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小资料     
从“一五”到“九五”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新中国成立后,除1949年10月—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全国已编制了9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1953—1957)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八五”计划和十年观划,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消费领域的整治和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我国“八五”期间和九十年代的消费模式作一些探讨。一、我国消费的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消费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这一阶段,是我国城乡人民消费水平提高较快、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一个时期。“一五”期间,人  相似文献   

3.
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50亿元,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为我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五”期间的辉煌成就,加上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让新中国建设者们更加豪情万丈,信心倍增。  相似文献   

4.
王晓英 《世纪桥》2013,(8):59-60,78
斯大林模式快速有效地将苏联建设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斯大林模式纳入新中国建设蓝本的伟大战略构想中,并逐步开启了新中国学习斯大林模式的大门。《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以及“一五计划”实施后,毛泽东推动掀起了全面学习斯大林模式的高潮。至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提前实现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斯大林模式的雏形在中国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5.
1951年3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陈云作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中国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框架体制,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共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一五”计划(1953-1957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  相似文献   

6.
王晓英 《世纪桥》2013,(10):59-60,78
斯大林模式快速有效地将苏联建设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斯大林模式纳入新中国建设蓝本的伟大战略构想中,并逐步开启了新中国学习斯大林模式的大门。《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以及“一五计划”实施后,毛泽东推动掀起了全面学习斯大林模式的高潮。至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提前实现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斯大林模式的雏形在中国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后,国家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从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辽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提前完成了国家“一五”计划的任务,并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和国防工业以及技术人才供应基地,在支援全国经济建设和保证国家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一五”期间,辽宁是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承担着建设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始于“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周恩来亲自领导绘制了新中国现代化的最早蓝图。经过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一五”计划提前胜利完成,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大规模建设的全面展开使新中国向着现代化方向迈出关键一步,为当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周恩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付出的大量心血和艰苦努力具有开创性的奠基作用,“一五”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对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仍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中共二十大报告阐明的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中,包含着周恩来在早期探索中提出的正确思想和经验总结。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揭开序幕。作为一个大国总理的周恩来,不但日夜操劳亲自起草了“一五”计划的基本设想,领导编制了前所未有的“一五”计划,而且关注着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实际工作的进展。本篇记录的1953——1955年周恩来的题词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几年间他倾心繁忙工作的身影。在经济建设中“重中之重”是建设新中国自己的钢铁工业。在“一五”计划中钢铁工业的重点是全力建设鞍山钢铁基地,其标志性的三个大项目是苏联帮助设计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1953年12月,鞍钢三大工程开工生产,21日,周恩来题词祝贺:“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的开工生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的重大胜利。祝贺鞍钢职工同志们这一伟大的成就。希望你们在毛主席的教导下,继续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贡献出更大的力量。”两天之后,周恩来还接见了应邀前来参加开工生产典礼的苏联钢铁工业专家、部长会议副主席捷沃西安。“一五”计划中起着骨干作用的是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了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54年10月,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展览会在北京举...  相似文献   

10.
一部中苏关系史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五”计划期间的中苏关系,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苏关系史上的最好时期。这期间,苏联方面在中国制定和实施“一五附划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双方在科技、文化、商贸等方面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研究和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是很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一五”计划期间的中苏合作。一、“一五”计划的制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制》关于过渡时期转变的理论为依据,同时,借鉴社会主义苏联的经验,结合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于1952年底…  相似文献   

11.
1.为什么这一次提出的是“十一五规划”而不是“十一五计划”? 从“计划”到“规划”,实际上直接、间接地反映了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就是从一个典型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的、同时也是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一五”计划期间,也就是从1951 年或者是1952年至1957年,中国用非  相似文献   

12.
唐日梅 《党史纵横》2009,(11):42-43
“一五”时期,以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为契机,新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即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援建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的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3.
四个“计划”未曾面世经济学家们用“计划”和“向社会主义经济转轨”两个概念把10个五年计划分成了两段:第一至第五个五年计划,是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有那个时代的一些烙印,而第六至第十个五年计划,则有处于转轨和市场经济时期的特点。实际上除“一五”计划正式颁布外,“二五”到“五五”计划都因为中途变化太大而未经全国人大通过,未正式颁布。“一五”计划制定时间虽然长,但反复不大;其余4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都比较曲折,指标起伏大,反映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难度。历史上4个五年计划未曾面世的情况,不能简单地解释为缺乏经验,因…  相似文献   

14.
“九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国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科教兴青”战略稳步实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以说,自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起,“九五”计划是9个五年计划中最辉煌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总揽全局,适时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观澜索源,我国西部的发展从50年前开始就得到中南海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中后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扭转近代以来中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格局,在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思想指导下,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内地,尤其在“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把生产力布局两次向西部推进。在投资方面,“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并作出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国家、中油和吉林石化公司实施“十一五”计划承上启下的一年。作为国家“一五”计划期间建成投产的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要做到发展动力十足.发展势头强劲.发展质量高效、发展比例协调,关键是做好企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四篇文章”。  相似文献   

17.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一五”计划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结束时制定的。其基本任务是进行以156个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计划规定:工业每年增长速度为14.7%,基本建设投资五年合计为427亿元,等等。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为我国实现由农业国逐步发展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在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制定工业化建设的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项建设单位为中心,  相似文献   

19.
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当代中国经济建设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如毛泽东所说:“人类的发展有了几十万年,在中国这个地方,直到现在方才取得了按照计划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文化的条件。”①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每一步,无不与经济计划的不断强化相联系。本文仅对“一五”时期经济建设计划工作的强化及其主要特点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后,国家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从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辽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提前完成了国家一五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