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人民币出其不意地升值,普通老百姓一时不知所措,甚至判断不出来这到底是好事还不是好事。在中国进入WTO的今天,在中国经济更加迈向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人民币升值的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影响将是广泛的,深刻的,有时甚至可能是振荡性的。但在整体意义上看,它事实上是政府给人民币持有者派送的一个“大礼包”。此次人民币升值,在本质上讲是对人民币自身价值含量的重估。也就是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本身的价值即含金量发生了变化,而我国多年来并未对人民币本身的价值进行随机调整。重估,就是重新界定人民币…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个月,世界经济形势渐趋好转,尤其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外贸形势好转,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又成为国际舆论的中心话题。一些国家政要也开始鼓噪人民币升值,先是美国人喋喋不休,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访华前就公开表示,希望人民币升值。然后是欧盟“三巨头”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欧元区主席容克、欧委会经济和货币事务委员阿尔穆尼亚共同发难,在中欧峰会之际施压人民币升值。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就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国内外的报道漫天飞舞。金融危机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好转,欧美日等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那么,人民币升值或不升值,究竟会对我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具体结合笔者研究的专题,人民币升值或不升值,究竞对上海的航运业和造船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笔者就试从人民币汇率的历史变化状况(如图1)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陆平 《新东方》2005,(11):36-39
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这是一个持续了几年的话题。随着2004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突6000亿美元,市场或受惊扰,或有意炒作,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卷土重来。中国面临着选择,是继续顶住货币升值的压力,包括经济压力和国际政治压力,从而承担“冲销”和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成本,还是进行汇率机制变革,同时承担货币升值引致的投机风险和经济动荡风险?显然这里涉及到复杂的成本收益计算。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经济正走在一个十字路口:一面是“风景这边独好”.特别是欧债危机之下,“中国救世界”的论调不断被媒体抛出:另一面,房地产巨大泡沫正在受到打压,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会不会重蹈日本覆辙?  相似文献   

6.
金瑜 《今日上海》2008,(7):36-38
主持人: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制造”能否顺利地转型为“中国创造”,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附加值。中国经济要实现转型,倚重于创新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采访英特尔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全球首席法律顾问布鲁斯·斯韦尔先生和来自长江商学院的著名战略学教授滕斌圣先生,一起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我国前一阶段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可谓是见仁见智。一部分人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十分不利,一是不利于克服通货紧缩,二是不利于吸收外资,三是容易诱发金融风险。一旦人民币升值而钳制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不会缓解东亚地区通货紧缩的压力,反而会使东亚地区经济变得不稳定。当然,也有另一部分人认为人民币升值是有很大好处的。比如可以更好地运用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开放资本账户,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相似文献   

8.
谢银玲 《前沿》2008,(4):77-81
本文以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为交叉线索,讨论一国币值“低估”或“被以为低估”对资本输入国资本市场的本质影响。事实上,人民币的升值问题,在本质上原本就不仅仅是货币购买力的问题,更多牵涉的是国家总体经济面的发展,不应当与他国的贸易赤字直接联系。人民币应否升值或重估,从外部看,关键不在国际问的压力有多大,而在于全世界投资人对人民币升值以及中国经济将持续高度成长的预测上。但从内部看,中国近年来作为世界主要资本输入国,本文认为基于金融长远考虑,也应为人民币建立一个更能适应中国经济变迁的汇率政策,以缓减经济高成长期的资本账冲击和降低金融风险,而这才是人民币需要重估的根本理由。  相似文献   

9.
《人大建设》2003,(10):46-46
最近,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个话题——人民币该不该升值。日本、美国甚至IMF(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纷纷对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7月7日《解放日报》邀请了潘英丽和杨长江两位专家对此问题进行对话。两位专家说,眼下,指责中国的矛头主要有两个:一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升值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笔者认为在鼓吹人民币升值的背后可以真实地看到美日推行经济霸权的策略。日本要在战略上要抑制中国的发展,在舆论上宣传中国为日本通货紧缩的主因并到处游说以打压中国蓬勃兴起的工业化;美国采取在呼吁人民币升值同时放任美元汇率不断走软的策略,这就意味着通过美元贬值来减轻其承担的巨额外债,同时刺激产品出口,转嫁国内危机。我国许多学者也赞同人民币升值并论述所带来的利益。笔者认为这些好处并不确定,但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危害却会立即出现;大量的国际游资和房地产投资等投机资金怂恿一些经济学家、大的投资银行齐唱人民币升值,以期达到投机获利目的,它们将给中国的经济安全带来危害。在可以预见的两至三年内,人民币不应当大幅升值,政府也不应当主动去调控汇率,而应当保持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一个时期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还有升温的势头。围绕人民币的升值问题,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蓄意制造了“人民币升值论”。其实,人们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不难看出,当时在周边许多国家货币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中国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安全做出了贡献。事实有力地证明: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有利于世界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2.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最近为中国抑制通胀支招,他认为中国应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对中美两国都有利。人民币升值真的能有效抑制当前中国的通胀吗?2月26日,厦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联合发布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春季预测报告认为,人民币升值不是降低通货膨胀的有效办法,且有可能进一步加重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需求的依赖。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升值预期引发短期资本涌入我国的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双  任子俊 《求索》2011,(9):14-16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西方国家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对人民币施加强烈的升值压力,必然在国际资本市场形成巨大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这可能引发短期资本大量涌入我国。本文在分析人民币升值预期和短期资本流动的基础上,利用无抛补利率平价理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引发短期资本涌入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进一步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VAR(3)模型证明了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引发短期资本涌入我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一边是美国要求人民币按照美国政客的意愿升值,另一边人民币的一年期不交收远期汇价出现贬值。前者的理由是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估值过高,从而导致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即中国贸易出现巨大贸易顺差。后者则是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及金融  相似文献   

15.
媒体声音     
人民币升值治不了美国“经济病” 美国的很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认为,北京在操纵货币,令人民币人为贬值,使其出口产品享有价格优势,阻碍了美国的经济复苏。近日,美国众议院的一项法案要求对人为贬低货币的国家征收惩罚性关税,显然是针对中国。  相似文献   

16.
荐书     
《创造》2009,(12):86-86
《多难登临录》:金融危机与中国前景 本书以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手札形式,实时记录了在当今全球金融危肌背景下,中国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面临的挑战,如中国新劳动去出台、医疗改革、人民币升值、科技转型等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恰逢后危机时代,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同时整体上全球经济也开始踏上复苏之旅。人民币汇率政策的重点已经不是单一地讨论是否升值,或升值多少。一个正确的方向是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通过市场的自由交易使各种供给与需求的力量自动达成一个相对合理的汇率。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升值的步伐终于把“7”抛在了后面。2008年4月10日9点15分,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信息,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突破7:1,达到6.992:1,至此,人民币汇率正式进入“6时代”。对中国经济而言,“破7进6”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特别是对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而言,影响又是如何?企业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义德 《求索》2008,(7):14-16
人民币升值对于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具有负面影响,对于扩大进口和资本输出却有积极作用。正确把握人民币升值的传导机制,客观分析人民币升值的效应,科学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于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03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但中国经受住了一系列的考验,经济迅速增长,全世界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