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世纪初俄国社会党的土地社会化纲领,是社会革命党对传统民粹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从农民经济角度对俄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种理论尝试与探索。它的提出使俄国民粹主义运动达到了一个新境界,为社会革命党适应变化了的革命形势,赢得农民的支持与拥护,为该党发展成为俄国第一大政治党派作了准备。自该纲领出台以来,俄国社会革命党人为了它的实现不断奋斗,但终究由于各种原因而未得以具体落实。虽然社会革命党土地社会化纲领最终并未真正实现,但其所包涵的积极意义和合理性因素不可抹杀,它们对俄国乃至世界其它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共产党。但是,在苏共执政的实践过程中,它未能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这一客观事实主要表现为: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革命时期实行的任命制、革命暴力手段和阶级斗争观以及革命思想意识得以延续了下来。而这些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后果。 相似文献
3.
俄国激进革命知识分子是近代俄国独特历史道路的产物,他们的思想和道德包含着深刻矛盾。以他们为主体的革命激进主义思潮和运动表达了俄国社会部分精英对国家发展道路的一种选择,对俄国解放运动和俄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4.
5.
从政治整肃到行政规训:新经济政策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知识分子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月革命既是伟大的政治革命,同时也是深刻的思想革命以及更为艰巨的文化革命.新经济政策既是苏维埃政权在经济领域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其在文化政策和意识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出于政权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考虑,苏维埃政权对部分反共反苏知识分子采取了政治整肃、司法镇压乃至驱逐出境的手段,这在当时曾在相当大的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遗留下了历史隐患. 相似文献
6.
基于国际核安全环境的变化和对核恐怖主义威胁的认知,同时为了提升美国在核军控领域的制度和话语霸权,也为了干涉其他国家内政、服务其全球和地区战略,奥巴马政府大大提升了反核恐怖主义政策在美国核战略中的地位。鉴于这一政策为美国在核军控领域制度和话语霸权服务的狭隘性质,它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缺陷:反核恐怖主义政策因果关系颠倒;反核恐怖主义政策的目标指向存在一定失误;美国核政策自身存在矛盾。正是由于存在着上述缺陷,决定了奥巴马政府反核恐怖主义政策必然会对国际反核恐怖主义努力产生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美国市民社会与政治民主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市民社会与政治民主关系的一般理论,特别是市民社会与国家权力型态的关系的理论.接着,集中分析了美国市民社会与其政治民主的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市民社会与美国政治文化的关系,主要揭示了美国市民社会的道德体系对其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所起的支撑作用;二是市民社会与美国政治参与的关系,尤其是社区层面的参与.最后,探讨了美国市民社会的变化及其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历次沙皇专制体制内自上而下改革的失败和完全缺乏西方式的市民社会的现实,规约了俄罗斯知识分子将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承担起推进和完成现代化的使命。由此,他们开始组织化,从知识精英走向政党精英。而后,布尔什维克又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但布尔什维克并没有摆脱俄罗斯知识分子那种由历史文化传统模塑的充满悖论的文化特质的影响,对自身文化缺陷和现代政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又一次使俄罗斯现代转型和自身角色转换陷入泥淖。 相似文献
9.
10.
西欧是许多现代政治理念和思想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现代恐怖主义的诞生地。冷战结束以后,意识形态冲突逐渐远离西欧的社会生活,民族冲突也逐步得到缓解,虽然无政府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运动等成为西欧恐怖主义的新根源,但从总体上看西欧的恐怖主义威胁逐渐减轻。但“9·11”事件以来,随着美国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宗教极端主义成为西欧面临的主要威胁,西欧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与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1922年,俄共(布)经过精心准备,发起了一场驱逐旧知识分子的运动.这场运动是布尔什维克党镇压反对派行动的必然延续,是苏维埃意识形态建设的组成部分,对布尔什维克党与知识分子正常关系的建立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驱逐运动以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为主要打击对象,70余名俄罗斯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优秀代表被迫离开祖国,而俄共(布)期望的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化并没有出现.政治上的不信任和长期的意识形态钳制,制造了苏联特有的"夜间人"现象.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mployment status, social capital,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young people in different kinds of political activities such as contacting, consumer, and protest activities. We focus on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f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ddressing three related questions: Do unemployed and employed youth display different levels of social capital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Does social capital favor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unemployed and employed youth? Is social capital more important for unemployed youth than for employed youth?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we compare long‐term unemployed youth to regularly employed youth using original survey data.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employment status has only a limited impact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ffecting only consumer actions. In contrast, the social capital resulting from associational involvemen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owever, rather than countering the effect of exclusion from the labor market, it plays a similar role for unemployed youth and employed youth. 相似文献
13.
巫统一党独大是马来西亚长期以来政党政治的一大特点 ,但是 1999年末马来西亚第 10次大选却表明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必将对马来西亚的政局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马来西亚政党政治变化入手 ,分析变化的成因 ,并对今后一个时期马来西亚政党政治和政局的发展趋势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4.
泰爱泰党以自己清晰具体的政策和组建大联盟政府的具体做法给泰国的政治发展注入了某种活力,在某种程度上,使泰国政治超越了传统的金钱政治以及政治掮客的控制,实现了资源分配的相对公平,实现了政府权力的长期稳定运行.而泰爱泰党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该党政治家及时地顺应了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播、维持和改变。一国政治文化主要依赖于内部诸条件的相互作用与耦合,但外部因素也是影响政治文化乃至政治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变量。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韩国社会经历过多次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规范的解体、分化与重组。韩国政治文化及其社会化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大,尤其是受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影响巨大。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三国对韩国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分析韩国政治社会化的历史与现实,将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走向政治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人际信任价值观被越来越多学者认为与国家政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社会资本等理论,甚至认为人际信任与现代民主社会政制是正相关关系,是影响现代民主社会政制的重要变量之一.然而,现实的数据表明,虽然越南的国家政制民主指数并不高,但是,越南的人际信任价值观却非常高.为此,本文试图以越南为例,对人际信任价值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出人际信任价值观不应该一概而论,其中的熟人信任和陌生人信任会对国家政制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要对人际信任价值观与国家政制之间的关系做出更为细致的界定,才能提高理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知识分子问世的问题关系到如何看待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本质和特征,怎样评价知识分子在民族文化中的作用,知识分子的民族特征、类型及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等问题.俄学界之所以对此争论不休,很大程度上与其对知识分子界定标准的多元化有关:或以社会结构为依据,或以知识分子的特点为出发点,或从知识分子的功能角度.实际上上述种种观点互为补充,应加以综合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Based on data from a Swiss survey study (N = 769),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individual‐level determinants of trust in political authorities from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individuals with a low level of education who feel materially at risk and politically powerlessness expressed the lowest levels of political trust. This relationship was explained with differential endorsement of normative beliefs. A mediation analysis reveals that normative perceptions of Swiss society as being threatened by immorality and growing social inequalities accounted for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material risk on political distrust. The rejection of a duty‐based citizenship norm (voting), in turn, mediated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powerlessness on distrust. Political orientation was unrelated to political trust. These findings illustrate the cognitive underpinnings of political alienation and suggest that perceived lack of political agency and perceived risk of social declassification are key factors in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istrus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