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清代,大量外来移民进入武宣,使武宣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族群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在长期的杂居与聚居生活中,土著与移民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有经济上、文化上的冲突,乃至武装械斗,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各个民族、族群之间逐渐走上相互融合的道路,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发生了融合.  相似文献   

2.
大杂居、小聚居是我国民族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杂散居地区的民族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分析它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它在我国民族问题全局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杂散居民族分布的特点杂散居民族是相对聚居于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而言的。我国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即就整个祖国版图而言,就所有的民族来讲,彼此是杂居的;但杂居中有聚居,聚居中又有杂居,杂居中还有散居。民族杂居和散居,本…  相似文献   

3.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中经春秋战国时期诸族群之间的战争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内迁的诸族群最终在族群意识上趋向认同于华夏.至战国中晚期出现了华夏族群居中,戎、狄、蛮、夷诸族群居于四边的分布格局.这一分布格局无论是在客观上的民族地理分布或是思想观念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研究散论之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的基本发展背景和基础。各民族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结成了紧密的关系 ,甚至互相融合。在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中 ,一定要意识到不同时期的民族在内容和概念上是不同的。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可以概括为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汉族民间与少数民族民间的关系、少数民族民间的关系四大部分 ,而西南民族关系的特点则可概括为分布上的大杂居与小聚居、政治上的多元一体、发展阶段的不平衡性、经济上的互补性、文化上的多元交融。  相似文献   

5.
我国少数民族多而分布广。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特别在抵御外来侵略和反抗国内阶级统治的斗争中,结成了生死与共,血肉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了各民族交错聚居和广泛杂居的局面,一个民族完全居住在一个地方的很少。我旗(四子王旗)就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回、满、藏等十一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区。蒙古族、藏族绝大部分聚居在杜尔伯特草原上,以畜牧业为主;汉、回、满、部分蒙古族杂居在农区,以农为主。各民族虽有地域划分,但基本杂居在一起,牧区有汉族放牧,…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少数民族,除了大部分聚居在边疆和民族自治地方外,还有回、满、蒙古、苗、彝、瑶等民族约两千多万人散居、杂居在全国的城镇和农村。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是整个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散杂居的少数民族工作,根据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律,切实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使散杂居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有了空前发展,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从立法上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国务院颁布了为数可观的法规,一些部委制定了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从行政上看,国家建立…  相似文献   

7.
在区域史研究中,应该重视对族群差异及其关系演变的探讨。在大量汉人迁入之后,明清时期沅水中上游的族群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动,汉族人口逐渐占据人口主体地位,形成民族杂居局面。由于经济利益和文化差异,沅水中上游的族群冲突是激烈的,从而深刻影响了区域社会的发展,然而在长期的交往中,加深了相互了解的各族群最终还是走向融合与共居。  相似文献   

8.
秦海燕 《传承》2009,(6):166-168
广西东北部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自古以来居住着汉、壮、瑶等族,其中汉族和瑶族是桂东北的两大民族,自隋唐以来,两族就毗邻或交错杂居,在经济文化上有密切联系。自隋唐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瑶汉之间接触日益密切,地域上相互杂居,经济文化上密切交往,民族间互相"融合",斗争中共患难,结成了彼此的密切关系和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9.
广西东北部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自古以来居住着汉、壮、瑶等族,其中汉族和瑶族是桂东北的两大民族,自隋唐以来,两族就毗邻或交错杂居,在经济文化上有密切联系.自隋唐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瑶汉之间接触日益密切,地域上相互杂居,经济文化上密切交往,民族间互相"融合",斗争中共患难,结成了彼此的密切关系和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各民族长期以来就是共同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杂居,形成了既有一定聚居区域,又分散居住在其它地区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民族散居和杂居的状况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我们党和政府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时,对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工作十分重视,把此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民族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都一律予以尊重和保护,并根据散居、杂居少数民族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采取…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非常复杂,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一方面,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另一方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例如,藏族和蒙古族居住虽然比较集中,但藏族除在西藏居住外,在四川、青海、云南等地也有聚居区;蒙古族除在内蒙古外,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也有聚居区;回族居住状态更加分散,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维吾尔族虽然集中居住在新疆,但在新疆境内聚居和杂居着哈萨克、柯尔克孜等13个少数民族。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相似文献   

12.
<正>迪庆,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历史上各民族在这里南来北往,形成了以藏族为主体,藏、汉、傈僳、纳西、白、彝、苗、回、普米、怒、独龙等11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建州50多年以来,在党中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文化作为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而被保护发展创新,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在思考河套文化时,特别是要思考文化在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进而影响各族群的生计方式。在河套地区的历史进程中,战争、移民、屯田、交往等活动,不仅使生产要素在各项活动中得以重新配置,也引起了文化的摩擦与冲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使文化多元化成为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平台,并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4.
西南民族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我国西南民族聚落形态,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而形成,有聚集型和散漫型两种基本形态。西南民族聚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与该地区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散居”的分布特征相关税,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特征。应采取多元的视角研究西南民族聚落。  相似文献   

15.
民族宗教问题主要是指在民族聚居地区和民族散杂居地区由于宗教问题而引起的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问题.目前在我国,民族宗教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在民族聚居地区主要是由藏独和疆独势力利用宗教问题而引起的民族问题,在民族散杂居地区主要是由于社会变动后藏传佛教、西部伊斯兰教东移而对我国宗教格局的影响及由此引起的宗教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还有一个美国、西方渗透的问题,这对我国的民族宗教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给民族关系的和谐带了一定的影响,必须从维护民族关系和谐的高度,积极探索解决当前民族宗教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管理是在我国国情以及由此决定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许多个民族共同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不断接触,相互帮助,在不断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混同居住,经济往来密切,在相当大程度上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各个民族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到了近现代,中国各民族又共同遭受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有着共同的遭遇和命运。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并肩奋战,各民族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兄  相似文献   

17.
《今日民族》2007,(5):54-56
一个省会城市辖有3个民族自治县,这在全国是少有的,它就是昆明。除此之外,昆明市还有7个民族乡、45个民族聚居村委会、2196个民族杂居村;全市有少数民族人口76.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19%,有9个世居民族;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市是一个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全市共有21个民族,总人口150万人,其中蒙古族16.3万人,其它少数民族5000人。人口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格局。多年来,鄂尔多斯市委、政府坚持把民族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不断创新民族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开创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民族团结和睦的良好局面。特别  相似文献   

19.
糜镇是山东省陵县的第一回民大镇,全镇有回族群众7600人,回族聚居村、回汉杂居村9个。近几年,该镇在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坚持不懈抓好  相似文献   

20.
方翊霆  徐中意 《八桂侨刊》2023,(2):80-87+94
从19世纪中叶起,大批中国移民抵达拉丁美洲,秘鲁是最早一批接收华人移民的拉美国家之一。该国的语言政策受宗教运动、政治转型、民族构成等多种因素影响,且反过来可以影响本土居民对外来文化的看法。从存在主义视角来说,初至秘鲁的华人是被边缘化的“他者”,地位低下。为改变原本受歧视的状态,华侨华人通过两条纽带塑造自身形象,尽力融入主流社会,这两条纽带分别是以宗教皈依为代表的族群外纽带和以社团关系为基础的族群内纽带。族群内外纽带在双语学习的背景下进行,并在此文化基础上发挥更大的交互作用。在吸纳外来移民的过程中,秘鲁的语言政策也适时更新,语言政策与不同族群间的文化交流之间是一套周期性的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