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新型政府管理方式。电子政务可以有效消除传统政府管理的弊端,其内容主要包括: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等。  相似文献   

2.
电子政务是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推进政府职能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对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行政层级为切入点,从内部管理、外部连接以及立法环境等视角对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了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省级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作用和所处的位置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赵军 《求实》2004,(Z4)
当代社会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作为一种革命性力量的互联网 ,它的普及正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电子政务由此应运而生 ,并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所谓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构造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电子政务使政府面临更大的挑战 ,同时也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一、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的双向互动电子政务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支撑和新的挑战 ,而政府管理创新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保障 ,并且电子政务也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两…  相似文献   

4.
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是目前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两个主要概念。电子政务的重点在于“政务”,即政务的电子化;电子政府的重点则在于“政府”的电子化,意味着政府组织、结构相对于传统政府体制的变革,甚至触及整个政治体系的革新。把握两个概念及其关系的关键在于两者的范围或发展的阶段性。就我国当前而言,推广电子政务实务和使用电子政务概念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电子政务是现代科技与现代行政管理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建立和推进电子政务成为世界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及城市竞争力水平的标志.发展电子政务对于加快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电子政务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在提升政府管理的同时,需要通过政府管理的不断创新来适应政府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发展电子政务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互动同步的过程,二者要在互动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种新型的政府管理模式,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了全面挑战。电子政务依靠信息技术冲击传统的政府结构、决策方式、运行方式、管理和服务模式,通过改善政府管理环境,加快政府管理职能转变,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体现了电子政务转型的实质是政府定位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构建服务型政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先进工具,政府通过建设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服务功能,因此发展电子政务必须同建设服务型政府紧密结合。在建设基于电子政务的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政务流程改造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关系,特别是新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达到发挥政府服务最佳功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发展电子政务与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电子政务对于加快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电子政务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在提升政府管理的同时,需要通过政府管理的不断创新来适应政府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发展电子政务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互动同步的过程,二者要在互动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难点和制约因素。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应以战略眼光看待电子政务,以全局观点发展电子政务,并从安全评估、安全政策、安全标准、安全审计、建立国家公钥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克服碎片化的制度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整体政府"的理念应运而生."整体政府"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而电子政务也成为"整体政府"实现的重要途径.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既是"整体政府"的样本,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总结我国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的主要做法,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促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政务稳步发展,先后经历了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阶段。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随着《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发展电子政务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政务的英文名为e -government,直译应为“电子政府” ,电子政府是电子政务的形象化描述 ,两者的实际内涵完全吻合。电子政务是指各级政府机构以电子和网络技术为基本手段 ,实现政务处理电子化 ,包括内部核心政务电子化、信息公布与发布电子化、信息传递与交换电子化、公众服务电子化等。作为一种全新的行政管理模式 ,电子政务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 ,尚处于摸索与建立过程 ,故很有必要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些有益探讨。一、对电子政务的基本认识我们不能仅仅把电子政务看成是简单的政府触网或办公自动化措施 ,不能简单地…  相似文献   

13.
电子政务助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世纪桥》2009,(13):88-89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有多种路径选择,然而从本质上看,电子政务体现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提供了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有效途径,是重要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治理范式。通过电子政务可以极大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透明度,提高我们的公共服务水平,因此加大力度发展电子政务,解决好电子政务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将极大地有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加速发展县域电子政务是构建“服务型”政府、建设新山西的重要途径。由于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度和参与度较低,使得我省县(区)电子政务发展相对滞后。为加快发展县域电子政务,政府一定要统一认识。加强统筹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信息化人才;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不断提升县域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功能。  相似文献   

15.
电子政务与善治政府的治理理念、治理模式一脉相承,互动性是电子政务与善治政府突出的共同特征.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与公众互动模式有三个阶段,从初级,中级到高级分别是:管理型互动模式、协商型互动模式和参与型互动模式.参与型互动将是电子政务条件下善治政府的必然趋势,而当前我国政府与公众之问的互动还处于管理型互动的初级阶段,要实现善治政府的要求,达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参与型互动,必须做到三点: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积极推行数字民主,提高公众对政治的参与度;拓展网络舆论空间,加速提高政府对公众的回应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应用体系结构的复杂性和开发技术的复杂性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2)社会信息化水平整体较低和互联网普及程度不高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3)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信息孤岛”现象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4)传统的政府运作机制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在推动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政府要高度重视具体实施策略的选择。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推进,关键要解决以下五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1)整体规划: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2)由简到繁: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3)面向需求:电子政务建设的动力;(4)安全体系:电子政务建设的保障;(5)法制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保障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琳瑜 《学习论坛》2006,22(6):46-48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转。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包括法律保障、政策保障、技术保障和组织管理保障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全面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是我省当前加强政府效能建设的必然选择。电子政务建设是推进我省机关效能革命的创新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相互促进,迫切要求发展电子政务,逐步形成新型政府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服务社会——以晋江电子政务建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是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我国于1999年实施政府上网工程,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晋江电子政务在较短时间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迅速形成了一定的应用规模,成功实现了既定的项目建设目标,为我国县(市)级电子政务的组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模式,其经验是以服务社会为目标,进行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电子政务不仅是对传统政务的超越,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政府流程再造、政府服务方式的变革和政府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