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玥 《人民公安》2006,(16):22-22
我在长春看守所采访徐伟时,徐伟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我爸的今天跟我有关系,我心里最明白,不管他当多大官,在权、法和儿女亲情面前选择的时候,他选择儿女,这是人之常情……他只能这么选择。我最后悔是我把亲人牵进来了,不管我爸是什么事,但我心里明白,跟我有关系,是我把他牵累进来的……  相似文献   

2.
詹蒙 《今日广西》2007,(3):53-55
丈夫有了“婚外情” 我结婚两年了,丈夫胡伟光是大连市高校的一位老师,我们的婚姻平淡却美满。我的父亲是经商的,我是他们的独生女。他们并不满意我的婚姻,说他与我的条件相差得太远:父母从小离异,他的妈妈靠开小卖店含辛菇苦地把他送上了大学。结婚没有房子,还要养活自己的母亲。但第一次见面,他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时候,他就把他家里的情况如实地跟我说了。他说,如果女方不能接受他的母亲,他绝对不会结婚。就凭这句话,我就决定跟定了他。结婚的房子是我父母准备的。结婚两年来,他对我父母毕恭毕敬,但是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他决定考研究生,但是两次都差几分而落榜。我发现两次落榜的打击对丈夫实在是太大了。这一年来,他跟我的交流越来越少,而沉湎于网络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多。有一次,他竟忘记了去给我妈妈拜寿的时间,害得我在公交车站傻等了一个小时。最可气的是,他的手机没电了,也不知道充电。家里电话线也被拔掉了。  相似文献   

3.
金克木先生谢世一年 了。回想去年四月的一天上午,我去看望他,他精神还挺好。只说拔了一颗牙,镶了新牙,还不太习惯,没听他说有其他不适。那里知道那次别后,竟成永诀。 金克木先生是我的老上司。我们相识于一九四九年夏季。是年,南京解放。我那时在南京国立东方语专任教。七月,语专与北大东语系合并,我随校来北大。我和金先生在同一个组。他是我们组的领导。从那时起一直到文革他一直是我的领导。他虽然没有直接教过我课,但是我平日受他教益,获益匪浅。他的为人,他的学问,都是我所钦佩的。他为人正派,道德高尚。他学贯中西,治…  相似文献   

4.
他是一位职业编剧。近几年,他编剧并投拍的两部电视连续剧,都是写父亲的。我问他,是因为父亲情结吗?他没有回答我,只是怔怔地望着窗外的大街,很重的心事,正透过他的神情向外弥漫。他说,10年前,就是在这条大街上,我把我的父亲弄丢了,一直都没有找回来。他说,母亲来电话告诉我,说父亲的“糊涂病”越来越严重了。我知道父亲惠的是“失智症”,于是,我回了趟家,决定把父亲接到城里,找大医院瞧瞧,看有没有办法缓解病情。他说,那天起了个大早,带着父亲上医院。当时,人很多,公汽很挤,我再三叮嘱父亲,一定跟紧我,但车到站之后,父亲还是不见了。  相似文献   

5.
阿柳的故事     
“我的名字叫阿柳,我在冈比亚出生, 我虽然从小就被遗弃,对双亲一无所知,但我很想念我的父亲和母亲。我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寻找我的爸爸,找到爸爸后,就能找到妈妈,我相信只有他能告诉我,我的妈妈是谁。” 有着一副黑色面孔和东方人面部特征的阿柳,体内流着中国人的血液,他甚至有“阿柳”这样一个很有台湾乡土味的名字,但是,他却始终与台湾这块土地无缘。 据台湾记者推算,阿柳今年应该是29岁,但实际上,连阿柳自己也不知道他是何时出生的;他本该有台湾的“中华民国国籍”,但现在拿的是冈比亚护照;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相似文献   

6.
我和男朋友是在同一场人才招聘会上认识的.那时他大四.我大三.他学理工,我学文科.但这并没妨碍我对他的狂热。他是我的初恋。认识他不久,我知道他有一个女朋友.是他的高中同学.但那个女孩在外地读书.两人很少有机会见面。因而,他们的关系渐渐地就淡了许多.几乎到了分手的边缘。  相似文献   

7.
残奥记忆     
残奥会闭幕式结束,我匆匆赶往主新闻中心。忽然听到有人叫我,回头寻找,是击剑馆旁门的那个门卫。我想起来了,前几天我曾在他把守的门前休息,跟他聊过天。今天,又是这个大门,是他叫住了我。  相似文献   

8.
我的岳父     
张耀辉 《黄埔》2010,(2):23-24
我的岳父王映新,是一位黄埔人,今年93岁了。他虽中等身材有些清瘦,但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却是高大的。战争年代,他出生入死,戎马生涯充满传奇;和平时期,他严于律己、勤奋耕耘、为人师表;逆境中,他耐住委屈、豁达乐观、高风亮节。他是我心中的英雄,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革命情操,始终鼓舞和激励着我不断成长和进步。  相似文献   

9.
郭老走了,我在悲痛之余,回想起我和他几十年的点点滴滴,我觉得郭老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一生一直深爱着他的夫人,即使他的夫人去世后,也深深怀念着。  相似文献   

10.
半年前,我的婚姻出现了矛盾,于是我与丈夫分居了。丈夫爱我,我也知道有时婚姻的责任是双方的,但我似乎已经对我们这种长久的生活厌倦了。我们之所以选择分居而不是离婚,是因为我们都无法确定离婚之后会不会后悔。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他———一个英俊浪漫、事业有成、爱好广泛的男人,那时他已经离异三年,有个儿子。我们谈得来,不知不觉地陷了进去。因为他的事业,因为他对过去家庭的责任感,因为他有自己的爱好,虽然我知道他非常爱我,但我更清楚,他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会限制他属于我的时间和感情。我的先生是我大学的校友,我们有…  相似文献   

11.
《时事报告》2013,(1):5-5
我觉得你们是在给我出难题,把我捧得太高,人家说——中国话嘛,一个叫“捧杀”,一个叫“棒杀”,正好这两个字一个是提手旁,一个是木字旁。我一个朋友办了个公司,他有一次跟我讲,他说我公司这些小青年在背后议论被他不巧听到了,说咱们这个董事长净喜欢听好话,咱们就把他捧晕,捧晕了他就好办了。所以说实话,生命难以承受其捧。  相似文献   

12.
我和邓沐玮是不同年级不同科的天体戏曲学校校友。1959年他考入戏校时,我已经提前毕业,分配到河北梆子剧院工作,所以,他在戏校求学时的细枝末节我并未得见。有关他的故事,是若干年后听沐玮对我亲口所讲,或从其他校友的嘴上得知。他演的戏,我看过不少,我所写的一些观后感,则是我凭个人的感受由衷而谈的一孔之见,未必能谈到点子上。  相似文献   

13.
德国《世界报》记者约尼·埃林(Johnny Eriing)是我的好朋友。我在北京他的家中做客时,他得意地让我观看书架上20多本中国人的日记。他说,这是他在北京潘家园地摊上买到的。我问他收藏这些日记干什么?他说,通过普通中国人的日记,可以了解当年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14.
《人民政坛》编辑部:我是福安市人大代表,经常有机会与阮培金代表一起参加会议。每次他在会议发言时,都反映了很多群众的呼声,还用许多数字来加以说明。他对社情民意的了解总是让我自叹不如。我曾经打电话向阮代表求教,可能是电话中说话不方便,他的回答比较原则,我理解的也不是很透彻。我很想听听他是怎样了解掌握社情民意的。  相似文献   

15.
喜欢他的名字刘思我认识和认识我的警察不多,我把他当朋友和他把我当朋友的警察更少,在这不多与更多中有一位,我总想告诉地:我喜欢他的名字。认识他,是八年前的事了。那一年春天,不知是市公安局领导首倡,还是市文联领导主动,反正是两家都情愿,组织作家深入公安战...  相似文献   

16.
铁窗内的抢劫犯罪嫌疑人刘建锋听说我是公安记者,显得稍轻松一些。我递上一支中华烟,帮他点着,说:“随便聊聊。”他贪婪地吸了两口,睁大双眼望着我,我读出了他眼中的迷惑,说:“就谈谈抓你的那个人吧。”   抓他的那个人名叫易东古,是个下岗工人,被刘建锋用砖头砸成重伤,如今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昏迷不醒,当然,这些情况刘建锋并不清楚。   “我很佩服他,同时更感激他。”他的语调很缓慢、很低沉,也很真诚。这点,我信。   “他比我矮一大截,也比我瘦弱许多,我手中还有刀,可他就是什么也不怕。当时,他见我正在抢一名…  相似文献   

17.
林岚 《文明大观》2001,(11):92-93
国庆节前我打通徐诗战家的电话,一报出姓名,他马上兴奋地叫起来:“哎呀,是你呀。你好你好!”声音是脆亮的,还有些许高亢。这声音是我陌生的,我认识的徐诗战,他十分羞涩而且非常拙朴,八年前我在龙岩翠屏山煤矿见到他,整个采访过程中,他始终红着脸低着头小声说话,每一句都答得疙疙瘩瘩。  相似文献   

18.
语录     
《创造》2012,(5):15-15
“和一个县委书记聊天,我问他如何看待‘前途’,他沉思一下说:我认识一位医生,当他打开癌症患者的肚子,如果看到癌细胞已经完全扩散,他就把肚子缝回去。其他什么也不做。我问:你觉得自己是癌症患者?他说:不,我是那个医生。想当个好官,但做不了什么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保安》2012,(2):68-68
编辑老师:你好!我在一家小区从事保安工作,上个月的一天晚上我在小区内巡逻时,被一只狗咬伤。尽管天黑,但我仍然认出了咬伤我的狗是小区业主赵某饲养的德国黑贝。随后,在队友们的陪同下我去医院做了检查。待治疗完毕后,我找到赵某要求他给予我一定的赔偿,但不管我怎么说,赵某就是不认账。还辩称,除非我拿出证据,否则就不能说明是他的狗咬了我。狗是他的,再说当时一切发生的都很突然,我根本就不可能拿出证据。气愤之余,我想去法院起诉他,可我没有证据,法院能支持我吗?  相似文献   

20.
《同舟共进》2013,(10):83-84
北京阎长贵(求是杂志社老干部)看到贵刊第8期“专题策划”中对黄苇町关于整风的采访,感到很亲切。黄苇町是我的同事和老熟人,我以前知道他是经济学家,看了你们的采访后,得知他还是“党建研究专家”。对整风、党群关系等话题,他谈出了真知灼见,我很为他高兴,祝贺他。算起来,我是有将近60年党龄的老党员了(我1955年1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对这次整风、整党有很高的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