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万军 《当代贵州》2016,(38):52-53
正泛舟牂牁、行走古镇、做客"布依"、探秘"长角",在一个个精彩"转身"后,六枝这个"山水丽人"开始崭露头角。老王山,公路弯弯情悠悠;牂牁江,碧水怀珠意潺潺。有"夜郎古国"之称的六枝特区,集"青山绿水、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三大特质为一身,是贵州省内不多见的多样性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来,六枝这个一直不为人所熟悉的"深闺之地"乘着旅游产业整体转型的"东风",实现"精彩转身",逐渐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2.
9月22日,2011中国·六枝"发现——原始牂牁江"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在贵阳召开。由六枝特区区委、区政府主办的"发现——原始牂牁江"系列活动从即日起正式启动,此次活动包括"牂牁江"杯首届野外垂钓大赛暨牂牁江帐篷音乐节、摄影科考活动暨"牂牁江杯"首届原生态摄影大赛及"老王山探秘"科考活动。  相似文献   

3.
<正>有人说:"牂牁是中国的。"也有人说:"夜郎是世界的。""中国牂牁,世界夜郎。"亦可以说是六枝的。在很多人眼里,农业才是六枝的发展优势,旅游历来都是六枝的"短板",其实不然。从南向北,一路喀斯特自然风貌、古文化遗址、民族风情和民间文化,犹如颗颗明珠镶嵌在乌蒙大地,让六枝特区旅游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加之夏季平均14.5℃的独特气候条件,使六枝成为天然的避暑胜地。先从南部的牂牁江看下去。"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曾对夜郎国作这样的记载;彝文《水经注》说:"县  相似文献   

4.
付松 《当代贵州》2013,(23):46-47
文化,为旅游的发展赢得了空间,同时也因旅游的发展得以延伸、演绎和弘扬。六枝特区的生动实践,正成为文化和旅游"联姻"的典范。老王山,公路弯弯情悠悠;牂牁江,碧水怀珠意潺潺。从海拔2127米的山顶到海拔691米的山底,气温的差异、植被的变化,造就了这里"落差千余米,千米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和独特景象。山下默默流淌的牂牁江,孕育了古老而神秘的地域文化,千百年来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见证着一个西部特区的追梦历程。  相似文献   

5.
李万军 《当代贵州》2013,(12):50-50
探秘神奇牂牁、体验文化夜郎、感受箐苗风情,在六枝特区,都能让人如愿。"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这是《史记》对夜郎国的记载。"牂牁江即位于今天六枝特区西南部、流经六枝特区毛口乡一带的北盘江"正成为共识。沿江而行,牂牁寨、木城村,老  相似文献   

6.
正从"过路旅游城市"到"旅游目的地",从旅游产业"数量少""没特色""集聚弱"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100个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十佳风貌城市""魅力生态典范城市""中国优秀民族建筑之乡""中国苗侗医药养生之乡""中国酸汤美食之都"……凯里凭借"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声名鹊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彰显特色、全城全景,720亿元谋篇"山江公园市",凯里在全省首次把"山地公  相似文献   

7.
正盘活历史人文资源,注入现代生态文化,黄平在全域旅游探索中与时俱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升且兰文化品牌内涵。激活传统续接千年文化黄平历史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且兰文化。作为与夜郎齐名的古国名,"且兰"一词始见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庄乔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琢船于岸而步战……以且兰有琢船牂牁处,乃改其名为牂牁。"清代王孚镰在《牂牁江辩》中指出:"今黄平旧州都凹山之水,实为沅水所从出……则且兰,牂牁当以黄平旧州为定。"且兰国都遗  相似文献   

8.
正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从过去强调"控房价",到现在着重提出"去库存",房地产调控如此大转身的背后,是房地产库存与房地产泡沫的"受病之处""起弊之源"已经今非昔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是产业转移已出现新动向。现在,我国已面临产业转移国际化的新苗头,中高端制造业开始回流发达经济体,低端制造业则转移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9.
<正>六枝特区以同步小康为奋斗目标,加快"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发展步伐,同时着力改善民生,全面提升群众"小康指数"、"幸福指数"、"安全指数"、"满意指数",全力打造"幸福六枝"升级版。以园区为载体推进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建设2015年1月,随着生态高效茶叶示范园区(区级)、新华高山生态茶叶经济示范园区(区级)、牂牁江农业观光示范园区(市级)晋升为省级一般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六枝特区现有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7个,囊括  相似文献   

10.
正这里风光旖旎——夜郎故地牂牁江、贵州屋脊韭菜坪、雄奇壮美北盘江大峡谷……行走六盘水,就是行走在灵山秀水间;这里气候独特,凉爽舒适、滋润清新,"中国凉都"誉满天下;这里文化多姿,盘县大洞古文化万年流淌,梭戛长脚苗风情绰约,长征文化薪火相承,"三线"文化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1.
《当代贵州》2014,(8):I0001-I0001
正六盘水市素有"江南煤海"之称,是三线建设时期成立的我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产地,多年来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生态压力和环境压力,为此,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经济转型、跨越发展。2013年,六盘水市以承办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依托全市旅游资源和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工程,明确"贵州屋脊,中国凉都"的旅游定位,确立建设国际标准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总目标,激活全市旅游发展活力,拓展旅游发展方向,探索区域经济提速升级、跨越发展的新路径,开启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新时代,逐步实现由"煤都"到"凉都"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2.
正汇川区紧紧围绕"旅游让城市生活更精彩"主题,以"红色之魂、土司之韵、城市之光、海洋之恋、生态之美、户外之乐、汇美之川"为主线,展示全新旅游形象,促进旅游大发展。巍巍娄山关,神秘海龙屯,醉美遵义城。6月11日至13日,第七届遵义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在汇川召开。汇川  相似文献   

13.
彭美玉 《当代贵州》2013,(14):53-53
瓮字公在上,下边一片瓦。"巍巍大瓮千百年,安在黔山崖。"瓮安,周归"且兰",秦辖"黔中",汉列"牂牁",唐置"建安"。唐末平"播州之乱",始设"瓮水长官司"。宋元仍为土司世袭安抚,明末再克"播州",历设草塘安抚司。公元1601年,贵州巡抚郭子章置县建城,定名"瓮安"。瓮安,是一个完美诠释自然生态,风物人文的净土。这里,不仅集自然、人文、生态景观为一体,而且  相似文献   

14.
《奋斗》2016,(4)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2年中国举办冬奥会将带动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给我省发展旅游产业特别是冰雪旅游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注入了强大动力。我省应紧紧抓住"整体生态化"核心优势和"冰雪"特色优势,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抓住机遇、打造亮点、拓展优势,将"冰天雪地"的旅游资源打造成系列旅游产品,形成享誉境内外的旅游品牌,铸造更大的"金山银山",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夜郎文明源远流长司马迁《史记》载:"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李白诗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千百年来,无数的浪漫诗情沁染着夜郎。  相似文献   

16.
正福泉确立了"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的旅游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太极养生·古城福泉"文化旅游新品牌,推进"亚洲磷都"向"旅游之城"转变。8月10日,旅游盛会——黔南州第九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福泉市召开,福泉古城文化旅游节也同时进行。"一城一山一峡谷,一神一仙一福地",福泉古城肃然巍峨,福泉山灵气充溢,洒金谷风景如画,沈万山与张三丰的故事都让游客流连忘返……国庆节首日,"2016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展示篇之福泉文化周末聚"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举行。活动当天,福泉市非遗活态展演  相似文献   

17.
正设计投资720亿元,城市面积从34平方公里扩展到100平方公里。"山江公园市"催生凯里"人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景中"的"景区型"城市效应。隆冬,香炉山景区开发及提级改造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自2016年11月15日以来,凯里市围绕打造"三江公园市",20个重点工程全部启动建设。苗侗民族风情园、下司古镇等旅游名片的推出,改写了凯里市旅游产业"数量少""没特色""集聚弱"的  相似文献   

18.
孟丰林 《当代贵州》2012,(17):42-43
在贵州,按照国际通行的"旅游小镇"模式来规划开发50个旅游综合体,可以将贵州248个景区景点连线成面,改变以往贵州旅游资源"散、乱、杂、小"的状态,从而使贵州旅游升级换代,进入"区域旅游"的大旅游时代,并深度打造贵州休闲经济。促进"镇"与"景"协调发展《当代贵州》:近年来,贵州旅游业已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奇兵。在贵州大力建设旅游强省、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之  相似文献   

19.
黄万清 《当代贵州》2016,(18):48-49
正铜仁市碧江区开启"全景式、全时空、全产业、全民众、全要素"旅游发展新模式,重点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旅游发展"十全十美"为目标,全力推进旅游实现"井喷式"增长。铜仁市碧江区古有"黔东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今有"黔东明珠""黔东门户"之称号,境内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按照"全域共进、全域共融、全域共亲"的思路,碧江区开启"全景式、全时  相似文献   

20.
顾冰洁 《当代贵州》2022,(13):46-47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六盘水实现了华丽转身,一城山水入画来,"凉都"旅游扬帆起航.近年来,六盘水市相继获得了"中国健康城市""美丽中国·十大生态文明城市""中国最具潜力避暑旅游城市""全球避暑名城"等称号.逐年上升的数据、纷至沓来的荣誉,见证了六盘水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