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无产阶级治理国家是搞“人治”还是搞“法治”?我认为,既不是搞“人治”,也不是搞“法治”,而是要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人治”和“法治”,这是人们对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2.
<正> “社会主义民法不是私法”,这是社会主义法学上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是,长期以来,“民法即私法”、“民法就是私人关系之法”这类传统观念还束缚着不少同志的思想。例如,在近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胡锦涛同志给“两个务必”思想赋予新的内容,指出,“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相似文献   

4.
议行合一原则应当彻底抛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永坤 《法律科学》2006,24(1):53-61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议行合一“就是“议”和“行”组织的同一与职能合一。“议行合一”作为一个描述社会主义政权权力结构的概念与社会主义的现实不符,作为一种理想的权力结构模式更是有害。在社会主义的历史上,“议行合一”只有在不正常的时期才短暂地存在过,除了战争年代,它给人们带来的是灾难而不是福音。因此,“议行合一”的理论与原则应当彻底抛弃。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社会主义民主在我国人民中正在逐步发扬,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正在逐步形成,人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正在被调动起来。在逐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方面,有些同志,在林彪、“四人帮”的长期禁锢和破坏下,思想未得解放,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总是耿耿于怀,忧心忡忡,唯恐民主“过了头”,“背  相似文献   

6.
物权法草案引起了各相关学界的热烈探讨,它是否背离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曾一度被人们所质疑,物权法连着五审,是否出台尚不明朗。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既不是私有制,也不是公有制,而是劳动者所有制;在劳动者所有制的基础上,由生产力发展要求决定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宜公则公,宜私则私;“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劳动者私有制应在社会主义法律保护之列。  相似文献   

7.
许煜坤 《政法学刊》2001,18(5):32-33
江总书记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并举思想,是“法治”与“德治”辩证法的科学总结;是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它不是简单的施政策略,而是新时期治理国家的伟大方略,所以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告诉我们一条重要经验,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清除封建社会的人治主义影响。本文拟从理论上剖析“人治主义”观念的历史根源,这对我们当今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是没有裨益的。“人治主义”这一概念是梁启超于1922年汇辑出版《先秦政治思想史》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他说:“儒家此种政治,自然是希望有圣君贤相在上,方能实行,故我侪可以名之曰‘人治主义’。”儒家的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指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鲁迅思想的变化当然不能例外,主要也是由于鲁迅世界观内部的矛盾的发展。我们从鲁迅的创作和革命实践可以明显地看出:鲁迅前期(这里指“五四”到1927年)世界观既不是什么单纯的进化论,也不是什么农民(或革命农民)的思想,而是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主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指明了方向,它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思想武器和根本保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又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要以“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武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同时,我们又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实践“三个代表”过程中的突出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民主在不同的国家制度下,有不同的含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家是极少数资产阶级利益的的代表,而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民主将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通过从西方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比较看“民主政治”,人们将发现社会主义民主不是乌托邦,而是实实在在的民主。  相似文献   

12.
毛磊 《江淮法治》2012,(10):15-17
法治国安邦之利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不是立法任务的完成.更不是立法活动的终结。 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强调:“社会存在良法,人们普遍遵守法律,方有法治社会。”一语道破法治真谛,良法与守法习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律师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实行全方位法律服务,是我国律师工作改革的必由之路。所谓“全方位法律服务”.是指打破律师只能打官司这一单一的诉讼服务模式,打破那种把法律问题同经济工作、行政工作对立起来的思想方法,打破把法律服务视为“纳法律”服务的思想,使法律服务与经济的、行政的及其他各种社会活动融为一体,使律师成为企业家们做出经济决策不可缺少的参谋和助手,成为人们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向导和益友。现在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律师界的主要部门和主要工作早已不是诉讼,而是商务。在美国,有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国两制”下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 在本世纪末,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不 仅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不曾有过论述,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不是美国提出来的,不是日本提出来的,不是欧洲提出来的,也不是苏联提出来的,而是中国提出来,这就叫做中国特色。” 按照传统的理论和模式,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和发展,而绝不允许同时有另一与之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并存和发展。而实行“一国两制”后,就突破了“一国一制”的固有理论和模式,形成了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社会主义和  相似文献   

15.
高斌 《政府法制》2009,(5):30-31
法治,常被人们称为“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是一种理想的政治法律制度模式。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确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被认为是我国依法治国的起点。但是,著名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则指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而不是十五大,标志着中国已进入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李振华 《法制与社会》2013,(33):218-219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包含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和思想,它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规律、培育的内容以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等内容。“培育思想”的提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法学界时下有一种颇为流行的看法,认为最近一个时期,不加分析地盲目推崇西方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的思想有所抬头。其表现有二,一是把西方当代的乃至原始的市场经济法律,一概视为可以照搬照抄的“共同规律”;二是认为法是超乎一切之上的,法要与姓“社”姓“资”绝缘。 我们认为,这一看法既非“持之有故”,亦非“言之成理”。说它不是“持之有故”,是因为法学界在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郑重宣布我国将“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对邓小平关于民主法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党在治理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又一次新的思想大解放。从“制”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文中指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 [gegenstandliche]真理性 ,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们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亦即自己思维此岸性”。1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从理论发展的逻辑上看是人类已有的关于法和法治理论的延续。是在科学地综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一般理论、法治思想、西方法治理论、社会主义国家法制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创立的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江泽民法治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  相似文献   

20.
孙长虹 《行政与法》2004,3(4):69-71
中国加入WTO既是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加快中国发展的同时,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双刃剑”的“阵痛”使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变得凸现出来,将困扰人们的思想;西方的意识形态将加剧对我国的“渗透”;给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了难度。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加入WTO条件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要切实加强加入WTO后群众思想状况的研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要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宣传作用,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