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产力与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两对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相适应是基本的,相矛盾是非基本的,而且这种矛盾是非对抗生性的。改革是解放生产国,也是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发展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2.
马恩关于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论述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发展四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只有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而根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途径是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整个社会制度。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和谐社会创造着坚实的基础,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其矛盾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和谐相处、使社会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在克服物的依赖的基础上,人的体力和智力、能力和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会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 正确理解党的十三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论述,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把握住生产力标准这个客观尺度。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任何社会的发展,包括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生产力起着决定的作用。只有坚持生产力的标准,才能揭示社会主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有以下几点认识。(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和谐社会是各种社会形态所追求的协调、平衡的状态。和谐社会最终体现为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和谐,一定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和谐。在和谐…  相似文献   

5.
一、法院管理体制改革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人民法院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工具之一,是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民法院本身也要随着相应的变化和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6.
改革既要看量的变化,更要注重质的规定性。要着改革作用于生产力的社会效果,要看出台的改革措施是否能发挥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这就要求进行改革的主体,善于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原则,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中,研究改革对象,抓住改革对象内部和外部生存与发展的条件,系统思维,全盘规划,使改革协调配套。 改革对象,总的讲是对生产力的发展构成阻滞、束缚的社会结构。在宏观上,体现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方面。在微观上,存在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错综复杂的环节与层次  相似文献   

7.
和谐发展是与中国社会现状相适应的全面、科学的发展观.本文提出生产力和谐发展与生产关系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两个条件,通过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族地方虽然资源普遍比较丰富,但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实施细则规范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对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和谐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谐生产力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该文提出了构建和谐生产力,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路:大力构建和谐生产力体系;促进和谐生产力全面协调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构筑和谐生产力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0.
任何社会形态的社会都有它的基本矛盾。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的不相同的五种基本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它们的社会基本矛盾均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推动社会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从简单到复杂地不断发展。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占主导地位的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角度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展开和实现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手段;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并在坚持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过程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建筑市场所存在的拖欠建设工程价款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鉴于此,笔者以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为视角,来探讨这一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苏联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也是对城乡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实行排挤和消灭的过程。斯大林根据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变动情况,初步探索和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各民族之间,形成一致与和谐的关系。然而,斯大林把和谐看成是无矛盾,甚至"完全一致",这就使得他的认识不仅偏离了唯物辩证法,陷入形而上学,而且也不符合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斯大林的错误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4.
社会生产力是生产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社会生产的能力,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既取决于科技水平,又取决于生产社会化水平的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发展资源的有限和共享的矛盾,与犯罪现象的发展变化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尤其在农村,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甚至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犯罪风险、犯罪成本,进而有效地遏制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犯罪,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犯罪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 ,同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及实践 ,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和“改革动力论”形成了社会发展的系统动力论 ,使得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不能置身之外,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通过对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分析,阐述经济危机一再爆发的实质,证实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分析的正确性,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们党形成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内在统一的崭新思路和社会建设与发展的路径,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具有内在统一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使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路径选择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混合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使国有企业成为国家生产力体系的先驱和主导,引领国民经济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通过公有制经济力量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形成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国家生产力体系,促进全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生产力的进步、生产要素的更换、产业结构的变迁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从而使掌握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面对这一转变,我国知识分子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理解和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沿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