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描:弘扬昭君文化的使者 40多年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一个小男孩,从老辈人口里知道了“昭君出塞”的美丽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惊奇地发现,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竟然有十几处昭君墓。这激发了他研究昭君的好奇心。经过学习和考察,他坚定了要作民族文化传人的信念,  相似文献   

2.
王安 《前沿》2005,(2):100-102
“和合”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的理论独创, 提倡从整体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是一种系统分析问题的观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便是一种整体发展的思想, 是对中华和合文化整体观的一种体现, 因此理性地用和合精神推动“三个文明”的建设,三者必能更加协调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全国各地统战部门结合实际,适时启动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统一战线凝聚力工程。内蒙古作为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如何以弘扬民族文化为载体,实施好这一世纪工程,发挥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构建和谐内蒙古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一在内蒙古的历史上,两千多年来,围绕“昭君出塞”、“胡汉和亲”,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现象,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伦理、民俗等各个领域,内涵丰富,自成体系,凝结着许多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向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按照中央统战部的部署,全国各地统战部门结合实际,适时启动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统一战线凝聚力工程。内蒙古作为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如何以弘扬民族文化为载体,实施好这一世纪工程,发挥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构建和谐内蒙古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一在内蒙古的历史上,两千多年来,围绕“昭君出塞”、“胡汉和亲”,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现象,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伦理、民俗等各个领域,内涵丰富,自成体系,凝结着许多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那位怀抱琵琶演绎《出塞曲》的美人王昭君,以娇柔的身躯一力承担了家国安宁的使命。“昭君出塞”不仅使胡汉间和平相处近半个世纪, 而且为胡汉地域间文化与科技传播架起了桥梁。今天,洋“昭君”穿上价值不菲的内蒙羊绒, 向世界展示中国本土的服装品牌——  相似文献   

6.
建设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着“和合观念”,对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心灵和谐,为我们构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基础.台州作为“和合二圣”的故地,是中华“和合人文精神”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地域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和合思想资源.本文通过对台州“和合”人文精神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以及对台州历史人文精神的影响等进行调研,并对弘扬“和合”人文精神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建设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诗话昭君     
蔡建国 《世纪行》2012,(7):41-42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和亲,自此开创了一个汉匈和睦相处的崭新时代,汉朝北方自此“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长达六十年汉匈边境无战事,昭君因此而名垂青史。二千多年来,历朝历代咏颂昭君的诗词曲不绝于耳,名家作者就有500多人,昭君的故事已经成为流传几千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翻阅资料,作为昭君的家乡人。确实感慨系之,禁不住也咏上几句:  相似文献   

8.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产生的文化根源和哲学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价值理念.因此,充分发挥和合文化的基础价值作用,对构建和谐的党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旭  郑伯红 《求索》2010,(3):123-124,138
从“文化”与“哲学”的概念嫁接,就体现出文化哲学的独特学科定位。文化哲学是一种“上下求索”的哲学,它是从哲学形而上的价值理想预设出发,去审视和研究人的现实生活景况和文化境遇,从中探求人们的生存本性、行为根据、存在价值、生活意义乃至前途命运,去求解人的现实文化实践背后的人文精神,并展示个体生命存在的多样化特性。  相似文献   

10.
从2004年开始,草原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九届。谈及草原文化节和草原文化文艺精品的创作,内蒙古文联主席巴特尔可谓是如数家珍。前五届草原文化节依托各盟市的文化节庆活动,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打造文化品牌为主旨,各地纷纷打出自己的文化品牌。"像呼和浩特以昭君出塞为题材,连续举办十届昭君文化节,成为中国十大文化节庆活动之一。在鄂尔多  相似文献   

11.
光荣的悲哀     
昭君出塞,这大概是一个普及得不能再普及的悲剧故事了。听瞎子阿炳的琵琶曲《昭君出塞》,只让人掉泪。看尚派名剧《昭君出塞》,才知道连汉马都不愿出汉关。有内蒙古的朋友告诉我,昭君并未出塞,她是以死来抗议汉元帝的软弱无能和抗争自己的技人出卖,没黑水河了,冒名顶替者是一个婢女。其实,汉元帝的“和亲”和清西太后的“和约”是一个味儿.都是对外夹侵略压力的屈服.不过前者是进贡美人、后者是割地赔款之别而已。出于对一个悲剧人物的同情,我去了莫须有的青城昭君墓。至此,我才发现我已经成为历史的落伍者了:一个国家之间(汉…  相似文献   

12.
一、弘扬“昭君文化”主题活动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西部地区的落后,是体现在整个面上的,而面上的“苍凉”,并不能说明西部地区就没有值得骄傲的璀璨亮点,没有独特的优势。“昭君文化”就是呼和浩特市乃至内蒙古、西部地区、中华民族文化链上的一颗闪光的“珍珠”。西汉后期,汉王朝与北方匈奴战争频繁,给两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史书记载:“草木犹厌兵”,人民渴望和平。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亲到汉廷,“愿婿汉氏以自亲”。汉元帝欣然同意,问宫中女谁愿意嫁塞外,众女低头不语。为难中,忽然一宫女走上前,说愿嫁单于。元帝、单于和众朝…  相似文献   

13.
《政协天地》2009,(7):62-64
《汉宫秋》的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创作杂剧13种,现存8种。作为一个深受民族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马致远对国家的灭亡,怀抱深切的哀痛,对蒙古贵族歧视、压迫汉人的政策郁结着难言的悲愤。但当时元朝的统治正日趋巩固,这种强烈的民族感情不能坦率地表白,只好“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通过昭君出塞这个历史题材曲折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素描:弘扬昭君文化的使者40多年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一个小男孩,从老辈人口里知道了"昭君出塞"的美丽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惊奇地发现,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竟然有十几处昭君墓。这激发了他研究昭君的好奇心。经过学习和考察,他坚定了要作民族文化传人的信念,他要让王昭君这个民族团结和睦的形象永远活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他就是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昭君文化创立人、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的张茂林。  相似文献   

15.
笔者作为一个执业中医师和少林俗家弟子,所处身的中医界、武术界和佛学界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整体性、承传性、人文性三大特征。其整体性的要素就是以“和合统一”为贵,以中原文化为中心融合各民族、各宗派的文化,吸收与同化外来文化。其承传性的要素就  相似文献   

16.
白益民 《小康》2024,(7):14-15
<正>浙江天台山地区是中华“和合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和合文化之乡”与“中国和合文化传承基地”。作为当地“农业产共体”的龙头,三井村的模式已成为打造乡村发展“新引擎”的典范。“展和合之韵,绘乡村之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辩证运用“和合文化”理念去解决问题、调和各种关系,对于挖掘并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蕴含着和而不同、和善友爱、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华"和合"文化的传统智慧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和合"社会观、"和合"国际观、"和合"生态观、"和合"实践观等,并为解决人类问题和推动世界发展贡献了"和合"理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主要包括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等,彰显和发挥了"和合"文化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具有仁民爱物的基本价值取向,追求天下一统的大同精神,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以及开放兼容的理论品格。在现代化的张力体系下,齐鲁文化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和人道精神,对物质、制度等世俗的力量进行整合,赋予这些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事实以历史与现实的意义,从而与现时代相接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内蒙散记     
高云  登豪 《福建乡土》2012,(2):53-56
独坐西北一角的内蒙,犹如天歌之韵的音符,自由自在地泊于五千年的风水之中。——题记 仰望昭君墓 总有一份想念,正如断弦长歌。已近黄昏,向山径荫处走去,抬头就是青青芳草的昭君墓。"昭君出塞"这个古老的故事,通过诗歌、戏剧、民间传事,通过诗歌、戏剧、民间传说,流芳于世。历来多诉昭君怨,一曲《昭君出塞》,勾起多少哀怨?后人又说昭君勇,把个弱女人描绘得骁勇无比。  相似文献   

20.
视野融合与王昭君的形象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闵泽平 《理论月刊》2002,(10):126-127
历史学家同文学家一样,都倾向于展示他们想要表现的意义,而不是仅仅展示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王昭君的形象生成是历史和文化视野融合的产物。在后人反复叙述与咏叹的过程中,昭君故事的主题不断得到修正,出塞事件的意义逐渐明朗,人物形象日益丰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