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点燃一盏心灯专栏主持岑生挺本刊编辑部缘起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人民公安》是警察上家庭中的一员。40多年来,《人民公安》在警察大家庭中汲取营养,不断走向成熟,同时又以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为警察大家庭默默奉献、热心回报。这些年来,我们在越来越多的稿件中...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接触到《人民公安》是在1991年7月。那时,我正在安徽省天长县(现为天长市)公安局金集区派出所工作。当时的《人民公安》还是内刊,给我的印象是专业性强,对基层工作很有指导作用,而且内容也很丰富。此后,每当所里的民警将杂志从局里领到所里时,我都迫不及待地先拿过来,找个僻静的地方认真欣赏一遍,先是封面、封底,后是卷首语、目录,最后从最感兴趣的内容看起。过后,一有空闲,就翻翻没有看完的内容,直到看完为止。这种看法几乎成了我十多年来阅读《人民公安》的一种习惯。也就是在那第一次,该刊所登载的《基层基础…  相似文献   

3.
看过《迷·爱》这部片子的人,都评价它很王家卫。按照导演周小帆自己的说法,这其实是一种王家卫式的语境微缩。我想没有哪个导演希望自己片子被定型为像某某或形似某某,哪怕是单纯的致敬和模仿,出发点也必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而不是简单的位移。不知道观众看过以后,留在您脑海中的印象,到底是王家卫,还是周小帆呢?  相似文献   

4.
看了《人民公安》杂志第10期上的文章《有一种声音叫感动》,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诚然,社会上有关警察的不良现象屡有发生,可相对于160万警察大军来说,那些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海水之一滴。也正是本着这样的思想,文章的作者从正面讴歌了人民警察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塑造出警察的光辉形象。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个人的角度,这些都是无可挑剔、无可非议的。可是就在为警察喝彩的同时,一种苍凉的悲哀也油然而生。在文中,作者这样写道:“这时,老太太已气喘吁吁跑了过来:‘警察同志,那边有个年轻伢子突然倒…  相似文献   

5.
难忘岁月     
1983年我从群众出版社调到《人民公安》编辑部,一干就是12年,直到1995年我调到公安部办公厅信访办。其实我调信访办也与《人民公安》有关,因为若不是当记者有机会采访信访办,就不知道公安部还有这么一个地方能够让我当一把实实在在参战的警察,而非仅仅是一个“文官”。12年,整整一轮,有好几件事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出山第一仗我在《人民公安》发表的第一篇稿件,是写一个冒充高干子弟诈骗的案件,标题叫《新拉郎配》;采访的第一位民警叫贾春雨,是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展览路派出所民警。准确地说,写作案件时,我还不是《人民公安》的编辑,而是供职于群众出版社的文艺编辑室,该室与《人民公安》编辑部同属该社的两个处级单位。那个诈骗案的素材是当时任群众出版社副总编的李文达  相似文献   

6.
反映公安工作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叫警察学?还是叫公安学?有不同看法。我想这不是非此即彼的事。由于角度不同,两种称谓各有其适用范围。但是在什么研究领域中叫“公安学”或“警察学”,则不是随意的。在公安院校的公安专业方面,还应称公安学。一、在国际上,这门学科名称还很不统一一些国家还没有形成这门学科,更没有其称谓。1991年我访问英国,在这个近代警政的发源地那里都没有这个学科的确切称谓。或称PoliceScibce(指警察的技术科学)或称Police Study(指“警察科学研究”)。我要给Exite大学…  相似文献   

7.
派出所喊冤     
每当听到有人骂警察不是东西,私下议论警匪一家时,我的心里就不是滋味。在和平年代,为了人民的安宁,警察时时有流血,天天有牺牲,怎么会有人骂不是东西呢?如果这样的话,那些在九泉之下的英灵,又怎么能安息?不过仔细一想,警察之所以背上骂名,主要是个别害群之马败坏了警察的形象!难怪有人在媒体上撰文,对个别警察的不法行为一针见血地指出,都是警察的权力过大所致!警察的权力到底是大,还是小?这几年鄙人到基层走得多了,通过与在一线辛勤工作的民警攀谈,想不到他们也有一肚子说不出的苦水。就拿基层的派出所尤其是一些偏远…  相似文献   

8.
难忘这份情这份爱杨红艳得了,真的得了吗?我拿着妈妈的信,读了一遍又一遍。的确,信上说我得到了《人民公安》杂志的助学资助,并刊登了我的申请信。我知道妈妈不会骗我,但我还是迷迷糊糊如在梦境一般。我记不清是哪一天,同样是妈妈来信告诉我,《人民公安》杂志发起...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车轮转到2002年,《人民公安》杂志满载累累硕果迎来了创刊50周年的盛大庆典。作为一名《人民公安》杂志读者的我想了很多,很多……我,公安战线普通一兵,虽然工作的时间已有13年,但亲眼看到那些干了几十年的老公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个个都有老黄牛一样的精神。我,公安战线上的一个后来者,虽然入门的时间不长,但亲身体验到一条静悄悄的战线,没有鲜花掌声,他们照样默默奉献,经费紧张、装备落后,他们还是痴心不改;远离荣誉、无缘金钱,他们依然无怨无悔。工作上的苦衷,物质上的清…  相似文献   

10.
文守君 《人民公安》2012,(21):59-59
提起《人民公安》杂志,不禁让我想起一段心酸的往事:高三那年,我到邮局,看到《人民公安》这本杂志,出于对警察职业的好奇,我信手拿过来翻看一下子被其内容所吸引,毫不犹豫地从身上摸出仅有的钱,买下了我人生的第一本杂志。虽只一两元钱,但我家境贫寒,那是我近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我享受了杂志带来的精神慰藉,也饱尝了几天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革命”前,我曾在《人民公安》编辑室工作了十年。回忆这一段经历,有些事还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其中有一件事已鲜为人知,但我觉得在庆祝《人民公安》诞生50周年之际重提一下,使后辈了解这段历史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这件事就是在1961年最高人民法院的《人民司法》、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人民检察》与公安部的《人民公安》合并,仍称为《人民公安》,改为公安、检察、司法的联合刊物。 这件事的背景是:1960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对中央政法机关精简机构和改变体制问题批复谢富治的报告,决定: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三机关合署办公。对外,三机关名义不变;对内,由公安部党组负责,两院各出一人参加公安部党组。三机关合署办公后,两院各设一个办公室,分别处理检察、法院的业务工作。根据中央这一决定,1961年初,《人民检察》《人民司法》与《人民公安》合并,两刊各出一人到《人民公安》编辑室工作。《人民公安》1961年第二期刊登了三个刊物合刊的《启事》。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如饥似渴般的感受编辑部:《人民公安》是我最喜爱的刊物。每次收到此刊,我都爱不释手地读啊读。我在基层公安机关工作了25个春秋,酷爱自己的工作。由于《人民公安》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因此,读《人民公安》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读了这期盼下期,总觉得它太短、太薄,还未等你尽兴,就已读完了。有时我还会把过去的已装订成册的《人民公安》拿出来再翻翻,总想从中找出点什么来。作为一名基层领导,我想与你们谈谈自己的看法:要加强《法博士信箱》这个栏目,基层民警很愿意看这个栏目,它对基层工作很有指导意义。过去…  相似文献   

13.
西风 《人民公安》2009,(7):18-18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的眼前出现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不久前看到的警察网转载凤凰网友同时也是一个警察的论坛帖子《你为什么骂警察》,另一篇就是本刊刊发的这篇通讯。说实话,那个警察网友在文章中流露的困惑也曾让我长时间不得其解:“扳着手指头点了点论坛上几篇关于警察的文章,不论是指责警察的还是为警察辩护的,除了个别不是警察的网友站在理智的立场上为警察说几旬公道话之外,其余的总是对警察口诛笔伐。上论坛久了,  相似文献   

14.
持续感动     
我与《人民公安》杂志结缘,主要在1999年杂志改版以后。过去我仅仅是《人民公安》的一个忠实读者,而后我成了《人民公安》的一位虔诚作者。不光是读她的文章,而且为她写文章,这使我对《人民公安》有着另一样的情愫。短短两三年,我在《人民公安》上发表了近20篇文章,其中还有4篇稿子爬上了头条位置。我知道,读稿、写稿、发稿毕竟只是一个过程,时光的眼(?)眨,又有无数期杂志的新页码被翻了过去,许多的新文章会(?)文字。但因为写文章与《人民公安》结缘,却使我拥(?)这种感动,不仅仅是编者与作者之间的(?)的投入和热爱。这是《人民公(?)使我的笔尖能划出  相似文献   

15.
关于如何治警的话题,我听人讲了很多也从书中看了很多,对此似乎有些麻木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市公安局局长张永强的治警方略中听到了一些有关警察文化的谈论,让我耳目一新。首先我想起了一篇论及警察文化的文章,该作者抱怨与人民解放军性质相近的庞大的人民警察队伍为何连几首像样的歌曲都没有,人人都在翻唱着《少年壮志不言愁》《驼铃》等有限的几首老歌。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警察内部目前委实没有太多的文化可言。反之,人民解放军则有着天壤之别,他们不仅有着无数百唱不厌的让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歌曲,还有无…  相似文献   

16.
就像树干再高、树叶再密、树影再长都离不开树根一样,我们这些从事公安宣传工作的民警的成长也离不开《公安月刊》的帮助和扶持。我是1995年调入公安机关从事宣传工作的。其实,早在《公安月刊》杂志创刊之初(那时还不叫《公安月刊》),我便在村支书家中读到了她。那时,我还是一名高中生。从事公安宣传工作以后,我始终把《公安月刊》上的文章当做范文来研读,以此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扩大自己的报道范围。此后几年间,我有幸参加了两期公安厅宣传处及《公安月刊》杂志社举办的全省公安系统通讯员培训班。这两次培训,我记忆最深刻的一…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基层公安民警,也是《人民公安》的忠实读者。每当从邮递员手中拿到《人民公安》,我便如获至宝,一气读完,每隔三五天,还会“温习”一遍。这本刊物的每个栏目都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紧紧贴近公安民警,使人受益匪浅。特别是《法律问答》栏目,其中的问题全都是基层公安业务工作中会经常遇到的难点和疑点,虽然在有的业务资料中也能够找到解答,但比较难理解,而《法律问答》栏目以案析理,生动易懂,能够给我们最直接、权威的答疑。我对该栏目的疑问解答全部进行了归类整理,不仅使自己的业务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也帮助同…  相似文献   

18.
《人民公安》编辑部: 时光茬苒,川流不息,转眼就在公安机 关度过了五个春秋。自从1998年参加公安工 作后,我就认识了《人民公安》。之所以对《人 民公安》情有独钟,是因为《人民公安》是 周恩来总理亲批创刊的全国惟一一份面向广 大公安民警的杂志,也是一份指引公安民警 工作导向、关心公安民警疾苦的刊物,她内  相似文献   

19.
第16期《人民公安》发表的记者张劲写的《贷款办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文章,我连续读了两遍,深深地为重庆市酉阳县公安局民警郭大华、冉显锋、侯赛三人身无分文、为了办案不得不到信用社贷款的无奈之举折服,也为我的同行为了人民的安宁,痴心不改,默默地克服一切可以克服的困难,依法认真地履行人民警察的天职而击节叫好,更为张劲记者把人民警察背后的酸楚尽情倾诉而感到释然。我知道,这是很多警察都有过的相同或类似的经历,也是我们的英雄面对记者和荣誉时无法说出的“家丑”。同时,它也勾起了我的回忆,顺着思绪我翻出了一张…  相似文献   

20.
那时,我还不是一个警察,也从没想到过某一天要做一个警察,甚至潜意识里对警察有一种本能的拒绝。因为社会上耳闻目睹警察的不良现象已太多,对警察的印象也就始终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正像一位执著的孩子总是会说是别的小朋友欺负他,而他永远不会欺负别人一样。我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惟一的可能是远离警察。   大学毕业前夕,系里组织跟一个学校搞联欢,我参加了一个小品《警察与小偷》的演出,我扮演节目中的警察。为了演出效果的逼真,我们特意从学校保卫处借了一套没有警衔的制服。平生第一次穿上制服,一番嬉戏后,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