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蒙文虎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0,(1)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中国传统哲学对“天人关系”有各种不同的阐释。古代哲人所倡导的“天人和谐”理念与征服自然的矛盾,仍是我们现代人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斌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3):68-69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其中包含着系统论思想的萌芽.但是这种两种思想毕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一个产生于农业文明时代,一个产生于工业文明时代,而且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本文从两种思想产生的背景、主客体之间关系、维持生态平衡以及价值论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晓丽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2(3):57-61
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解读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成、发展过程,分析其深厚的哲学底蕴,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联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思想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黄生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18(6):94-94
在中国哲学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有积极因素,但也有消极成分。积极因素是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的诗意境界,消极成分是人对天的依赖,也就是相信“天命”主宰一切,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一消极因素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弊病的总根源。下面,笔者着重分析一下“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存在的主要弊端。抑制了探究自然的科学思想,使中国人长期受制于自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不注重向外探究世界,而是注重向内探究人文道德关系,把主客看成浑然一体,以讲人生哲学、研究人伦道德为主,而不注重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石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2):83-86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这一观念可分为“天人相通”和“天人感应”两个主要方面。把这一观念直接读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能有失于简单。诚然,从古人的“天人合一”观念到今人的生态和谐追求未尝没有一线思路可通,但由彼而达于此,则需要审慎厘定所谓生态和谐的人文意蕴,也需要把“天人合一”纳入新的视野,通过切近的阐释予以义理上的疏导和引申。 相似文献
6.
鞠德峰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2,(2):24-26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不仅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内涵,从整体上看,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文道德精神内涵,本文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核心命题,并从诉求社会与人生价值,充满着扬主体意识以及追求通过内心修养达致尽显社会责任的人文道德精神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7.
罗健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4):51-53
在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等著作中,我们可以窥视并解读出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他的这一思想主要包括人类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及理性生物特征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关系两个方面。从中揭示出人类与其他生物在生物进化中的同等作用,人类与无机界、有机界和各种形式的生命的紧密联系,人类与整个自然界相互统一的关系。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使人们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建立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天人关系的探究,是中国哲学思维发展的主线。从周公、孔孟、老庄、董仲舒、程朱陆王直到近代的康有为,都高奏天人合一的主旋律。作为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对当今提倡的生态社会建设,既有文化上的参考,但又不能夸大其价值。 相似文献
9.
周昌忠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2)
中西文化相异的源头端在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 ,西方文化主张“主客相分”。本文对这两种理论本身 ,也即从哲学上对它们作比较。比较放在形而上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三元架构中进行 相似文献
10.
吴灿新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4):93-96
创建生态文明是全球当代必然选择的发展之路,创建生态文明应当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最高的价值取向是和谐,这种和谐包括天地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天人一体、天人和谐、天人相爱等理念,它是创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富矿。 相似文献
11.
王红雨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2):67-69
本文把"天人合一"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以此为基点考察中国未能产生诺贝尔奖得主的原因,并与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精神作一比较;同时探讨中国在教育及科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观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继承与理性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芳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4,17(4):95-96
1.可持续发展观是对“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历史继承首先 ,“天人合一”的思想阐述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乐相融的关系 ,它认为人的社会活动与自然条件相对应 ,有共同的运动周期 ;人的自然机体和人的社会功能属性与自然界有统一的结构 ,有对应性的联系。人和自然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庄子》所谓“人 ,天也 ;天 ,亦天也”,可以说是天人之间的自然联系与自然统一的一种表述。总之 ,人与自然是紧密地相联系的 ,是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的。因此 ,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 ,不仅要实现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 ,而且要达到社会系统与其外… 相似文献
13.
张羽佳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3):12-16
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宇宙自然学说,也是一种社会政治学说。董仲舒的“人副天数”的政治学说旨在从以“天”为本体的宇宙论推演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理人之法”,从而构建以阴阳五行为主干,以儒学为指归的具体政治制度。考察董仲舒的政治理论,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机制与现实指向,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谊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6(2):60-61
近年来,随着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全球生态危机的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对人类影响的重大性以及自然保持相对独立的重要性.尊重自然,才会尊重自己,只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才会使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使人类社会真正进步.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现代大部分中西方哲学家都比较赞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要真正了解这种状态,就有必要对"天人合一"的内涵进行解读."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有其传统意义,但"天人合一"也是一个有着广阔意义的哲学命题,在现代哲学领域中更应该有其发挥作用的天地,因此就有必要在符合现代的人与自然和谐精神的意义上对其内涵进行现代性的更深入的拓展,本文就是尝试从现代意义上对其进行解读,同时也就不再对其传统意义进行过多的赘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对人与自然关系上与现代环境伦理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的契合点就是对自然界系统性、规律性及生命价值的肯定。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环境伦理学的思考,对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问题及树立科学发展观问题,能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朱丽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36-37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贴近世情、国情、党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才能取得实效;要把”生活化”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价值取向,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尊重党员、群众的个人生活需要,要以生活为中心,思想政治工作载体要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这样,才能引导群众、党员以主体的身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可谓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阐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模式、战略和目标,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却奠定了华夏伦理哲学理念的基础。探讨华夏文化自然和谐的生命情愫将对科学发展观产生韵味隽永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纯静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4):162-164,168
随着生态问题的突出,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摆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理论依据可追溯至《周易》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观蕴含着对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挖掘其内在思想价值,尤其是整体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推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并能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内在的文化支撑与引导。 相似文献
19.
徐瑞仙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5,(1):75-78
在西方中心主义研究范式被奉为圭臬的当下,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研究中存在一些误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进行全面考察,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提供理论指导,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视角,坚持运用差异性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对西方经典社会保障理论进行扬弃,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相似文献
20.
张鹏飞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13-16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哲学基础,并为国人在不同的现实境遇中寻觅到了安身立命、修身养性、愉悦融和的生命皈依的审美旨归.探讨中华文化自然调谐的生命情愫将对科学发展观产生韵味隽永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