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本文旨在从英汉语言比较角度分析英语国家民族与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差异。英汉语言句法映现出,英语国度人的思维特点是分析-逻辑的,而汉语国度的人思维特点是整体-意境的。从语言构造模式看,英语国家民族与汉民族的思维差异体现在:英语民族呈直线思维,汉民族呈曲线思维;英语民族惯用名词陈述,汉民族惯用形象表达;英语民族重分析性形式逻辑,汉民族重整体性辩证思维;英语民族注重客体,汉民族注重主体。  相似文献   

2.
云南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的《辩证思维方法及其应用》一书(苗启明、毕国明主编,李承明、罗翊重副主编),在总结了我国辩证逻辑研究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力求把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实现辩证法的世界观向应用领域的转化。这种努力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以及著作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足以提醒读者重新思考象牙之塔的形而上学与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之间的关系。 辩证逻辑学界通常所指的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以及“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等,这些方法都是辩证思维规律的表现,是人们对辩证思维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这实际上是人们总结出来的思维活动的“框架”,或本体论意义上的一种思维活动的“模式”,说到底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方法。而本书所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吕庆建 《前沿》2014,(15):75-76
易太极思维最充分地体现了易之道,可以说它体现了自然、社会和人运动变化的大规律,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大法则,包含着对待和流转两个方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对中医养生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整体性”思维与“顺天应时”,“阴阳中和”思维与“阴阳调和”,“忧患”思维与“未病先防”,“取象比类”思维与“象义药食”等几个重要关联。还需要进一步运用易太极思维指导人类的养生实践活动,创新中医养生理念,以佑天下人之安康。  相似文献   

4.
杨晓波 《理论月刊》2012,(10):77-80
上世纪末汉语诗界"字思维"大讨论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将"字思维"等同于"字象",理解过于狭隘;二是割裂了"汉字思维"与"汉语思维";三是夸大了汉字表意性在诗歌中的作用。故本文认为"字思维"是一种以单音节汉字为基本单位,音、义、形三者在意合建构机制下相联系、相制约的诗性思维方式。该思维方式决定了汉语诗歌的形式、内容与风格。而这种"字思维"随着汉语的欧化与白化,在新诗中已逐渐消解。  相似文献   

5.
周显峰 《前沿》2012,(14):136-138
汉字是表意文字,在更大程度上跟它所代表的客观对象之间具有性质上的象似性.以早期汉字形体(主要是甲骨文)为例,打通传统“六书”分类法的界限,汉字构形总体上具有形象象似、标记象似、数量象似三种类型.文字层面象似性的论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象似性理论,在汉字的构形中认知发挥了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振复 《探索与争鸣》2023,(8):139-150+180
从原始巫性文化角度探析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论证中国原始巫性文化的人文特质,揭示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本土化”研究。中国巫性文化的本土特质包含五个方面:以“大巫”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汉文字、类比思维、实用理性的历史与人文前导,对于科学技术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容”;以祭祀祖神作为“中国巫”的独特品类,蕴含“生生哲学”的人文机制;从“巫”向“史”,形成影响深巨的“巫史传统”;封建王朝一般都对“大巫”文化采取崇尚与肯定的文化立场与国策。而从原始巫性转嬗为审美诗性的可能在于:原始巫性本就蕴含诗性审美这一历史与人文基因;构成中国美学主要范畴架构的“气、象、道”中,“巫性之气”成为中国式的“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的本原本体,“巫性之象”成为中国式的审美意象、意境说的历史与人文根因根性之一,“巫性之道”因其“实用理性”而历史地构系于德性生命“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巫性的“吉凶”判断,与审美诗性的性质不一而结构相同,可证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7.
汉字趣谈     
“家”(jia)字由两部分组成,上边一个“宀”,下边一个“豕”。“宀”是“深屋”的意思。“豕”(shi)指的是猪。从“家”字的结构可以看出这是由豢养驯化家畜而发明的一个汉字。“家”字表示人豢养野生禽兽,使之变为家畜家禽的一段历史。家的初文是这样: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理论思维学说,并强调“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但是,他没有给理论思维下过定义。我国哲学界过去对这个学说也没有展开充分的讨论,甚至连它的内涵是什么,都没有完全搞清楚。这是一个关系到哲学的质的规定、任务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则问题,它对于我们今天繁荣哲学研究,从理论思维的高度考察当前我国改革中的哲学问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有的同志认为,理论思维可以“理解为辩证思维,或谓之理论化的辩证思维。”这个提法值得商榷。辩证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针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而言的。欧洲近代形成的这两种比较成熟的思维形式,恩格斯在许多著作中都有明确阐述。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9.
会意字是汉字表意特征的典型代表和集中体现,会意字的形义关系是汉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此前,关于会意字的研究多集中在构形研究上,构义研究是薄弱环节。通过借鉴认知语义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会意字的构义进行考察,发现会意字意义的生成建构过程是概念整合的过程。会意字概念整合有三种类型:糅合型、截搭型和叠加型;该整合在概念表征形式、概念表征方式、概念整合类型及概念整合的认知指向四个方面具有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0.
黄弋桓 《求索》2012,(4):176-178
谓词性短语"不A不B"属于"标记性构式",其构式义为选择义。由于AB语义关系的不同,"不A不B"的构式义又有他选和折中选两种具体的表现,呈现出词汇义影响构式义的情况。而AB的多样性及体词性AB进入"不A不B",在构式义凸现的同时AB会受到这一构式的制约。构式、构式义和词汇义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皮华英  ;甘利婷 《求索》2008,(8):116-118
荣格人格理论中的人格结构象老子的“道”一样,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人格是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体;人格结构中各组成部分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体现了“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人格个性化过程实际上就是“道”之复归的过程;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性实现”或“自性圆满之境”。它体现了老子天人合一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孙琳  周雨 《观察与思考》2023,(10):22-33
要追寻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的生成和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就不能忽视马克思对不断自我放逐的现代性理性的批判与救赎。这个生成和批判的过程主要经历自我排斥、不回返运动、回归类本质的实践理性、置身性活动、可被精确计算的“交换”理性等几个阶段。可以说,黑格尔辩证理性的意义,仅仅在于它体现了历史性。唯物史观认为,只有通过历史性,才能体现历史与思想出场的辩证性和在场的资本现代性的暂时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出场史也就是一部黑格尔辩证理性批判史,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周易》象数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有先天相似之处,本文以中国书画为代表来尝试说明中国艺术和象数的密切关系。《周易》象数跟中国书画的渊源,第一体现在书画的起源和《周易》卦象有不解之缘,第二体现在“观物取象”、“阴阳”、“玩”等“易”之精神对中国书画意识的深刻渗透,第三体现在历代书画家及其书画理论对“易理”、“易数”审美境界之追求。  相似文献   

14.
汉文字,这块横亘古今的“活化石”,笔笔画画中无不显示出它对汉文化的观照对应,透露出汉文化的内在活力。因此,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汉字构成了文化的表征,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汉字的这些特点。一、宇宙特性与多域价值从内在结构来看,汉字具有广包容性和强应变力的特点,这使得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超越时空限制,显示出它无比强盛的生命力,为众多民族所共同接受。由于汉字所具有的“图纹”性,它克服了世界文字在由“象”到“表意”再到“表音”的发展进化中所带来的涵盖指数不高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汉文字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四个方面:1、中国传统文化因其思维的特点及本身的独特性,导致了文化心理中渗透着图象性、同源性、经验性的因子。2、文化心理包孕的这种文化因子,较强地显现于汉语的制造、孳乳和使用中。3、文化心理在汉字中的作用,使汉字在制造和使用中体现了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精神,同时又给汉字以稳定发展的土壤,4、汉字存在的文化背景具有穗定性、承传性、保守性等特点,它为汉字的稳定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6,32(1):93-101
《易传》是对中华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经典文本。其对中国古典美学之影响最著者有四:“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奠定了古典审美天人相融的基本主题;“立象以尽意”命题转化为意象审美范畴后,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感性思维方式;“阴阳”范畴启发了古典艺术形而上的追求和形而下的辩证的艺术创造智慧;刚健宽厚的君子人格追求代表了中华人格自我砥砺的生活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17.
意象:东方美学的核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颖  王洪波 《求索》2007,(2):186-188
“意象”是东方美学中的核心范畴,它发源于中国古典美学,同时在东方其他各民族的美学体系中也有具体、深刻的体现。“意象”的美学特征表现为象征性、含蓄性、暗示性、神秘性,这也恰恰是东方民族审美思维方式的鲜明特色。“意象”理论集中体现了东方各民族美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东方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在思维特点上是体悟型的,这种体悟型思维与西方的思辨—分析型思维显然有别。其特点主要为:(1)思维对象的过程性或历时性;(2)审视方位的内向性或内视性;(3)思维形式的有象性或具体性;(4)思维内容的可体验性或可感受性;(5)思维构成因素的多样性;(6)思维程序的非程式化。本文还论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理论及禅宗的宗教哲学理论对体悟型思维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辩证思维是如实地再现客观对象内在矛盾的思维方式。邓小平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思维。邓小平的辩证思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二是在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上,既承认二者的对立性,更强调二者的统一性;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途径上,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强调对外开放;四是在对事物的把握上,既定性分析,更重视定量分析。邓小平的辩证思维具有应用性、功利性、反思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程颐提出了“因象以明理”和“假象以显义”两个命题,通过说明卦象符号的作用,正确揭示了符号指事示物的功能和作用。程颐进一步分析了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提出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判断,从象(符号)与理(意义)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角度,揭示了符号(象)与意义(理)的内在联系。程颐提出了“事理一致,微显一源”的命题,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种关于意义行为论的天才猜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