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和发展,并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交锋的过程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近代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所不能化解的问题,能够推动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富强的历史任务,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的历史必然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曹燕妮 《法制与社会》2012,(23):158-159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并行发展的双进程.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变革,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起着制约作用.马克思主义通过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现实可能,并且在双向选择和相互融合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露 《法制与经济》2008,(22):118-119,121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和发展,并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交锋的过程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近代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所不能化解的问题,能够推动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富强的历史任务,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的历史必然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杨朋 《法制与社会》2013,(19):171-17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发展进程的背后,存在着内在的实现机制。科学分析中国国情、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不可缺少的三个要件。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的这些要件,才能把握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论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解决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问题为目的的和谐社会理论,由于其强调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相契合,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结合。它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另一方面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入指明了方向。从中国传统文化改造的层面把握和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一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的认识,并进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政府法制》2011,(30):13-13
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提炼为八个方面:第一,“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互为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有机统一的过程。继承坚持是前提,发展创新是关键。第二,“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交互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基本国情、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体,就是被纳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之中、被主体加以结合的对象,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一个是理论客体,一个是实际客体。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体,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作为指导思想而不是一般理论、是次生态而不是原生态、是以解决实践问题而不是以追求理论完整性为中心;中国具体实际是一个包括了民族特点、文化传统、国情状况等在内的总体性系统,对于这些客体要素的把握程度是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程度高低的重要尺度。主客体之间、两类客体之间的互动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个标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特点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马克思主义化,其次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族化和具体化。除此之外,还包括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与中国文化交织互融,回应近代中国文化危机,不断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更是以此为指导,不断引领和整合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红色文化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秉承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革新求变的思想观念。红色文化是蕴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沃土,滋养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厚文化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新阶段,要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紧密结合,在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坚决抵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认识和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和误区,科学反思、实事求是,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多位一体化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优秀理论品格与中国的社会变迁及由此产生的现实需求结合的过程,也是多种因素发挥作用的磨合过程,其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相互契合的因子以及马克思主义者与理论研究者所作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过程中能够吸取东方思想的智慧,获得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历史过程。但是其理论侧重点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马克思思想"化"中国的历史,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创新的历史过程。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中国"化"马克思思想的过程,把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化"为我们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吸收、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弓敏 《法制与社会》2011,(1):288-28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发展和传播中与各国特点相结合的具体表现之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性;对东方国家的关注表明了马克思主义重视探析每个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而东欧的教训则坚定了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本文主要从外部视角对比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特性,探析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相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与此相对应,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也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习近平法治思想就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中,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发展历程和理论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7.
宁俊社 《法制与社会》2013,(29):216-2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联系我国社会实践和学生的实际,借鉴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用通俗化的语言,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从而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现实化、民族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严瑞  汪万森 《法制与社会》2013,(29):218-21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内在的包含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两者间相似、相通之处,是二者在理论上结合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传播规律和传统文化时代化需求是二者实践上结合的必要性。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经过努力探究,找到了两者相结合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体系是人类法律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体系与中国法制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用以指导中国法律体系的建立和法学研究的发展,较好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历史使命.当今,在世界全球化的潮流之下,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并没有过时,其自身所蕴涵的全球化理念,使它成为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理论创新过程,有其内在逻辑法则。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准确认识中国的独特国情是这一过程的逻辑起点;深刻揭示中国的社会发展规律是其逻辑内容;立足群众实践,集中全党智慧是完成这一过程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