化的发展,用于祖国历史文化事业的研究。他研究历史,关注现实,提出建议,将黑龙江、将祖国更好发展作为自己毕生的责任。为了填补古代北方民族文化研究的空白,他毅然决然地扛起了北方民族文化研究大旗,奠定了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研究的基础,使社科界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北方民族文化;他使黑龙江流域文明走入人们视野,证明了黑龙江流域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同样,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4,(11)
<正>一、火不思的历史来源最早的火不思约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是一种由我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创造的弹拨乐器,它以羊肠为弦、挖木为槽,琴轸并列一侧。相传西汉元帝时,王昭君被选出塞,在去匈奴的路上,王昭君的琵琶坏了,让匈奴人模仿制作了一把新琴,这就是火不思的前身。由于仿得不是很好,王昭君看后笑着说:"浑不似",由此火不思历史上又音译作胡拨四、琥珀词、浑不似等。发展到元朝,火不思成为有历史记载的蒙古族传统弹拨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4,(9)
<正>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发展历程集中反映了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进程,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中反映。中国北方草原文化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具有鲜明地区特点、民族特点的区域文化。古代北方地区的城市发展是古代北方草原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北方草原多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出发,探讨北方地区城市形成、发展与文明进程的关系,才能正确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5,(3)
<正>近年来,达茂旗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让文化的阳光照"靓"草原。拢准依托,打造游牧文化特色品牌作为内蒙古19个少数民族边境旗(市)和33个牧业旗之一,达茂旗有距离呼包二市最近的天然草原,有1.6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历史上,林胡、楼烦、匈奴、鲜卑、蒙古等众多游牧民族,在这片草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游牧文明,其中以蒙元文化为代表的游牧文化最为典型。达茂旗境内留存的大量岩画,表明这里很早就是游牧文明的重  相似文献   

13.
金点强 《党员文摘》2008,(11):12-13
丝绸之路:打通中国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外传的通道西汉时期,两度出使西域的张骞.虽然没能完成汉武帝最初交予他联合大月氏人共同抗击匈奴的使命,却无意中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中国文化从这里第一次大规模地向外传播。  相似文献   

14.
邹万银 《实践》2006,(9):43-44
草原文化是人类社会重要文化形态。从它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看,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各个重要阶段;从它的分布区域看,它遍布于欧亚大陆。笔者这里所说的是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是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由世代生息在这里的先民,特别是阿尔泰语系民族创造的文化。我国草原地区通常包括沙丘和森林地带,在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17,(3)
中华民族大家庭,由56个民族组成;中华传统大文化,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数千年而历久弥新。因为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它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发展进步,对促进中国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华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中华优秀文化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把文化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的高度和国家战略的新层面。为更好地阐释和弘扬中华文化,白朝蓉先生就"中华大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血脉渊源"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和研究,本刊特将白先生的研究成果分三期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正>13世纪,蒙古人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结束了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动荡的历史,同时也继承、整合和发展了历代草原民族的文化,并积极吸收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合理成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蒙古文化,成为北方草原文化的主流文化,并延续至今,影响日益扩大。世界各民族文化或多或少都带有多元性、复合型特征,但恐怕没有哪一种文化像草原文化这样具有鲜明的多元整  相似文献   

17.
《求是》2010,(19)
<正>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极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一、草原文化的战略地位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近年来大量的考古资料和已有的研究证明,作为草原文化发祥地的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不但分布有  相似文献   

18.
据史料记载,公元1875年中国北方持续大旱,但在这年的2月,华北地区却下了一场大雨,这也是那一年的第一场雨。这场雨,不仅缓解了北方的严重旱情,也令数千年铁板一块的封建统制根基发生了动摇: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再不放下天朝的架子向两方虚心学习,总有一天“中央之国”将难以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相似文献   

19.
匈奴是最初在蒙古高原活动的游牧民族之一,我国从有记载的编年史开始就一直有他们的踪迹——殷周时称鬼方,后又称混夷、獯鬻、猃狁;春秋时称戎、狄;战国后特别是秦汉以后称匈奴或胡。匈奴人“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平时以畜牧和狩猎为生, 遇有战事,跨马出征。他们甲胄轻便, 身体健壮,勇猛异常,往来迅速,出没无常,用复合骨片制成短而有力、便于骑兵使用的弓,以善射闻名;近战中用马刀和长矛。从春秋时期开始,匈奴人不断南下袭扰,西汉武帝时期遭到打击,元气大伤,于西汉晚期发生分裂, 呼韩邪单干率部归顺汉朝,逃到中亚的郅支单于被汉朝消灭,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  相似文献   

20.
乔布英 《实践》2008,(10):53-54
鄂尔多斯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出土文物和有关资料记载,在鄂尔多斯地区,战国时期就有匈奴人的胡笳等乐器,西夏时期就有琵琶等乐器:元代.有“牛皮大鼓”、“胡笳”和萨满教的“仪鼓”、“拍板锣”等。据明代人记载: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群众往往于劳动之余,聚集在一起吹胡笳,弹琵琶,引吭高歌,翩翩起舞,民间的音乐、舞蹈活动相当频繁,历史题材的说唱也很普遍。到了明代后期,蒙古族的民间说唱艺术比较活跃,如民间歌曲《三百六十个黄羊》、《四公主》等流传较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