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诉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性权利.但民事诉权的行使一旦超出合法界限,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文剖析、阐述了民事诉权滥用的内涵以及对民事诉权滥用行为进行规制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并就对民事诉权滥用进行规制应注意的问题和如何进行民事诉权滥用规制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唐晓鸣 《湖湘论坛》2007,20(5):61-63
民事诉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权,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民事司法的最高理念和国际人权标准的基本内容.没有民事诉权,或者民事诉权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公民依法所享有的民事实体权利也就无法实现.我国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民事诉权的保障很不充分.在完善我国民事诉权法律保障建议方面,应该顺应诉权保障立法的国际潮流,将诉权上升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修改现行的《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等.  相似文献   

3.
常曙光 《前沿》2005,(3):113-114
民事审判权与民事诉权在民事诉讼法中是一对矛盾。审判权大了, 诉权就会弱小; 反之,诉权大了, 审判权就会弱小。因此, 只有二者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 适度平衡, 才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律。本文通过对我国民事审判权与民事诉权关系失衡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要加强诉权的自我保护功能, 并通过适当程序实现二者关系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当事人诉权和民事审判权的性质与地位,可以明确当事人诉权和民事审判权的关系,进而阐明当事人诉权对民事审判权制约的必要性以及司法改革实践中对两者关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陈玲 《人民论坛》2010,(8):86-87
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是我国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先决问题之一。应采用当事人适格理论,确立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多元化。这不仅能使民事诉讼法诉权理论更加完善,而且能更广泛、更充分地通过诉讼资源弥补法律漏洞,保护公益设施和公共财产,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6.
张秋喜 《前沿》2011,(18):69-71
驳回起诉涉及对原告诉权一定条件下的剥夺。在立审分立原则下,无论案件是否进入了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开庭审理"阶段,驳回起诉的裁定均应当是由负责审理该案的审判员在召集双方当事人对有关证据谨慎核对的基础上,经过必要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审查后作出,才具有程序上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7.
一 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主要类型 民事诉讼基本模式是民事诉讼理论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法院与当事人相互关系的基本定位,关系到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举证责任制度。诉讼标的理论。当事人制度、再审制度等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和理论。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就是要对法院的审判权和当事人的诉权进行合理配置,民事诉讼基本模式涉及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结构等基本问题,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诸多问题的最终解决都必须依赖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如果不实行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改革,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就不可能向纵深发展而…  相似文献   

8.
王栋 《求索》2011,(7):135-137
戴维森的真值条件意义理论是为自然语言建立意义理论的一次思想试验,其理论主旨是要从语言哲学视角为语言的解释提供一种说明。戴维森的意义理论并不是要说明一个表达式意谓什么的具体理论,而是提供关于意义理论的一个标准。本文从考察戴维森意义理论的哲学渊源入手,深入分析其真值条件意义理论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戴维森赋予"真"初始的不可定义的哲学属性,解决了"意义"与"真"的相互依赖关系;另外,戴维森"彻底解释"的理论视角表明了戴维森意义解释理论的第三人称进路,他否定语言之外存在独立的概念图式或范畴,为我们探索语言的解释和意义理论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可资参鉴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9.
新《民事诉讼法》以检察建议的方式赋予同级检察机关民事检察监督权,可以平衡上下级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责,缓解只能以抗诉的方式进行监督所造成的监督资源分配的紧张关系。与抗诉相比,检察建议具有协商性,可以在裁判作出前提出。这样,人民法院能够在再审程序启动之前及时纠正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将外部监督转化为内部监督。但是,新《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检察建议与抗诉这两种监督方式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明确检察监督、审判监督与诉权救济之间的衔接机制,容易导致检察监督权与审判监督权及诉权产生冲突,也容易导致检察监督、审判监督及诉权救济之间的功能混淆。因此,为了发挥不同监督方式的独特功能,有必要进一步正确认识检察建议的性质,区分检察建议与抗诉的功能,明确检察监督、审判监督及诉权救济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界定检察建议在民事诉讼监督机制中的位阶,实现立法的目的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阁 《前沿》2011,(10)
基于理论上对传统诉权学说的重新审视和司法实务中不断涌现的权利救济需要,必须在诉权核心问题上寻求研究的观念更新和视阈突破。应摒弃传统的二元诉权学说,将诉权界定为一种纯粹的程序意义上的权利。同时应明确诉权作为一种具体的权利,其行使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的,而且在一定情况下诉权可以发生转移。为了保障诉权的正确行使,既要规制滥用诉权的行为,更有必要从法律运行的外部视角出发,为诉权行使提供诸多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